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

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

李鴻章


1901年的11月7日李鴻章去世。關於李鴻章我們的歷史課本里已經說了很多,基本上是一個負面的形象。但是我們認為這不只是李鴻章個人的問題,那個時代整個國運在下降,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就是再來一萬個李鴻章也支撐不住。19世紀,全世界都在經歷著大帝國的崩潰浪潮。西班牙大帝國在1812年之前橫跨整個美洲,從最南邊的阿根廷一直到北邊的森弗朗西斯科。全都是西班牙的地盤。可是在100年以後,西班牙卻被瓜分的剩下了那麼一點點收縮到了一個小小的半島上,當年的奧斯曼大帝國也是橫跨歐非亞東到伊拉克西達阿爾及利亞北起克里米亞、羅馬尼亞與匈牙利,南抵沙特阿拉伯,將整個巴爾幹地區、小亞細亞、巴勒斯坦與埃及、突尼斯等地都納入自己的版圖。因此像裡海、愛琴海與東地中海幾乎都成了他們家的內湖。但這麼大的奧斯曼大帝國,現在被打的也只剩下了土耳其這麼點兒地方。那個時候我們的中華大帝國國運也是掉頭急劇向下,但還是在拼命的掙扎,我們當時損失了1/3的土地,不過在整個19世紀工業革命之後,興起的列強痛毆老帝國的浪潮中,我們還算是搖搖欲墜的保住了,大部分的領土保住了我們基本的文化,保住了我們最基本的一些主權和尊嚴。


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

馬關條約簽約現場


所以大家看問題的時候,也不能只看這一時一事,甲午戰爭打敗了,你也不能一味的去責怪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是怎麼搞的,李鴻章怎麼能去籤《馬關條約》這麼屈辱的條約,即使換了高洪章,王洪章戰爭打敗了,誰能牽出更好的條約?日本的伊藤博文完全就是盛氣凌人,李鴻章已經是據理力爭,李鴻章被一個日本刺客所傷,日本人才止住了要攫取更多利益的企圖。停止了要挾,最終簽署了條約,所以說當整個國運掉頭向下的時候,我覺得個人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這些漢人的大臣從曾國藩到李鴻章等,其實都已經做了巨大的努力,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曾國藩下臺以後,李鴻章直接就繼任了直隸總督,李鴻章還兼任北洋大臣,他也算是中國第一代真正的大外交官,當年也是走遍了全世界。《紐約時報》還專門刊登過他去紐約的文章,當時在國內李鴻章已經屬於很洋派的大臣了,他幫助中國建起了江南製造局(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建起了北洋水師,現代的新軍等等。但到了國外,李鴻章又變成了一個特別保守的象徵,一路被全世界嘲笑,他梳著辮子,抽著大煙,在和俾斯麥會面時,聊著聊著突然朝地毯上吐痰,這些都成了全世界嘲笑他的把柄,中國當時已經閉關了很多年,跟世界的差距非常非常大,在中國很癢很癢的,李鴻章到了外面的世界就會被人嘲笑,其實他也不太瞭解這個世界,他依然保留著天朝上國的那些東西。

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

李鴻章與俾斯麥


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

伊藤博文和李鴻章

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當然是最重要的一員。在“同光中興“的四大臣中,李鴻章應該排在最前面,可以說李鴻章對整個中國的近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李鴻章整個的命運算是比較悲劇的,在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不高,李鴻章死後被迫諡為“文忠公”。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公“,文忠公比文正公要低一級。從宋朝開始,文人最最重視的不是生前做了什麼官,而是死後的諡號是什麼,一個人去世以後才真正到了蓋棺定論的時候,所以這個諡號也很關鍵。在知識分子的頭腦裡,“正“比”忠“要重要,大概也就範仲淹曾國藩這麼幾個人是文正公,李鴻章一輩子就想當文正公,結果死後他的諡號只是文忠公,比文正公低了一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