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李可染先生(1907—1989)

老來緬懷師尊,往事如朝花夕拾,有些記憶雖已遙遠,但自有一種歷久彌新的芬芳,還兼有一層挾裹著古蒼包漿的亮麗。

我與李可染先生最早的“接觸”始自一篇筆記。1964年,東海艦隊的一位戰友,是一位畫家,曾到中央美院進修,聽過李可染先生講課並做有筆記。我就向他借來閱讀。筆記的內容是談繪畫,其中記有李可染先生的兩句話——其實是兩個比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個比喻是,搞藝術的人對待藝術,一定要像“獅子搏象”,讓我懂得,對每個從事藝術的人而言,藝術都是窮其一生努力的大事業,投身藝術就是進入“與虎謀皮”的搏鬥場。第二個比喻是,搞藝術不能“撇油花”,一鍋大湯,油花浮在表面,真材實料往往都沉澱在下面,所以不能只是以撇點表面的油花而滿足。前者是說一個人要有以弱搏強,向死求生的頑強剛烈的拼搏精神,才能有所成績,贏得戰果;後者告誡我們不管學什麼,不能淺嘗輒止,浮於表象,要知道最美的景色都在白雲生處,在藍海深處,務必沉潛,再沉潛。戰友記下的李可染先生的這篇課堂筆記給予我太多啟發,對我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當時我還恭敬地抄錄了一份,如今,抄件不知去向,而要義卻一直鐫刻在我的心裡。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李可染(本文篆刻作品均作者為李可染先生刻制)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師牛堂

