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裡最能體現人性(不論好壞),最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段?

中度米粉中毒者


1.《熔爐》

  • 據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校長性侵兒童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這部電影上映後,因為影響深遠,百萬網友簽名抗議,導致案件重申,促成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名“熔爐法”)的修正,在韓國,這是一部被稱為改變韓國的電影。
  • 各方勢力的態度、志願者的犧牲都讓人毛骨悚然,不敢想象真相到底有多麼殘酷!
  • 影片最後這段話最觸動人心

2.《素媛》

  • 改編自真實侵犯未成年人案件的電影,8歲女童被陌生大叔性虐,暴力毆打,導致身體多處骨折,部分器官喪失80%功能,身心受到嚴重傷害。
  • 素媛因為心理陰影,害怕男性,不肯和自己的爸爸親近。而爸爸只好躲在玩偶服裡,默默保護自己的女兒。
  • 影片唯一的星光——素媛終於願意接受爸爸,摘下了玩偶服的頭套。

電影結局是好的,但是現實中還有很多電影沒有表現出的人性悲哀,而兇手卻在2020也就是今年出獄了,感覺像去了一趟監獄觀光旅遊,啥事沒有就出來了!

3.《流感》

照亮人性—影片最後,大兵們向媽媽開槍,小女孩伸出雙臂,堅定地擋在媽媽前面。

孩子纖細的胳膊,攔住了子彈,也警醒了所有人。


遇見愛豆


我說一個吧,電影是韓國的《極限逃生》

韓版沙溢和林允兒在樓頂天台上躲避毒氣,艱難逃生。

為了吸引天上直升飛機的注意,找來很多人型廣告牌,擺在天台上,並打電話求救說這裡有很多人需要幫助。

直升飛機確實被吸引了過來,但就在此時,兩人發現隔壁樓的銀河補習班一大群青少年被困在教室裡出不來,不斷地哀嚎求救。

兩人經過一番折磨,決定讓直升飛機先救祖國未來的花骨朵兒。

把人形廣告牌和自己的身體擺成一個箭頭形狀,讓直升飛機上的救援人員注意到隔壁樓的青少年們。

青少年們順利獲救,而再一次錯失逃生機會的兩人,面對更加嚴峻的考驗,終於忍不住地哭了起來。


失眠ing


韓國電影中,有很多影片都是在講人性,最能打動我的電影是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蟲》中基婷,在樸社長一家人旅途遇到事情轉而返回家這一段中,其實基澤一家人此刻已經全部入駐到樸社長家工作,趁著樸社長出門旅行,基澤一家便把樸社長的豪華別墅當做自己的家,開始吃吃喝喝,看看電視,聊聊天,甚至幻想著這座別墅將來也能真正成為自己所有。就在幻想最得意的時候,樸先生的妻子打來電話說,因為兒子不想去,而正在返回家的路上。基澤一家人聽了之後,立馬收拾東西,甚至和原來的保姆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鬥。

在基澤、基婷、基宇回家的路上,遇到暴雨,他們父子、父女三人走在暴雨的路上,沒有雨衣、沒有傘,像是老天爺在嘲笑他們的美夢泡湯了,回到家之後,他們發現自己家住的地下室全部被淹了,他們看到這種情況,就趕緊去拿出家中的貴重物品,可是家裡哪有什麼貴重物品可以拿呢?基宇抱著朋友送給他的石頭往外走,而基婷卻坐在馬桶上,馬桶裡的汙水一直在往上冒出來,即使是基婷坐上去,都壓不住汙水往外漏,基婷臉上的失落、惘然、惆悵等各種難以言說的心情,點燃煙時,顫抖的手。

在這樣一個鏡頭中,充分體現了人物家庭的悲慘,讓人忍不住在剛才對基澤一家人的不禮貌釋懷,對基澤一家人產生同情,劇情的矛盾點到達了頂點,讓每一個觀影者的內心也產生極大地衝擊,而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每個人有力,卻無能為力。

消費異化時代,更異化了人心

《寄生蟲》這部影片,意在揭露階級矛盾,人類生活命運的不公。影片中,看似很簡單的因為工作的事情,基宇以假學歷的身份進入富裕人家當家教,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如此偌大的富人家完全不去核實驗證家教老師的身份,而是以熟人關係的言語對基宇肯定,以孩子喜歡與否的評價標準去判斷家教老師的能力,可以見得,韓國社會當時的異化嚴重性。


人們可以不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金錢、地位、權利,而是熟人社會,富人的喜歡與否。

如此嚴重的社會現象,無疑是消費時主義氾濫的時代,異化了人心,人們過於追求物質、追求享受、追求地位、追求金錢,而不再注重生活的品質、教育的品質。

影片中對好人、善人的評價標準皆是金錢,唯一獨斷的標準——有錢就是爺。

影片中忠淑對善良的看法非常透徹,她說:

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懂嗎?如果我有錢,我也會很善良,超級善良

是啊,物質橫流,消費氾濫的時代,看似金錢可以買到所有,包括人的品質,都可以用金錢去獲得,那我們人的本性該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呢?

