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與商人立的盟約,兩百多年後救了國家

鄭國與商人立的盟約,兩百多年後救了國家

(圖文無關)放眼世界各國,保護商人財產和尊重商人的社會,反過來也會得到商人衷心愛戴與高度認同。 (視覺中國/圖)

公元前627年,一支秦國軍隊悄無聲息地行走在偷襲鄭國的路上,這時他們經過了周王都城洛陽,已經來到了滑國,距離鄭國都城只剩下一百多公里,如果不出意外,他們很快便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毫無防備的鄭國。

這時在附近有一位鄭國的商人叫弦高,他正帶著商隊,準備牽牛到西面的周王都去賣。當他得知這是一支即將偷襲自己祖國的軍隊時,在吃驚了片刻之後,便迅速作出決定:偽裝成鄭國的使者,將自己所有的十二頭牛全部獻給秦軍,讓他們認為鄭國早已做好了準備。果然,秦軍將領信以為真,接受了“鄭國使者”的禮物,而弦高則迅速派人回國報信。

鄭穆公聽聞後,派皇武子前往駐紮在鄭國的秦國三大夫客館,告訴他們已經知道了秦國的圖謀,於是這三位秦大夫分別逃往了齊國和宋國。而負責千里偷襲鄭國的秦軍,在吃了商人弦高這位“使者”送來的牛肉後,感慨“鄭有備矣”,於是“吾其還也”,怏怏地回去了(《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鄭國商人弦高捨棄自己財產,也要拯救祖國的事,並非故作姿態,鄭國商人特別愛國,這源自於鄭國特別尊重和保護商人的財產。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在建立國家的時候,曾經與一起立國的商人們建立了一條盟約:“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左傳·昭公十六年》),意思是隻要你們商人不背叛國家,那麼國家就保證不強買你們的商品,也不會強行索取或搶奪。你們有怎樣的鉅額財產,都與國家和官員無關,國家的存在,就是保護你們的財產。這一契約,在日後對保護鄭國商人財產權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而正是因為鄭國商人的財產能得到國家的保護,因此他們也特別愛國,因為他們知道,只有依靠保護自己財產的祖國,才能通過勤勞積累致富。

公元前526年,距離鄭桓公和商人訂立建國盟約已經兩百多年了,但鄭國仍然堅守這古老的財產權盟約。這一年,勢力強大的晉國權臣韓宣子向鄭國商人索要一件玉環,並向鄭國國君施壓,讓他去催促商人交出這一財物。面對壓力,鄭國執政官子產以“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為理由回絕了。韓宣子又向商人強行購買玉環,這位商人說,這事必須向國家的執政報告。於是,當韓宣子再次向子產施壓時,子產搬出了兩百多年前先君和商人的盟約,強調了商人與國家的契約,國家有義務保護商人的財產權,否則“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最後,韓宣子只能放棄強買的打算。子產堅持了鄭國的古老盟約,守護了商人財產,他能“養民”的德性,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評價,認為他是“惠人也”(《憲問》),“其養民也惠”(《公冶長》)。

鄭國立國數百年,能堅守君主與商人達成的古老盟約,保護他們的財產,因此鄭國商人也熱愛自己的祖國。鄭國商人的財產得到保護,因此社會地位較高。《左傳·成公三年》記載,晉國的正卿知罃在邲之戰中被楚國俘虜,有“鄭賈人”試圖將他藏在要販運的絲綿“褚”中帶走逃離,但還未行動,楚國人就將知罃放回去了。

知罃想報答這位鄭國商人,商人卻說“吾無其功”,因為知罃是楚國人放的,自己沒幫上忙,便拒絕了賞賜,又到齊國去做生意。從這裡也可看出,鄭國商人很講究誠信,講究無功不受祿。此外,他們經常參與國際間的政治活動,也說明社會地位不低,有一定道義和理想的觀念。顯然,只有長期生活在一個財產得到良好保護的社會,才會養成這樣的品德和趣味,所謂倉廩足而知禮儀。

放眼世界各國,保護商人財產和尊重商人的社會,反過來也會得到商人衷心愛戴與高度認同。中世紀以來的威尼斯共和國,不但在本國保護商人利益,而且保護商人在海外的投資與經營,既收穫了商業繁榮,也獲得了商人們對共同體的高度認同。近代英國尊重私有產權、保護商人,以國家力量保護自由貿易,全世界都有英國商人的身影與利益,成就了“日不落”帝國。

(作者系大學老師、歷史學者)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