我跟李可染先生初識是在1978年。當時我的老師謝稚柳以及陸儼少先生、可染老都應邀在外交部的臺基廠招待所作畫,那是北京中心城區一個非常高雅、靜謐的場所。這是我與可染老的第一次見面,長我三十三歲的可染老給我的印象是體格魁梧、壯偉、敦實,一如其畫。而他的談吐平和且溫馨,全無“大師”的威嚴和世故。作為後生的我,與他的交談也就少了仰視和顧忌。寒暄以後,李可染先生就提出讓我為他刻印,印石沒有當場給我,而是後來託人捎來上海的,都是青田石,石質也蠻好的,刻起來得心應手。我給可染老前後刻過四五批的印章,大概有二十多方。在每一枚要刻的印章的邊側,他都用宣紙裁成小方塊,然後端正地以毛筆小楷寫上要刻的印文,粘在印石上,以防石頭搞錯、文字刻錯,很鄭重其事。見微知著,知道了他是一位非常嚴謹、處事縝密、一絲不苟的藝術家。若干年後,我在抽屜裡還搜找出一些豆腐乾大小的方塊小紙墨跡,我把它們粘在一張大宣紙上,寫上題記,送給了兒子,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記錄(下圖)。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我給可染老刻的第一批印,其中有他自撰的名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等。隨即就收到了他寫來的信,是寄到上海中國畫院的。可染老親筆的信封,信是用蠅頭小字寫的(下圖)。信中稱:“寄印章鈐樣三方,極佳。圓厚生動,結構不凡,將為拙畫增加勝色,實不勝欣喜,感謝之至”;“我因見此佳作,另生無饜要求,擬請再賜刻三印。”對可染老的肯定,我深感有知遇之恩。他前後寫過三封蠅頭小字的信給我,你想,這要耗費他多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我曾看過他女兒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他父親是不給別人寫信的。看了那篇文章後,我更加感到李可染先生寫給我的這三封小字的信是何等的珍貴。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因為可染老對我印的賞識,每次到北京和他見面都感到非常親切,處於一種沒有距離、隔膜和代溝的忘年交狀態。他對我這個後生不端長輩的架子,而我對他在敬重之餘,更是談吐隨性、毫無拘束。記得有一次去北京看望可染老,他拿出三方印石對我講:“天衡啊,有三方印要請你刻”,“別帶回去,就在這裡刻好了”。我那時候年輕,三十多歲,我的刻刀——“三寸鐵”是隨身走天涯的。想來非常有趣的是,那時候坐飛機坐火車都沒有安檢,刻刀放在口袋裡也沒人查。其實,規矩是人定的,是因社會環境而設置的。我曾經聽老輩講,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坐飛機者還獲送一柄瑞士小刀。現在我們都知道乘飛機要禁菸,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個飛機乘客都可以分發到一包中華牌香菸。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時代在變,規章也在變。我那把刻刀不離身,不為防身,是為了就地“服務”。不論跑到哪裡,經常有師友對我說:“啊呀天衡,刻方印!”有些時候缺椅少凳,就站著刻,對方立等可取。我年輕的時候刻印,構思、創作不寫稿子,印石塗墨拿起刀就刻,就如在紙上寫字一般,無非是把篆字反刻而已。可染老可能聽別人說起過,所以跟我講別帶回去刻了,於是我有幸在可染老的畫案上,刻了兩方白文“可染”和一方朱文“李”,我注意到可染先生晚年的畫上多鈐用這兩方“可染”。三方印刻完也就大約十分鐘。可染老和師母都饒有興致地看著我奏刀。刻畢,師母驚訝地說:“天衡,你刻印這樣快的呀!”此時不知深淺的我,對著師母說:“師母,別看我刻得那麼快,我刻印的時候,刀端始終有阻力在,既要爽,又要澀,有阻力的線條才能有張力、有厚度。”那時候少不更事,話多,加之蒙可染老一貫的寬容和厚愛,所以說話少了分寸。我又轉而對著可染老講:“打個比方,把一根纜繩擱在球場上,它只是一根沒生命無活力的線條。但當兩支隊伍拔河,相背的兩股力量都在拉這根纜繩的時候,這根線條就倏地充滿了一種對壘搏擊的神奇力量。刻印就需要這樣的線條。”年輕氣躁、學不會笨的我又接著胡侃:“再比如我們爬山,遠觀山間有一條長長的瀑布,如果水流直貫而下,中間一無阻礙,看上去就好似一條天際間飄浮的白練。如果瀑布中間有幾塊嶙峋凸出的岩石,傾瀉而下的水流撞擊到岩石就會高高躍起,繼而奔湧急下,就更能給人一種震撼的力感。阻力往往賦予線條以鮮活、激越的生命。”說完這些我立馬後悔,這不是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嗎?就在我自責淺薄幼稚的當口,可染先生卻說:“天衡啊,你說得好,我們倆可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這句話讓我忐忑的心緒一下子平緩了下來,同時有些驚訝於他脫口而出的“英雄所見略同”。就我所知,可染老一生唯與藝術對弈爭勝,而為人處世始終低調謙遜。在他的言語詞典裡,似乎是找不到這稍顯自許的表白的呀。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在師輩的國畫家裡,一輩子創作量最少的當數李可染先生。據統計,他一生所作就一千多幅,或有繁有簡,那點畫都是九九金的成色。可見他對待藝術的虔誠,在創作上絕不應酬,絕不草率。記得陸儼少先生和許多畫家在臺基廠為外交部搞創作時,陸先生畫了一張《兩寺松檜圖》手卷留贈給我。“兩寺”是指潭柘寺和戒臺寺,潭柘寺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諺稱:“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它也是乾隆帝的一座皇家寺院,乾隆每年都會去禮佛。我把畫拿給李可染先生過目,稱讚陸儼少先生這幅《兩寺松檜圖》是精品,可染老也說,“畫得好極了!”我就懇請他為我書寫引首。過了幾天,我再去拜見可染老,他取出寫好的兩張,要我自己挑一張喜歡的。我把挑好的一張拿去給陸儼少先生看了,陸先生說,“這字寫得好,厚重遒勁,力能扛鼎。”他聽說我是從兩張裡挑的一張,就去向可染老要來了另一張引首,又畫了一幅《兩寺松檜圖》自存。去年,我在一個大拍賣行出的圖錄裡,看到了第三張李可染先生寫的“兩寺松檜圖”五字真跡,說明我請李可染先生寫的引首,他至少寫了三張。可染老這樣的大家,對自己的作品卻還這樣挑剔嚴苛,實在是罕見的。

