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年輕人現在越來越和父母或者長輩難以交流了?你怎麼看?

曉dong哥


我女兒留學回來外地工作了,沒什麼事也不打電話,家人微信群也是有事才說幾句話。有時候打電話過去還不知道人家忙什麼,兩句話不到就掛了電話。我有時候就想,這是個例還是普遍的?我想現在孩子上學在外地的大部分會選擇外地工作,回爸爸媽媽身邊工作的很少,至少我身邊的同事朋友家都這樣。這就有個問題,孩子大了,和家裡人溝通的越來越少,話題自然也越來越少。咱們要認可這個現象,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平時身體好可以打個工掙點零花錢,經濟上寬裕的老年大學學學畫畫,寫字,唱歌,養花,溜溜公園,走走模特步,等等。總之讓自己忙起來,和孩子的關係就像是朋友,多日了互相問候一下,節假日聚在一起吃飯聊聊天,如果他們的生活需要幫忙,力所能及去幫幫,不需要,就自己玩,不要太糾結和年輕人的共同點有多少。各自安好!


用戶梅梅7


我是70年代的中學生,在班上當學習委員,老師和同學都對我印象不錯。中學畢業後因家庭的變故而無法繼瀆上學很是遺憾!我和孩子們沒什麼代勾,因我性格 開朗、所以相處的也比較融洽。反倒是我老公沉默寡言、憨厚老實跟孩子們很少勾通還確實有些代勾。但總體上還好、孩子們也理解他爸爸、對待我們也算孝訓。生活在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理解與包容!


被圈禁的新房


與父母難以溝通,大部分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其實有時候不是不能交流,而是彼此都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不願意去交流。

第一,因為因為年齡不同,想法不同,所以遇到事時就會覺得無法交流。

比如:父母想讓子女快點結婚生子,而子女覺得那是一種束縛。父母覺得子女不聽自己的,而子女覺得父母干涉過多。

其實換位思考,父母都是為了子女著想,他們都是過來人。一方面怕子女一拖再拖更找不到合適的,另一方面他們也能幫子女照看,從而減輕子女的負擔。再一方面,他們覺得養兒防老,早點結婚生子以後也有所依靠。

而子女卻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理想沒有實現,不想過早的結束自由的生活,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導致最後無法溝通。

第二,因為生活方式不同,所以互相都不理解。

比如:父母習慣了勤儉節約,早睡早起的生活方式,但是子女覺得掙錢就是用來享受的,雖不至於大手大腳,但是也不能虧待了自己。在作息時間上也不可能像父母那樣十年如一日的規律。

面對父母的嘮叨,就會覺得父母管的太多,自己沒有半點空間和自由,因此無法溝通。

第三,因為接觸的人群不同,所以缺少了耐心與傾聽。

比如:智能軟件盛行的時代,父母會有些跟不上節奏。當父母需要子女的引導時,時間長了,子女難免會失去耐心。父母偶爾也會抱怨。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有隔閡,不願意交流。

其實,不妨想一想自己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是如何耐心的教導自己。做父母的也給子女適當的空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陪伴,溝通。比如當著父母面說不出口的話,可以寫在紙上或者通過手機發送給父母。

或者閒下來時帶父母出去旅遊,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之下敞開談心,瞭解彼此的想法。

只有心結打開了,才能更好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