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弱精子症的影響因素(二)

上篇文章我們講了少弱精子症的西醫認識到少弱精子症的原因,這篇文章為中醫認識到少弱精子症的原因,與以下原因相關;先天稟賦不足、房勞過度、化生不足、飲食不節、七情內傷、瘀阻精道等因素有關。

先天稟賦不足:

多部中醫典籍有過類似記載《辨證錄》雲:“男子有洩精之時,只有一二點之精,此等之人,亦不能生子,人以為腎水之虧,誰知是天分之薄乎?夫精少之人,身必壯健,予謂天分之薄,誰其信之?殊不知精少者,則精不能盡射於子宮”。《達生篇》:“其精薄而無力,如粃種不能生芽,故難生。即生,多皆未成人而夭。”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源於父母生殖之精,是生命產生的本源,先天之精不足則無法有效的在天癸的促發下形成生殖之精,進而形成精子數量減少及精子活力變差。

房勞過度:

房事太過或手淫惡習耗傷腎精而致病,腎精不足則出現生殖之精生化無源,如無源之水,關於房勞過度,中醫文獻也多有記載,元·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雲:“丈夫勞傷過度,腎經不暖,精清如水,精冷如冰,精洩聚而不時,皆令無子。《女科經綸》書雲:“房勞過度,施洩過多,精清如水,或冷如冰,及思慮無窮,皆難有子。”《濟生集·保胎論》雲:“多欲之人常難子,且易夭,氣洩而精薄也。倘若淫縱過度,精氣妄洩,安能成胎?即或僥倖生子,又安能必其有成?”。

化生不足: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二者為互相促進,腎精及其化生依賴於脾運化所生谷氣的充養與培育,由於素體脾虛或久病不愈,脾虛則見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無源,後天之精的空虛,腎精失於補充,致精少和(或)活力低下,《脾胃論》 雲:“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也”。 《血證論》 雲:“男子以氣為主…男子之精屬氣屬水,而其中未嘗無血無火。是以男子精薄,則為血虛。” 《評註產科心法》 雲:“血虛則精必薄,薄而不凝結,何能成孕?”。

飲食不節:

飲食過飢過飽、飢飽無常,進食有毒有害食品,過食肥甘,喜食辛辣,嗜好吸菸,嗜酒成癖,久則釀溼生熱,溼熱下注精室,或精室受熱,熱灼精液而致精子數量減少或活力低下,古代醫家多有論述,《女科精要》 雲:“一夜大醉,精隨薄矣”。

七情內傷:

情志是由臟腑精氣應答外在環境因素的作用產生,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產生的內在生理學基礎。由於外在環境的急劇變化,七情過激而為病,情志抑鬱,肝氣鬱滯,肝疏洩失司,可致精道排洩不暢,精室失養,致精子數量減少或活力降低。正如《醫學正印·種子篇》所記載“夫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懲怒,四曰戒醉,五曰慎味”。

瘀阻精道:

由於跌撲損傷,臟腑久病氣虛血瘀或久病入絡,精道、血絡被痰瘀、血瘀等病理產物阻滯,致使精道不暢,精道代謝失司或合併血失濡養而致精子數量減少或精子活力減低,如巢元方所述 《諸病源候論·虛勞無子候》 雲:“洩精、精不射出,但聚於陰頭,亦無子”。關於少弱精子症原因各家皆有發揮。彭培初認為,少弱精子症以腎精虧虛為本,然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精充盛與後天脾胃密切相關;黃曉慶等根據中醫學的臟腑辨證學說及“腎主虛,無實也”的特點;王紅全等認為陰陽損是少弱精子症的主要病理基礎,虛實兼雜、溼瘀互結是基本特徵;王琦認為,“腎虛溼熱瘀毒蟲”是少弱精症的主要病機。所以綜合各家觀點,少弱精子症其根本在於腎,腎虛則影響生殖的功能,而在本虛的基礎上多發展出氣滯、血瘀、溼熱等病理產物,從而形成虛實夾雜的病因。

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提出的觀點,更加值得引人關注,《千金翼方·補益》認為“精清……此由年少早娶,用心過差,接會出汗,髒心浮滿,當分溼臥,久醉不醒及墜車落馬僵撲所致也。”提出房事過度、溼寒、酗酒及外傷為本病的致病因素,其中“年少早娶”被放在第一位更應該受到關注,雖然我國《婚姻法》規定法定婚姻年齡,很大程度上杜絕早婚早育發生,但隨著社會發展及網絡影響,性觀念在不斷地變化,對待性行為的態度也更加開放,婚前性行為也逐漸增多,有調查對中國大陸17-24歲的青年進行調查統計後有過婚前性行為的青少年達到 32.51%,可見低齡化性行為發生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依據統計中國部分地區近1/3受調查者第一次性行為在19歲之前,並且男性不僅僅通過性行為排出精液,還會通過手淫的方式,通過一項研究調查,青少年男性近2/3存在手淫習慣,通過以上數據很多年輕人過早發生性行為,在造成影響上與“年少早娶”相吻合。

少弱精子症的影響因素(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