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說到宋朝,人們常常因其軟弱,不願提及。確實繳納歲幣,皇帝被俘,一打仗就議和,並不是什麼光彩之事。宋朝的皇帝軟弱無能也就罷了,那為什麼還頻頻出現枉殺忠臣,陷害忠良的事呢?關於北宋名將狄青之死,很多人都為其打抱不平。並言辭確鑿地將狄青之死,歸結到了文臣歐陽修,以及身後整個文官集團的身上。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如果將狄青之死所有的罪責都怪罪於一人或是某一方面。顯然有失公允,過於偏頗。

狄青之死雖然歐陽修等文官,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究其根本,宋朝時期的政治體制也要負上一部分責任。因為宋朝對於武將確實過於苛責,宋太祖趙匡胤乃武將出身,後來發動兵變奪取了皇位。因為對於武將的敏感,所以趙匡胤對武將們尤為關注,這才有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為何要將推他上位的小夥伴們的兵權都接解除呢。說白了還是趙匡胤害怕這些人有一天也擁兵自重,出來第二個黃袍加身。

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宋太祖趙匡胤

這樣看來,趙匡胤這一點做得可比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要高明得多了。簡簡單單的一頓酒,就把能夠威脅其統治的人,都清理了一遍。既沒留下卸磨殺驢的罵名,同時還給了老臣們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樣一來大家都好,皆大歡喜。不過杯酒釋兵權,只是趙匡胤鞏固統治的第一步,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其制度化。遂成立了樞密院,樞密院下又設三衙統領。

樞密院只有調兵權,但沒有統兵權和練兵權。而三衙統領卻恰恰相反,只有統兵和練兵的權力,沒有調兵的權力。沒有樞密院的調兵令,三衙統領雖然帶兵,但是一個兵都帶不走,而樞密院能調兵,但是兵不在身邊。這樣一來統兵權和調兵權就分開了,所以就別想著你可以擁有一群親兵一呼百應。在宋朝這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這是其吸取了唐朝節度使的教訓。

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杯酒釋兵權

還有就是內重外輕的軍事結構,宋時期的兵,主要分為兩種,中央軍和地方軍。其最大的區別是中央軍的總和等於地方軍的總和,中央如果有人要造反,地方可以一擁而上將其殲滅,如果地方有人造反的話,中央軍則可以逐一擊破,不費吹灰之力。儘管這樣,皇帝還是擔心武將造反,所以又出臺了兵將分離的政策。

因此宋朝的軍隊隔一段時間就要調防一次,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認兵的局面。雖然武將造反是控制了,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卻大大削弱了。宋朝真的很弱,軍隊真的很差嗎?當然不是,宋朝很強,只是其制度壓制了下來。因為統治者的過分緊張,才導致了宋朝孱弱的局面。

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宋仁宗

皇帝老兒對武將防範到了這種地步,怎麼會還沒腦子的把一個屢立戰功,威望十分大的武將放在自己身邊呢?話雖如此,但是宋仁宗就放了,還真就把狄青放在了自己的跟前。那既然這樣為什麼狄青還會死呢?其實這一點都不難猜,我相信你狄青是忠臣,但是這不代表我對你沒有防備之心。你可明白!一個小兵出身的人一下子,做到了軍區首長。而且還戰功赫赫,受到當時很多人的追捧。

當武將遇到嚴苛的體制時,就算你再忠誠,別人也會說你有異心。有一次發大水,狄青就搬到了大相國寺居住。並且就居住在大殿之上,結果就出現了很多流言蜚語。其實與智子疑鄰一樣,你沒有謀反之心,但是別人卻越看你越像反賊。所以這個時候歐陽修就上了一道摺子《論狄青扎子》,其內容說到“水者,陰也,兵者,陰也,武將者,亦陰也”。意思很明確,現在一下雨就發大水,水多了,對他們就很有利。狄青現在的位置,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國家的安全,雖然還沒有顯示出來,但是皇帝要儘早做出防範。

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歐陽修畫像

為了此事,歐陽修一共上了三道奏摺給宋仁宗。但是你別看歐陽修一直在說狄青怎麼怎麼樣,其實仔細想來,歐陽修並非是有意要害狄青。想反是要保住他的性命,因為狄青現在的位置真的很危險,所以他必須離開。歐陽修一連三次上奏,提醒宋仁宗可能會發生什麼危害,你能說他不是忠於君主,不是個忠臣嗎?

如果說歐陽修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都是為陷害狄青做鋪墊的話。那麼宰相文彥博就是那個真正害死狄青的那個人。其實說到這,很多人都不明白,既然各種制度對武將都非常制約,宋仁宗為什麼還偏偏要把狄青就在身邊。讓手下的人一遍又一遍地上奏去勸解呢?

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狄青畫像

其實早在這之前,狄青就與宋仁宗說過此事,狄青表示不願意遠離京城去做官。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宋仁宗表示,狄青離開京城後,可以領兩個地方的節度使。但是狄青表示,我沒有新功勞怎麼可以擔此重任呢。第二,我又沒犯錯誤,為什麼要離開樞密使的位置。因為依據宋朝以往的慣例,宰相是文官,可以罷免了之後再選。

但是武將就不同了,武將做了樞密使之後。沒有非常嚴重以及明確的問題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輕易罷免。就連宋仁宗都覺得這並沒有什麼問題,沒有理由為什麼要把人家踢走,更何況狄青為大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當宋仁宗向文彥博表示狄青的意思後。文彥博一句話,就把宋仁宗驚了一下,這才讓宋仁宗下定決心要處置狄青了。

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歐陽修

文彥博說了,狄青說他忠誠就忠誠,難道太祖對周世宗不忠誠嗎?(結果呢,不還是半路上做了皇帝的位置)文彥博的一個反問句,就讓仁宗一愣。這都不用往後說,大家都明白,仁宗心裡更清楚。為此狄青還特地找到文彥博申辯,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文彥博回了,六個字:無他,朝廷疑爾。

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我們對你都不放心,狄青大驚,連連後退,後來狄青出判陳州。但是就算狄青出任陳州,朝廷也沒有對他放下猜忌,每個月都會派宦官去探望他,表面上是探望,實則是看狄青的變化。最終49歲的狄青,終於堅持不住了,在抑鬱孤獨中去世了。

同為大宋忠臣,歐陽修為何要陷害大將狄青,沒有理由啊?

狄青

關於狄青之死,你能說是歐陽修,文彥博害死他了嗎?你能說宋朝的體制一點問題都沒有嗎?你能說他們都對大宋不忠誠嗎?當然不能,只能說他們他過於忠誠,最後卻被忠誠害死了!狄青一生,前後二十五戰,大破西夏,夜襲崑崙關,平儂智高之亂。實乃當之無愧的蓋世英雄,無奈生不逢時,悲劇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