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丘掛汁肉:傳承百年解鄉思


內丘掛汁肉:傳承百年解鄉思


“到內丘不吃一碗掛汁肉,那就等於沒來過內丘。”如此“豪橫”的說法,透露出每一個內丘縣人的自豪感。據內丘縣老人說,兒時隨大人下館子來的便是永盛魁飯莊,如今的永盛魁飯莊不僅傳承著百年名菜“掛汁肉”,更是承載著幾代老內丘人的味道記憶。

內丘掛汁肉,又被當地人稱作“炒肉掛汁”。關於起源的由來,在當地家喻戶曉。傳說在清末庚子賠款後,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自西安回京,於1901年12月27日駐蹕內丘。是時,直隸總督袁世凱自邯鄲接駕後,為討取太后歡心,極力打理御膳,將葷、素、飯、菜、粥、茶、點心都專門設局來調理,並責令各縣供奉。內丘官員特命永昇魁(永盛魁)飯莊為太后供奉地方風味菜餚,廚子慮及太后年高牙口未必好,故著意多加湯汁烹出軟滑炒肉來進奉。慈禧太后早已吃膩了大魚大肉,食此地方小吃,感覺醬香滑嫩,微酸爽口,稱讚不絕。問起菜名地方官員不知,遂招廚師覲見。廚師以肉中有湯汁,便回道:“炒肉掛汁”。

傳說故事難免有誇大、渲染之嫌,由於缺少其他佐證,故而缺乏說服力。基於這一點,一直成為現在飯莊經營者陳憲國的一塊心病。直到一位收藏家帶著一杆老秤桿,來到飯莊尋求秤砣,這才解了陳憲國多年“心”結。

一米多長的秤桿,由整根鐵梨木製成,製作精良。雖然經過歲月洗禮,依舊保存完整。秤桿上刻著“永昇魁壬申年造”的字號,陳憲國經過多方考證之後,判定此秤桿的年代最終界定為清朝同治年間的1872年。

自此,一杆老秤,不僅撐起了“永盛魁”百年老店的“江湖”地位,更是堅定了陳憲國做好地方菜傳承和發揚的信心與決心。

為何“昇”與“盛”有一字之差呢?原來在上世紀80年代,陳憲國的父親陳寶印承包經營了當時的“國營內丘縣飲食公司第一飯店”,取名“永盛魁飯莊”,寄希望飯莊興旺發達,生生不息的心願。為了杜絕混淆,陳憲國多次在上網搜尋、到市工商局查詢,沒有發現與之相同的名字。

之所以陳寶印會改名還有一個原因。永勝魁老店曾坐落在東街,人們普遍稱為“東街飯店”。後東門外也開了一家飯店,在進貨時經常也寫成“東街飯店”,造成供貨商拿著倆家的進貨單子來找時任門店經理的陳寶印結賬,這才有了後來改名之事。

隨著經濟的發展,餐飲業也是百花齊放,但百年飯莊裡的掛汁肉自始至終是招牌菜。在當地人心目中,掛汁肉只有永盛魁的才最正宗,永盛魁因掛汁肉而成名。

身為第二代傳承人的楊庚寅今年已70歲高齡,是陳寶印的師弟。從1966年當學徒直至退休,在永盛魁飯莊幹了一輩子。據他回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掛汁肉賣4毛錢一碗。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如果能吃上一碗掛汁肉,算得上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楊庚寅笑著說:“二三個人合著買一碗是常事。”

據說,最早的掛汁肉是用羊肉製作,由於價格偏貴,不太適合大眾消費人群,故而改為了豬肉。

楊庚寅說:“每逢趕集、過會,一天差不多能賣七八頭豬。人們經常排著長長的隊等著吃,左手託著裝掛汁肉的碗,右手拿著燒餅,站著或蹲坐在路邊,那場景頗為壯觀。”

“燒餅2毛、掛汁肉4毛、高粱燒酒9毛一斤。平日裡人們拿著錢在前臺買上幾個飯店自制的木質飯票,到窗口取掛汁肉和燒餅,三五人圍在一起自喝自的,嘬上幾兩燒酒,別提多愜意了。”聊起幾十年前的往事,楊庚寅仍記憶猶新。

當年誰家的孩子定親、誰家的孩子當兵、或是內丘遊子歸來……都會吃上一回掛汁肉,可見這道菜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作為掛汁肉第四代傳承人的張永崗,已在永盛魁飯莊的灶臺前轉了20多個年頭。平時話少的他,在講起掛汁肉的做法時,就像打開了話匣子:先是把取自當地黑豬的五花肉剁成肥瘦相間的不規則肉丁,再加入紅薯芡粉抓勻,蒜姜切沫,蔥切段備用;熱鍋涼油,這是炒肉時的經驗,等油燒熱後在鍋內涮一下倒出,再放入涼油,將抓好的肉丁下鍋翻炒。肉色漸變,放入蒸熟的槐茂麵醬,這是因為蒸熟的醬不雜一絲苦味;炒肉過程中,有一門“倒翻勺”的訣竅,鍋由內向外翻,這是廚師自我保護的一個技巧。因為油大,正面翻勺可能會濺出油星傷了廚師,而倒翻勺則不會,但它對臂力的要求比較高,不會倒翻勺,絕對做不好掛汁肉。翻炒幾個來回後,放入蔥花加花椒水等輔料。淋醋最為關鍵,往往一碗合格的掛汁肉就看淋醋的結果,醋要用米錯,不能用陳醋;最後,點上幾滴香油後就可以出鍋了。

掛汁肉的特點是“鮮、嫩、香、滑”,略有鹹味,淡淡的酸味,吃起來爽滑可口,香而不膩。一勺入喉,滑嫩的口感,略帶酸頭的醬香讓人瞬間失神,肉丁肥瘦相間,即有瘦肉絲的質感又有肥肉膘的滑潤;芡湯以醬香為主醋酸為輔,間雜蒜姜的香味調合,豐富而有層次,滿足了味蕾由淺入深的層層需求。怪不得,它曾被接連授予“河北名菜”“邢臺十大名菜”“河北特色旅遊名菜”“30個河北省金牌旅遊小吃”等榮譽稱號。2017年5月,內丘掛汁肉製作技藝被列入內丘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很多在外地上學或打工的內丘人,經常會對身邊的人說:“回到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去到永盛魁來碗掛汁肉,第一時間嘗一嘗家鄉的味道,來緩解思鄉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