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技術為農業獻力 海稻86耐鹽基因被鎖定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直以來,糧食都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尤其是人口大國的中國,確保糧食安全極為重要。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的大事,多次強調,在糧食安全問題上,要有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保證我國有穩定的糧食產量,儲備充裕的糧食庫存,進而穩定市場秩序。


  說起糧食安全問題,為我國的糧食產量無私奉獻的袁隆平先生,相信每個人都有所耳聞。1960年,他意外發現了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開始了水稻雜交嘗試。後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更新,我國的水稻產量翻倍增長,人們不再被溫飽問題困擾。

基因測序技術為農業獻力 海稻86耐鹽基因被鎖定


  據悉,由於水稻在幼苗、生殖和2—3葉期,十分容易受到鹽分脅迫的影響,而且鹽度的高低,會在滲透脅迫、離子毒性和氧化脅迫3個階段影響水稻生長。所以,目前水稻的生長環境均為淡水環境,在含鹽量高的海水環境中無法生長。不過,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海稻86”,這是一種可以生長在海水環境中的稻類。

  海稻是農業科學家陳日勝在1986年發現的。當時,他收下種子進行仔細繁育,將海稻種子延續至今。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海稻耐鹽、耐淹能力強,是一種特異的水稻品種,其中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並建議國家對海稻資源進行保護,並支持開展這方面的系統研究。

  近日,據科學日報瞭解到,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稻種保護與遺傳改良研究組,成功鎖定到“海稻86”的耐鹽相關基因。該小組發現,在鹽土的環境條件下,“海稻86”品種的幼苗期就表現出了比淡水稻品種更高的耐鹽性,經過遺傳分析,顯示為對鹽敏感的顯性結果。

  實驗過程中,該小組採用了基因測序相關技術進行研究。他們利用“海稻86”與雲南粳型水稻的樣本,進行了分離群體的分組分析法測序分析。為了進一步縮小範圍,研究人員還使用到了分子標記法,對其進行數量性狀基因座定位,獲得了一個對錶型貢獻率超過60%的主效數量性狀基因座,並將其命名為qST1.1。

  接著,研究組在這個發現上進一步深入研究,通過表型證實qST1.1確實與“海稻86”的耐鹽性相關聯,而且具有較高的產量和品質。這一新的研究成果,對水稻的耐鹽機理進行了解析,對我國新的耐鹽水稻品種的培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信不少讀者會疑問,為什麼改善水稻的耐鹽性這麼重要,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不是已經夠了嗎?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有6%的土地受到鹽分的影響,而濃度為50毫摩爾/升的鹽水,會使眾多水稻品種的產量減半(數據來源科技日報)。因此,提升水稻的耐鹽性,可使水稻在鹽鹼土地上也正常產出,還提高了鹽鹼土地的利用率。這對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眼下,生物科技繁榮發展,基因測序技術不僅在醫學健康方面提供著科研力量,還為生命起源探究貢獻良多,現在,運用到農業中,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也提供了巨大幫助。可見,基因測序行業的未來發展勢不可擋,希望相關企業能夠緊跟市場需求,開發出更佳的測序產品,為社會進步提供技術資源。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