貧窮壓住人心,貪慾卻一直在漲

貧窮一直是每個國家的社會問題,每個人都想擺脫貧困,卻很容易在擺脫貧困的旅途中迷失本性。


影片中,當基宇去做家庭教師之後,他看到樸社長家裡還有一個小男孩多頌,沒有輔導老師,於是便和樸夫人談心,有模有樣的說她的兒子多頌有多好的繪畫天賦,誤打誤撞說到了多頌是不是經歷了什麼,卻沒想到說到了樸夫人內心的傷痛,而基宇見縫插針,說有認識的畫家老師,專門做抽象畫派的研究,於是,基婷就被安排進來了。

當基婷做了家庭教師之後,有一次司機送她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急中生智,把自己的內褲脫在了車後座裡,而這輛車是樸社長的車,常坐在後座的樸社長終有一日發現了這條內褲,於是他懷疑司機在後座做了不軌之事,便辭退了這位司機。理所應當,在基婷和基宇的幫助下,引來了自己的父親——基澤。

而基澤、基宇、基婷三人又重新策劃替掉保姆雯光,換成忠淑——即基澤的妻子,基宇基婷的母親,他們以雯光患了肺結核為藉口,嚇住了樸太太,並且以傳染病的駭聞驚住了樸社長一家,於是就辭退了她。

於是,他們一家人理所當然的全部在樸社長家工作。

巴菲特說:不是貪慾,而是嫉妒在推動世界前進。基澤一家人由一開始的維持生計,到後來的想要一棟別墅,如此嫉妒之心,讓他們在擺脫貧困的過程中不斷地迷失自己。

《伊索寓言》中說:

“有些人因為貪慾,想要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擁有的東西也失去了。”

正如基澤一家人,他們的生活,最終以基婷的死亡、基澤的失蹤而告終,擺脫貧困的路途中由於貪慾的不斷增長,曾經擁有的家庭幸福卻破壞了。

階級矛盾的背後,是又一層矛盾

基澤一家人住地下室的生活,隨著他們一家三口去樸社長家工作,慢慢的好起來,至少可以不會因為疊盒子不過關而失去工錢,更不會因為家裡網絡信號不好,而躲在廁所的馬桶上接收信號,更不會因為家裡沒有吃的而擔憂了,他們的生活漸漸的好起來。但是,那個被辭掉的保姆雯光,卻被害慘了。

她在樸社長一家人旅行之後,在夜裡冒著大雨回來,就是為了看看自己在地下室的男人過得怎麼樣?他的男人還需要自己去送飯吃。

當基澤一家人看到這樣的場景,嘆然失色,觀影者此刻的想法,是更加心痛,本以為雯光過的十分體面,可沒想到在黑夜裡,她也是如此狼狽。可是此刻基澤一家不能擁有同情心,因為他們的同情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更不能讓樸社長知道這件事,於是他們五個人打了起來,雯光的頭被基宇的石頭砸出血了,她男人也被捆在了地下室,地下室的門一關,別墅的景色與地下室的黑暗截然對比,階級矛盾中的矛盾又鮮活的刺痛著人們的心,這件事該如何解決呢?作為觀影者的你,有什麼措施去較為完善的處理這件事情嗎?

影片在第二天就給了我們答案。

第二天,樸社長的兒子舉辦生日宴會,來了很多人,包括他的家庭教師們。基宇在和多惠(樸社長的女兒)親呢之後,一個人去了地下室,他選擇一個人默默的、悄悄地去砸死雯光夫婦。他打開地下室的門,發現雯光已經死了,雯光的男人在已經埋了她,而雯光的男人在基宇偷襲失敗後,反攻了基宇,砸傷了他的腦袋,雯光的男人跑到宴會上,大聲呼喊著忠淑的名字,用刀捅死了基婷,嚇暈了樸社長的兒子,轉而去刺向忠淑,卻被忠淑用刀砍死,在這一場激烈爭鬥中,卻因為樸社長向基澤要車鑰匙的過程中,聞到了雯光男人身上的特殊味道,而捏鼻子刺痛了基澤的尊嚴,基澤拔刀刺向樸社長,自己卻逃往了地下室。

階層之間的矛盾,卻始終逃不過地下室的味道,這味道的傷痛,讓悲劇的矛盾激化到高潮。一片喧鬧中,故事彷彿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