有些年,每次有認識的人去北京,我都拜託人家把刻好的三四方印章帶給可染老;如果自己去北京,就送上門去,可染老都非常開心,拿著石頭反覆盤看,還總會講一些鼓勵我的話。因為李可染先生平素少接待人,可說是當代版的“閉門即是深山”,所以我去他寓所,從沒見過訪客,爺兒倆可以很淡定地閒聊,但總又感到相處時間短促,時間過得飛快。記得一九八○年去看望可染先生,閒聊時他問我:“天衡啊,你對齊(白石)老師的作品怎麼看?”我說:“對齊老師的畫,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字也寫得極好。他畫上的詩,特別是畫上的跋語,多有一種無古無今、出自肺腑的別緻和清新,我也很喜歡。”並舉了些例子加以說明。“但是對齊老師的印章,我有幾點批評。”聽了我這句話,可染老師頗有些驚訝。是的,解放後,齊白石在藝壇的地位可以說像個聖人。“文革”後,七八、七九那幾年強調解放思想,當時我寫過一篇近萬字的文章:《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論五百年篆刻流派藝術的出新》,剖析品評了流派印章從明清到民國的幾十位頗有建樹的篆刻家。其中對齊白石先生的印章,在肯定他風格創新、自成一家的同時,也提出了三點批評。可染老聽了以後,睜大眼睛看了我蠻久,我心裡有些緊張。宋人陸放翁嘗言,“微瑕需細評”,但我卻有些孟浪,忘了另一句“有得忌輕出”。我暗暗想,也許這次要為自己的狂狷淺浮“埋單”了。然而,出乎意料,可染老卻依然寬厚地自語:“哎,齊老師還是了不起。齊老師畫畫寫字非常嚴謹,不知道的人以為齊老的畫是隨意塗幾筆,實際上並不是。”又說,“現在大家都在講寫意、大寫意,應該在寫意前面加兩個字——‘精心’,要叫‘精心寫意’。齊老師天分高,他有一種別人所缺乏的特殊的繪畫感。”接著他向我揭示了一個我此前聞所未聞的秘密,齊老師畫畫寫字的精心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可染老說:“齊老師寫字,旁邊都放著一杆木尺。比如寫一張幅條,如一行大概六七個字,他寫兩三個字就要停下來,拿木尺量量距離,思考完後,往下繼續寫兩個字,再量一量……”我聽了感到很新奇。這正印證了可染先生講的,寫意前面要加兩個字——“精心”。可染先生講的寫意,不是一般人所謂的蘸點味道就夠了,而是要真正把形而上的意念、意趣、意境凸顯出來,讓人感受、體驗到。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天海樓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實者慧

也就是在這次傍晚辭別時,可染老送我到門口,停下腳步,很鄭重而緩慢地說:“天衡啊,送你一句話,‘天才不可仗恃’。”辭別“師牛堂”,一路上我大腦裡想著的盡是這沉甸甸的六個字。我思忖:自己是一個在藝術上力求獨立思考、敢想敢闖敢質疑的人,但有時也自省,知道自己是個有點小聰明而無大智慧的庸人。寬厚的可染老說“天才”,顯然是貶義作褒義的委婉表述,猶如遞我一劑苦而澀的猛藥、良藥,而外裹了一層糖衣,讓你不覺得苦澀,咽得下去而已。“不可仗恃”,才是贈言的要義,老人家殷切地告誡我,在盛年要戒驕戒躁,戒除虛榮和淺浮,不“撇油花”,應如“獅子搏象”般地踏實勇猛,傾全力健康地在今後攻藝的長路上行進。我感受到可染老的舐犢之情和良苦用心。這六字贈言,四十年來,一直在拷問我,鞭策我,指引我,改變著我,成了我一生奉行的攻藝乃至做人的箴言。可染老書畫創作時善用強越的“金剛手段”,和在告誡我時衷懇的“菩薩心腸”,顯示出了長者的風範。對於幼稚的我而言,無論是攻藝還是做人,他都是我終身受益和敬仰的良師、諍師。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金鐵煙雲。此論家贊唐李邕法書語,書贈天衡同志正。歷代書畫篆刻都以此為圭臬也。癸亥春三月師牛堂可染。

