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本週的《博物歷》物種是——果子狸。

果子狸的正式中文名是花面狸(Paguma larvata)。一提起它,大家肯定都要想起SARS,果子狸曾被傳聞是SARS病毒的宿主,不過後來證明,它就是個背鍋俠。

這個背鍋俠長得還挺可愛。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果子狸:把鍋卸下來,你要更愛我

圖片來源見水印

今天我們請到張勁碩老師為我們介紹果子狸。

自《博物》創刊以來,張老師就是《博物》的校對老師。而且,張老師曾經在非典時期,開展了將近4個月的果子狸野外生態研究。劃重點,非典時期!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土法捕捉果子狸

2002年底至2003年中期,國內爆發SARS。2004年4月,我和我的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樹義老師,一起前往湖北省宜昌市五峰縣的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果子狸的野外生態研究。

在這之前,國內沒有人從事過果子狸的野外行為生態研究,甚至整個中小型食肉動物都無人問津,所以我們不僅是在“非典”這個大背景下,還幾乎是在毫無基礎和經驗的情況下開展工作的。

但是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了解自然狀態下的果子狸是如何生存的,揭示它和SARS病毒的關係。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出來捕食的果子狸

圖片來源:wikipedia

到達後河,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考察棲息地,瞭解果子狸的生活環境。我走訪了保護區管理站工作人員、有經驗的獵人、當地老百姓,大家都說,春天很難見到果子狸,秋天比較容易見到。

而且,很多獵人告訴我,後河生活著兩種果子狸,但我一直捉摸不透為什麼會有兩種。當地人還給它們起了兩個名字:折果狸和白咪子。前者體型小,顏色黃褐;後者體型大,顏色灰白。更有一句“實在話”,折果狸瘦小不好吃,白咪子肥大很好吃。(當然,現在不可以吃果子狸了)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一臉小可憐樣

拍攝:Andrew Hardacre

每天天一亮,我就和嚮導爬山,看看是否有動物糞便或足跡。我需要儘快捉到果子狸,給它們佩戴項圈跟蹤研究,還需要給病毒研究者提供樣品。

當地捕捉果子狸的方法有幾種:鐵鋏、圈套、捕捉籠機關,但這些方法要麼會傷害動物,要麼難度高,費時費力。最後,我決定採用一種當地稱為“塌子”的機關,用樹幹、樹棍等純自然材料製成,雖然製作費力,但原始有效,幾乎不會傷害動物。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可能傷害動物的鐵鋏

做好“塌子”後,要選擇果子狸活動頻繁的地點下“塌子”。我每天鑽進山谷、爬上山樑,尋找果子狸曾經留下的爪印痕跡、以前經常光顧的果樹。

其次,還要在地上挖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坑,這個坑不用很深,能夠容納果子狸在裡面轉身即可。

最後,在“塌子”內利用腐肉作為啟動開關。當果子狸鑽進“塌子”,拉動腐肉,塌板和上面的石頭就會降落,將果子狸壓在土坑裡。果子狸不會挖土,就不可能逃跑了。

我們在幾周之內,在可能出現果子狸的地點下了四、五個“塌子”。果子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善於攀援,有一定的領域性,日活動距離達兩公里以上。至於,我們“塌子”裡何時能夠迎接到它們的到來,就只能耐心等待了。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缺路燈嗎,給你照照

圖片來源:inaturalist.ca

抓到的第一隻果子狸,跑了

十天過去了,半個月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塌子”還是沒有動靜,春夏時節的果子狸非常難抓。

後來,終於有一隻果子狸上了圈套。它的身體呈黃褐色,夾以黑色雜毛,頭部、尾尖、腳部黑色,從鼻吻到額頭有明顯的一道白色,臉頰、眼上和眼下、耳角為白色。老百姓們紛紛來湊熱鬧,說這是“折果狸”。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在樹上休息的果子狸

圖片來源:inaturalist.ca

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百姓講的兩種果子狸是兩個不同的地理亞種。“折果狸”是果子狸指名亞種,又叫華南亞種(P. l. larvata),體形較小,毛色呈黃褐色;“白咪子”是秦巴亞種(P. l. reevesi),體形較大,毛色為青灰色。

