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五眼聯盟之加拿大

加拿大領土東北隔巴芬灣與格陵蘭島相望,西北與美國的阿拉斯加接壤,南界美國,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北冰洋。

加拿大的大多數居民是白人,其中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最多,分別約佔43.8%和30%(1961)。原住居民為北美原住民和因紐特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領土面積為998.467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五大湖沿岸。著名城市有多倫多、溫哥華等。官方語言有英語和法語兩種,是典型的雙語國家。

加拿大政治體制為聯邦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國家象徵,並任命女王總督派駐。加拿大原為印第安人與因紐特人的居住地。16世紀後,英國和法國殖民者先後侵入;1763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867年成為英國自治領。1926年英國承認其"平等地位",獲得外交獨立權。1931年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國議會同等的立法權,1982年,英國女王簽署《加拿大憲法法案》,加拿大議會獲得立憲、修憲的全部權利。加拿大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使其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高生活水準、社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加拿大為繼烏拉圭之後第二個大麻合法化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國之一。加拿大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社會自由度、生活品質及經濟自由的國際排名都名列前茅。加拿大是五眼聯盟、八國集團、20國集團、北約、聯合國、法語國家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

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海岸線約長24萬多公里,國境邊界長達8892公里,為全世界最長不設防疆界線,根據2018年數據顯示加拿大總人口才三千八百多萬人,還不如我們國家的一個省,真是佔盡天時地利,這真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1535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爾(Jacques Kartier)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並是他通往遠東征程的必經之路。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魁北克,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Stadakona”。兩名印第安青年告訴了Jacques Cartier通往“kanata”的路線,他們當時指Canada,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17世紀初期。

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了“Canada”,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1616年,雖然整個地區已被命名為新法蘭西(la Nouvelle-France),但加拿大大河及聖勞倫斯灣(法語:Golfe du Saint-Laulent;英語:Gulf of St. Lawlence)沿岸的土地仍被稱為加拿大。

從16世紀起,加拿大淪為法、英殖民地。

1756-1763年期間,英、法在加拿大爆發“七年戰爭”,法國戰敗,而1763年的巴黎和約使加拿大正式成為英屬殖民地。

當魁北克在1791年被劃分成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和下加拿大(Lower Canada)殖民地時,“加拿大”一詞首次被官方啟用。上下加拿大於1841年再次統一,成為加拿大省(Province of Canada)。

1867年,英將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合併為一個聯邦,成為英國最早的自治領。此後,其它省也陸續加入聯邦。

1813年春天,英國軍隊和加拿大民兵,攻陷美國首都華盛頓,並縱火焚燬了白宮、國會大廈等政府建築。

這是美國自建國以後,唯一一次首都被佔領,白宮被焚燬,是美國的恥辱,美國人一直耿耿於懷。

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始獲外交獨立權。

1884年,英國首次向加拿大提出了軍事援助的要求。加拿大政府首次出兵海外,援助被蘇丹人民圍困的查理·喬治·戈登將軍。

此後,加拿大幾乎參加了英國參與的絕大部分戰爭。

此後,加拿大幾乎參加了英國參與的絕大部分戰爭。

其中著名的有:第二次布爾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加拿大派出四個師,到戰爭末期加拿大軍團成為西線戰場最強大的軍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後,加拿大成為世界第四大工業強國,軍事力量也排名前列。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加拿大政府立即響應決議,當天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先派遣皇家海軍驅逐艦參加干涉戰爭。  1950年7月5日,加拿大皇家海軍3艘驅逐艦Cayuga、Athabaskan、Sioux(後增加到8艘)從太平洋軍港埃斯求莫特出發,7月12日,到達韓國水域。此外,在7月間,加拿大皇家空軍第426中隊與那些聯合國一起參加航空運輸義務,426中隊由6架北極星飛機(後增加到12架)組成,穿梭在華盛頓麥科德空軍基地和東京羽田機場。內閣會議最後決定加拿大派出一個步兵旅,即加拿大帕特里希公主輕兵旅,稱為“加拿大軍特種部隊”,由二戰退伍老兵組成,與英軍第27、29旅及澳新南非等英聯邦國家部隊混編為英聯邦師,又叫“聯合國”第一師,加拿大軍特種部隊的排序為第25旅,該旅加上海空兵員,加拿大共出兵7720人,在西方出兵國家中排位第三,緊隨美英之後。  在朝鮮戰爭中,加拿大軍共26791人參戰,死亡516人。另外,1953年7月停戰後,加拿大軍7千人繼續駐韓,直到1955年才全部撤出。

加拿大的情報部門是非常出色的,加拿大安全情報局有一名局長(安全情報局局長由總督委員會任命,總督委員會還另行任命一位監察長,監督審查該局的工作,現任局長是Jim Judd,就職於2004年11月),一名分管業務工作的副局長和六名局長助理。六名局長助理分管六個處級單位的工作:行動處(下轄安全檢查科、情報分析科、人力支援科、技術科、綜合威脅評估中心)、情報處(下轄國際恐怖主義科、亞洲/歐洲/美洲事務科、中東和非洲事務科、國際區域科)、人力資源處(下轄人事科、衛生服務科、培訓及發展科、職業管理科、內保科)、秘書處(下轄秘書科、通信科、外部審查與聯絡科、內部審計科)、行政及財務處(下轄財務科、物資管理科、設施管理科、信息管理科)、法律事務處。在上述六個單位中,主管行動處和情報處的局長助理需向由副局長彙報工作,而其餘四名局長助理可直接向局長彙報工作。除上述部門外,加拿大安全情報局還在國內的大西洋地區、魁北克地區、渥太華地區、多倫多地區、大草原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設立了六個地區辦公室。加拿大安全情報局現共有各類工作人員2400人左右。

1984年頒佈的《加拿大安全情報法》為加拿大安全情報局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該法明確規定了安全情報局的性質、職責、組織結構、運轉情況、享有的特定權力及應遵循的義務。舉例來說,該法嚴格限定了情報員調查活動的範圍(即間諜、政治暴力、恐怖主義和由外國政治勢力操縱或支持的威脅到加拿大國家安全的集會、遊行、示威活動)、情報蒐集的手段和方式、情報查詢的權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