可染老畫畫寫字,他的線條一定是積點成線的,就像顏魯公的“屋漏痕”,頓挫有力,渾厚澀重,入木三分。他用這千錘百煉的線條寫字作畫,所以,他的山水畫有前無古人的凝重體積感,誠是銅澆鐵鑄的江山。我記得有一次陸儼少先生考我:“我與李老的畫,你怎麼看?”我跟陸先生打了個比方:“陸先生,你是重量級的世界摔跤冠軍,李可染先生則是重量級的世界舉重冠軍,兩位的畫都厚重,都有力量,都有威勢,但是你的力量多體現在流動之際,而李先生的力量多體現在凝固之中,各得其妙。”陸先生聽了居然首肯。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記得有一次我去拜謁李可染先生,他從櫃子裡拿出八張山水畫,都是四尺三裁的。因為畫室小,就鋪在地上,每張畫都一樣的雄遒,卻有別樣的情趣。我一張一張地談了自己的讀畫心得,也得到了可染老的認可。讀完以後,我就主動從地上把那八張畫整理好,交給可染老,他又放回到櫥櫃裡去。我回到上海,應野平先生問我,這次在北京碰到誰了,我告訴他去拜見了可染老,他拿了八張山水畫讓我欣賞,筆筆精妙,驚心動魄。應先生說:“啊呀,天衡呀,他從不會主動拿畫給別人看的,他是要讓你挑一張的!”我這才恍然大悟,是我沒能體會到可染老的一番美意呀!其實,我跟可染老交往十多年,在藝術、精神層面他給我的賜賞很多很多。能得到可染老一幅畫,於我固然是一份紀念,但他在精神上賦予我的財富,特別是他對我諄諄告誡的六字贈言,何止是贈一幅畫的價值。說遺憾嗎?不,這件事對我而言是遺而無憾的。

在和可染老的交往中,還有件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一九八七年盛夏去北京,電話打不通。我於是頂著炎炎烈日,汗流浹背地到他三里河的寓所。敲門過後,阿姨出來一揮手,說可染老不在家。我就請阿姨幫我遞一張名片,說是送印章來的。過了片刻,可染老親自來開門,他拉著我的手一路到他的畫室。那天他家裡沒開空調,他老人家就一直雙手握著我的右手說:“天衡啊,惦記你啊,這幾年看到你很有成績,我都為你高興!”又大聲地喊著師母:“佩珠啊,天衡來了!趕快開西瓜!”其間依舊緊緊握著我的手,手掌裡滿是汗,汗的交融、手的交融,誠是心的交融!從可染老不經意的動作中,我深深感受到他作為一位淳樸的師輩對我的真摯深情。我問起可染老家裡的電話怎麼打不通,他抱歉地說:“天衡啊,對不起,忘了告訴你了,每天的電話干擾太多,都接得煩了,所以我就請電話局把電話更換了一個號碼。”說著就把新號碼抄到了我小小的通訊錄上。

六字贈言抵萬金——追懷與李可染先生的交往 | 韓天衡

一九八六年可染先生在中國美術館開個展,他用一個大而考究的中式信封,特地託人送到上海中國畫院的傳達室。林曦明畫師正巧看到,取來遞給我:“天衡啊,可染老在北京開畫展,特別寫了一個請柬邀請你,信封上用毛筆字寫了你的大名,這信封珍貴啊,你要收好了!”可染老就是這麼一個真誠質樸的人。三年後,可染老不幸仙逝。後來,鄒佩珠師母來我畫院,對我說:“可染生前一直很器重你,他走了以後,現在要成立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天衡啊,想請你來當基金會的理事。”師母的盛情相邀,讓我覺得是意外地被賞賜了一枚勳章。

2020年中秋改稿於疁城豆廬


作者:韓天衡
編輯:吳東昆
責任編輯:舒 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