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的母亲卫小娘怀有身孕,其侍女孙小蝶去厨房里取卫小娘份例炭火,谁知厨房里的老妈妈们非但不给,还百般作弄,最后给了一筐烟很大的灶炭。

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小蝶当时气得说,烟这么大,根本不是屋里面用的灰花炭。

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通过小蝶所言,不难发现,炭和炭之间也是有质量区分的,不仅有区分,还分别有不同的用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炭。

其实,早在周朝就有个官职,这个官职的名字叫柞氏,负责管理把各个等级的炭分给各个等级的人,最好的炭送往周天子的王宫,不好的炭分给平头老百姓。

很早以前,炭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分着等级的,不一样的炭,有不同的命运。

正因如此,算得上是半个主子的卫小娘在领到次品炭时,才会觉得如此憋屈。

奇怪,一块黑漆漆的可燃物,为什么在古代,还要分等级呢?

这是因为,在煤和石油出现之前,在有火源才能有热量,有热量才能生存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吃穿住行是样样离不开炭的,它地位没有任何能源可以超过。

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道:炭,烧木余也。可见,炭是由植物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东西,故而炭分为木炭和竹炭,而地大物博的中国,各样的树木都有一些,也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炭。

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不同种类的炭有不同的特质,导致了它们有不同的用处和等级。

在古代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自然是上层社会用好炭,而贫苦百姓用不好的炭甚至用不上炭。

那么,炭,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究竟都有什么作用呢?

用什么种类的炭做饭,就有什么样的口感

要做饭就需要热量加热,没有电的社会里,火源自然是做饭的必需品。

吃过农家饭的人想必都有这样的感受,用木柴烧火做出来的饭菜要比在天然气上做出来的饭菜可口。

其实,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中华儿女的舌头都相当敏感,口味刁钻,在古代,人们竟然发现不同的炭做出来的饭菜口感不一样,这是因为每种炭的发热量、所含的微生物各有不同。

当考古学家在4000年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那里,他们发现当地有许多栎木炭,也惊喜的发现,四千多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就已经知道栎木的发热量与众不同,是C位的那款。

和现在的菜谱简单记录做法不同,清朝著名的菜谱《调鼎集》里,甚至记录了九种不同的燃料对食物口感的影响,例如桑树的,煮鸭肉能解毒;松树的,煮饭壮筋骨,但不适合煮茶吃,栎木的,适合煮猪肉。

这就好像,果木烤鸭要用枣树、梨树苹果树的柴火去烤才能好吃一样。

从食材到烧火材料,都得完美配合,中国人吃东西的讲究程度真是让人喟叹。

除了不同种类的炭对食物的口感有影响,不同的炭对汤药的发挥也有影响。

对中医界影响深远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通过经验教训写出了这样一句话

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

也就是说,对于要发挥不同药效的汤药,煎药的火候除了要煎药的人细细把控外,还得用不同的炭火才能做到精准。

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人们常说,中医越老越值钱,是因为越老的中医经验越丰富,而这种丰富,不只是看过的病例和号脉经验,还有煎药的经验。

上层社会用的取暖炭就和香氛蜡烛一概概念

早些年,北方的村庄里没有实现集体供暖,都是各家烧各家的暖气。

冬日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家冬天在院子后面堆积的煤泥和炭,睡觉之前,铲上几铲子放到里面,一晚上都很暖和。

姥姥时常和我们说,现在挺好,有煤泥和炭烧,之前哪有这个。

是的,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冬日取暖分配的炭,是高度体现阶级等级的东西,条件稍微好一些的百姓用买来的炭来取暖,条件艰苦的百姓连炭也买不来,只能烧玉米秸秆之类的柴火。

而在古代上流社会中,不仅能用上好炭,还能用上特供。

有《宋史·食货志》记载

绍兴四年,两浙转运司檄婺州市御炉炭,须胡桃纹,鹁鸠色。又按其时宫中供炉炭,用胡麻纹,鹁鸠青。

这种宫里用的特供炭被人称作为鸽青炭,在诗人陆游的《暖阁》中,也曾提到过:

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

纸屏山字样,布被隶书铭。

养目帘稀卷,留香户每扃。

日晡浓睡起,盥濯诵黄庭

而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为了防止皇帝和妃嫔在屋子里冷的打哆嗦,几乎每个宫室中都设有暖阁,并且有出气口,配着熏笼,熏笼里面烧的也是特供炭,叫兽炭。

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这种炭的做法,在《晋书.外戚传.羊琇》有记载

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

只不过在晋代的时候,这种在炭里面加着香料的兽炭还只是用来温酒,贵族们聚会的时候用一用,使用量并不多,到了清朝,生产力逐步上升,这种稀罕的东西已经用来当暖气了。

看来,在屋子里面点燃一些带香气的东西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都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玩剩下的东西。

都是喝酒惹的祸

中国铁具、青铜器和冷兵器开始起重大作用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时期,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统治者以征税的名义征缴过大量的炭,这应该是因为统治者将征缴来的炭用来做冶炼金属的燃料了。

有学者说,在宋代,木炭一直是作为冶炼的主要燃料存在的。

时光荏苒,朝代更迭,在明朝的《开工天物》中有记载表明:

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其炎更烈于煤。

也就是说,在明代时,冶炼时需用的燃料仍然是炭大于煤的,而且是相当依赖木炭,在没有木炭的情况下,劳动者还自己上手做木炭。

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而诗人陆游则表示,竹炭冶炼也是极好的,他在去四川时,将亲眼所见的景象记录了下来:

南方多木炭,西蜀又有竹炭。烧巨竹为之,易然无烟耐久,亦奇物。邛州出铁,烹炼利于竹炭,皆用牛车载以人城,予亲见之。

除了能冶炼铁,炭在制盐的时候也是重要原料,当盐丁用铁锅加热制盐的时候,需要足够的热量,此时炭又派上了用场,而制盐过程中消耗的燃料巨大,所以,制盐行业深受炭火供应的限制。

宋朝是个神奇的朝代,中华文化在这一时期高度发展,很多关于人民如何生活的问题也在这时候有了相关记载,而宋朝人喝起酒来也是惊人的。

为啥这样说呢?

当时出现了个有趣的事情,因酿酒时需要蒸馏技术,要蒸馏就得加热,加热就又需要新炭,原本像炼铁,制盐这种必需品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了许多炭,征缴炭火已经成为了百姓的负担。

从《知否知否》卫小娘被克扣炭火,看中国古代社会和炭的关系

偏偏,宋朝的酒,消耗极快,其中曲沃县的县官为了保证酿酒的作坊正常运转,向百姓征讨更多的炭,这一事件,还被欧阳修写在文章里抨击过。

有炭火,有文明

众所周知,在人们最初和自然抗争的路上,有火就能活下去,所以,火源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在古老的中国社会,炭火的应用从遥远的周朝就已经开始,甚至还有严格的分类和供应制度,这样的规则也是让古代中国的文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