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南院士與北斗導航的不解之緣

"在與祖國科技事業共同成長的經歷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個大國,涉及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一定要能自主可控,一定要有引領性、原創性的科學技術,才能步入強國之列。"

——劉經南院士獲獎感言


近日,劉經南院士站上湖北科技獎勵大會的領獎臺,接受湖北省委書記應勇頒發的湖北科技突出貢獻獎。

你可能不知道劉經南是誰,但你一定聽說過北斗導航。77歲的劉經南院士是我國衛星導航技術領域學科帶頭人,也是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工程應用領域開拓者。他帶領科研團隊不畏艱難、勇攀高峰,從跟隨、超越到引領,在我國衛星導航定位領域填補多個"空白"、實現多個"第一"。

劉經南院士與北斗導航的不解之緣

劉經南為我國北斗導航衛星廣域差分系統的建設,提供了最早的技術思路和技術方案,是國內該研究領域的第一人,同時參與這個被稱為"中國GPS"的北斗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建設至今。

廣域差分系統是什麼?廣域差分系統通過在一個廣大的區域範圍內建立若干GPS跟蹤站組成差分GPS基準網,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從而計算出衛星軌道改正數、衛星鐘差改正數和電離層改正數,利用衛星將這些改正數發給用戶。用戶利用這些改正數對測得的觀測量進行修正,即可計算得出點位座標。

也就是說,廣域差分系統有助於提升在某個區域的導航精度和可靠性,提升用戶安全和定位準確性,增加系統的覆蓋範圍和可用性。

過去我國高精度衛星導航增強服務系統主要依賴美國和歐洲。劉經南說,"它們本來精度也不算太高,我們常常還被故意降低精度。"即使如此,因為他們的壟斷地位,很多國家也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今年,我國自主創新、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可控的北斗三號最後一顆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屆時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完成全球組網。北斗組網成功後,其自主高精度衛星導航增強服務系統,將在全國範圍形成分米級、重點區域釐米級的定位服務能力,切實打破國外壟斷。

惠達導航採用立體式的信號解決方案,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千尋網絡信號。而千尋基站也是基於北斗衛星系統(兼容GPS、GLONASS、Galileo),利用遍及全國的超過2500個地基增強站以及星基增強系統和自主研發的定位算法,為用戶提供精準定位及延展服務。北斗組網成功後,千尋基站信號的穩定性和定位的精準度將進一步提升,惠達導航也將為用戶提供更智能、更優質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