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怎樣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舉一個我的來訪家庭的例子。

爸爸脾氣暴躁,加上一直覺得兒子被媽媽寵得太嬌氣,因此每次看到孩子無理取鬧,撒潑打滾提要求,便氣不打一處來,上去就是一頓臭罵。


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爸爸罵完,媽媽去安慰、講道理,告訴孩子:“下次不要再這樣了。”等確認孩子已經完全聽懂自己的意思,承認錯誤之後,便滿足孩子的要求,想買什麼,想做什麼都一一答應。

而他們來找我的原因,是孩子現在誰的話都不聽,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任性霸道,媽媽想不通:“我都教育他了呀。”

我問媽媽:“你覺得孩子是會記住你講的道理呢?還是你滿足了他的要求呢?”


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媽媽沉默良久,才回應:“應該是我滿足了他的要求吧。”

孩子表面跟媽媽關係好,憎恨爸爸,但媽媽沒有權威,他自己成了家裡的霸王。


“等你爸爸回來再收拾你”的副作用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裡,會經常聽到媽媽跟調皮的孩子說:“看你爸回來怎麼收拾你。”“等你爸回來打你。”

背後的動機是:自己管不住孩子,拿孩子沒辦法,卻又不想做惡人,破壞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擔心孩子會因此不喜歡自己。


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於是,樹立另一個權威卻又“邪惡”的形象便成了一個好方法。

自己唱不了白臉,總需要有人來唱。

爸爸成了專門打人的,不苟言笑,令人生畏的形象。

爸爸打我,或者媽媽打我,因為TA是壞人,因為TA兇,而不是我真的做錯了事情。

久而久之,爸爸成了“仇人”,孩子依然是沒有規則的孩子。


為了維持表面的一團和氣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一家人鬧得太僵,或是父子母女吵得下不來臺,總是忌諱。

因此,需要一箇中間人的存在,從中協調,保持場面不至於太尷尬。


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例如父子之間發生衝突,母親會充當中間人的角色,勸導一下雙方,互相說說對方的好話,好讓家庭的正常秩序能夠維持下去。

我見過一個媽媽,總是擔心兒子和老公會打起來,於是時時充當守護神,片刻不敢大意。

殊不知,一旦關係有人善後,更會讓人肆無忌憚。無論吵到多麼山崩地裂,甚至離家出走,總有人會勸自己回家,那當然就是想怎樣便怎樣來得爽。

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說話不必三思,行動也不用考慮後果。“砰”地一關門,絕食抗議,總有人因不忍心會來勸慰自己,孩子便又一次贏得了鬥爭的勝利。

第三個人的存在,是緩和了矛盾,卻也讓矛盾永遠沒有能解決的一天。


紅臉越紅,白臉越白

親子教育,是一場權力鬥爭,也是對錯是非的辯駁場。

彼此對對方的觀點不認同,但絕不直接說出口,只在孩子教育時提反對意見,暗中維護孩子,這是一個迂迴策略。


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媽媽越是溫柔地維護孩子,爸爸可能會變得越暴躁,反之亦然。在有人反對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更維護自己的觀點和方式,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於是,在彼此推動的過程中,雙方的模式被漸漸固定下來,轉換與鬆動都變成要脫層皮的大工程。


教育孩子,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夫妻不直接溝通,卻藉由教育孩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孩子變成了夾心餅乾,裡外不是人。

但是很多孩子並不知道這其中玄機,他們會有深深的愧疚,堅信父母是因為自己才吵架的,自責地說:“如果沒有我,他們可能會過得開心一點。”

親子教育中,父母應當是合作、協商關係,若是變成一場權力爭奪戰,是非辯論戰,最終真正受傷害的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