為什麼這兩個亞種可以生活在同一地區呢?原來,後河保護區處在“承北啟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兩個亞種剛好在這一帶交匯。

當時抓到的那隻果子狸,是我平生第一隻近距離觀察的野生果子狸。我們把它放到一個臨時編織的鐵籠裡,它非常緊張,但如果誰靠近籠邊,它就會齜牙咧嘴的,展現作為食肉動物的兇猛。

晚上,我將籠子放在屋外,第二天病毒專家就會來取樣了。可是,萬事難料,第二天籠子空空如也。原來,這隻果子狸比家養的苗條很多,硬是從籠子口鑽了出去……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從這之後,我們有了經驗。尤其是在夏秋季,我和師弟周友兵先後捕捉了10餘隻個體,併為6只果子狸佩戴了無線電跟蹤裝置。

以前的文獻說,果子狸主要在夜晚活動。但信號發現,果子狸白天也會在山上活動,它們主要在河谷、下坡位和山脊等地方捕食,在河谷裡活動最頻繁。

果子狸也喜歡吃玉米棒

這一趟調查,得到了很多珍貴的資料,我們對果子狸的瞭解也更多了。

果子狸會捕食蛇、鳥、鼠等小型動物,而它們又是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以及雕、鴞等大型猛禽的獵物,這對維持整個生態系統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讓我康康是誰在看我

圖片來源:inaturalist.ca

當然,果子狸的糞便也是要撿的。根據它的糞便和採食痕跡發現,果子狸是雜食性動物。它會吃40多種野果,幫助20多種植物種子傳播擴散。

果子狸吃植物性食物比較多,比如獼猴桃、花秋、牛姆爪、桃、三葉木通等;動物則相對少一點,主要有蛇、蛙類和鳥類、昆蟲等。

而且,在飼養抓回來的果子狸時發現,它們還吃蚯蚓、魚和新鮮的玉米棒。當地的獵人說,食物匱乏時,果子狸還會吃糖李子。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飯飯來了嗎?

圖片來源見水印

在當時的環境下,調查果子狸的飲食習慣,為追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奠定了基礎。在自然狀態下,野生動物所攜帶的病毒必須有與野生動物自然習性相適應的行為,才能長期地依附於其自然宿主。同時,其自然宿主也會進化出一些內在或外在的機理控制病毒的暴發,以避免受病毒的侵害,這就是所謂的協同進化。

所以,同步開展野生動物行為生態學與病毒學的研究,是揭開動物與病毒協同進化所必需的。

上面看不懂沒關係,說點你懂的。過去果子狸一直被當作皮肉兼用的野生經濟動物,就是既要吃它的肉,還要扒人家的皮。果子狸遭到大量濫捕,人類的活動還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這讓它們的自然種群數量減少了很多。

無論是以前的調查研究,還是現在的科普,都是希望大家能夠正確地看待果子狸。

況且,果子狸看起來就很弱小可憐無助,就別欺負人家了。

非典時期研究果子狸的專家,我們請來了

哭唧唧

圖片來源見水印

往期文章回顧

原倉鼠 喜馬拉雅旱獺 蜜袋鼯

歐亞赤松鼠 水豚 戴勝 冠小海雀

丹頂鶴 松鴉 棕櫚鳳頭鸚鵡

擬態章魚 藍環章魚 白斑烏賊

美洲大赤魷 帕勞鸚鵡螺 鯨頭鸛

雪豹 北跳巖企鵝 勺嘴鷸 北白犀

碧冬茄 大花四照花 球蘭 洋金鳳

流蘇樹 虎鯨 座頭鯨 藍鯨

一角鯨 抹香鯨 蛇菰 捕蠅草

朱頂紅 猴面小龍蘭 龍腦香科植物

斑飛蜥 蘇卡達陸龜 翠青蛇

貓眼珍珠蛙 恆河鱷 小熊貓 豬獾 貉

浣熊

撰文 | 張勁碩

微信編輯 | 謝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