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測評數據被誤解或錯用的問題十分突出。從教育測量學角度看,考試分數的誤解或錯用一般會表現在5個方面:只看數字大小,不關心數字的相對意義;只看相對排名,不關心數字的絕對含義;只看數字的變化,不關係變化的真實意義;忽視測量誤差的客觀存在;過於注重原始分總分決策。

面對紛繁複雜的數據,一線教師如何能夠實現科學解讀、精準教學?北京市骨幹教師、昌平教師進修學校中學教研室副主任、生物學科教研員張榕青老師在愛雲校“精準教學雲端論壇”第二期節目中,通過《教學測評數據的簡單應用》的主題分享,向百餘名參會教師介紹了他的經驗。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測評數據類型及特點

張老師表示說,在解讀數據之前首先要對測評數據的類型及特點形成正確的認知。從測評的性質來說,測評數據可以分為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絕對評價例如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非常精確,試題保密性也極強,但是隻能在小範圍施測,反饋也非常慢。而我們熟悉的中考高考就是相對評價的一種,是在群體內部進行相互參照的測試,可以反映一個人在群體內的位置。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而從測評的頻次和範圍來說,又可以分為靜態評價和發展評價,靜態評價,比如教師課堂教學開展的高頻測試,只能反映小範圍、短時間的測評數據問題,發展評價則可以顯示大範圍、階段性的發展問題。老師們面對不同的測評數據,可以根據其特點來選擇相應的分析方法,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解放教師,科學發展

課堂測評數據是老師們教學中最常使用的數據之一。對於課堂測評數據的經典應用——客觀題選項分析,張老師建議老師們可以從:題目思維深度、教師教學概念、試題瑕疵等角度開展分析。而對於數據的拓展應用,張老師表示,更應該發揮其在差異化教學方面的優勢,結合不同學生對於試題的反饋,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調控,使“優秀生吃得飽,後進生消化得了”,發揮學生自主進階的能力,實現教師的解放。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互聯網+教學”進入越來越多老師的課堂,張老師表示,“互聯網+教學”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精準練習層次、自主學習層次和合作探究層次,逐步從簡單的效率提升到“實現面向個體的教”再到“課堂教學形式的轉變與創新”,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創新融合。

當前,老師的數據應用還主要集中在前兩個層次,

而“合作探究層次”則是精準教學的重點突破方向。老師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引導學生們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有效解讀階段測評數據

階段測評數據對教學過程尤為重要,老師可以利用階段性的數據優化和調整教學,各級管理者也依賴階段測評數據對課堂、校園管理作出相應的對策。針對本次分享的重點。張榕青老師通過詳實的例子進行了生動的解讀。

首先是總分發展和學科發展的數據應用。經過分析本校總分與區內總分的對比,可以看出學校教學工作的典型特徵,便於學校採取針對性的策略開展教學工作。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老師們最關心的小題分的數據處理,張老師也進行了重點講解。對於不同難度、不同差距的小題,如何判斷哪些知識點的掌握不夠?張老師認為首要的是進行數據的處理。將小題按照難度排列,在同一難度內再判斷哪些題的知識點掌握的不夠好,思路才較為清晰、準確。除了班內的分析,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比較班級之間、班級與年級、學區之間的差距。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數據素養是未來趨勢

張老師的分享引起了老師們對教學測評數據應用的進一步思考和重視,有老師提出“有效解讀數據背後的含義比獲取數據更加重要”。老師們還主動分享了一些好用的收集數據的平臺,並進行了經驗交流。同時,“好分數學業診斷與個性化學習系統”平臺與服務也受到了老師們的支持和鼓勵。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好分數”學業分析診斷平臺,是基於“數據+算法"的雲計算系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教育測評技術,對學業考試數據進行充分挖掘,為學校全面提供學業分析診斷信息的雲平臺,為學校和師生提供客觀、科學、簡明的學業分析診斷信息,推進教學改進。

科學解讀評測數據 助力實現精準教學

本次“精準教學雲端論壇”是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由北師大教育學部與北京愛雲校教育科技研究院聯合舉辦,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慕課發展中心主任、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順教授親自主持。論壇通過匯聚和傳播成功經驗,讓億萬師生的集體智慧加持每一位教師、學生的教與學,真正助力教師精準地“教”,學生精準地“學”。感謝張榕青老師的精彩分享,也感謝各位老師對本期論壇的積極參與和熱情支持,歡迎老師們繼續關注後續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