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朱之文又火了。

村民強踹朱之文家大門,都上了《人民日報》的評論了。

因為一個歌手,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官媒都發聲譴責不良村民,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多年來,“土氣”的朱之文作為廣大觀眾追捧的農民歌手,贏得了大家對他由衷的讚歎和深深的喜愛。

這也許正源於朱之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淳樸善良且特別接地氣的草根明星。

“朱之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他用歌聲慰藉心靈、用歌聲體驗生活、用歌聲尋求快樂。

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但他又不僅僅是一位農民,他用自己的高貴品質,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天空更加璀璨明亮。”

這是中國日報對他的評價,可以說讚譽之詞溢於言表。

的確,農民的樸實無華從心理上贏得了人心,更在實際生活中贏得了自上而下的眷顧。

可以想象,身為農民的朱之文成名過程中,一定有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或者心酸往事。

朱之文在未成名之前,他就喜歡在村頭唱歌。

很多村民不以為然。他們覺得朱之文家境不好,卻不下地幹活,只顧唱歌,都認為他這是打著唱歌愛好的幌子不務正業,好吃懶做。

意見相左,不好聽的言語難免會傳到對方耳朵裡,雖未發生什麼正面衝突,但心裡面卻結下了“樑子”。

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於是,村裡有些人開始私下喊他“二流子”,口口相傳之下,說朱之文在村裡的名聲變得不是一般的差。

可沒想到的是,朱之文竟然在《我是大歌星》節目裡一鳴驚人。

緊接著,爆紅的朱之文登上《星光大道》舞臺,曝光度一發不可收。

後來更是登上央視的春晚,終於朱之文成了家喻戶曉的草根大明星。

朱之文火了之後,並不像其他草根明星一樣離開農村,搬到城裡生活,他依舊選擇留在從小長到大的農村。

他的這一決定,自有他個人的判斷和考量。不可否認,對他的名譽來說,他是對的。

但也最終為今天他和村民之間的矛盾,埋下了暗傷和伏筆。

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朱之文表示,不希望一直忙著掙錢,太累了,想回家多陪陪孩子、媳婦兒。

農民一旦戴上了“樸實”的花環,他的一言一行都會顯得“樸實”而受到追捧。

為了印證自己的“樸實”,朱之文經常在閒暇之餘經常把自己種地的照片搬到網上曬曬。

也許大家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從朱之文出道至今,好像他全村的人就沒有對他好過。

似乎村民們跟他有深仇大恨似得,從來沒有傳出過一個好消息。

你說怪不怪?

朱之文曾說,以前在村裡生活困難的時候,有很多村民幫過他。現在他有錢了,自己要拿出一部分錢來回饋鄉親們。

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於是他出資修繕了村裡的道路,翻蓋了小學,還幫助困難的群眾。

按說,村民應該對他充滿感激之情和無比崇敬才對,可採訪中看到的卻是村民們的諸多不滿。

在常人眼裡,這一刻,朱之文飲水思源的好,與村民忘恩負義的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據說,朱之文還曾被村民給訛了。

鄉親用三輪車撞了他的三輪車,卻讓朱之文賠錢。

理由再簡單不過:你有錢就多擔著點。

村民的做法讓他覺得憋屈,不可理喻,但迫於無奈,他還是給村民賠了三萬元。

這一刻,朱之文胸襟寬廣的善,與村民欺騙成性的惡,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由於朱之文的沉默、遷就或忍讓,更為變本加厲的事情出現了。

不少村人找上門借錢,甚至有借無還,連理由都是千篇一律,就跟大傢伙一起商量好的似的。

“別人都借了,我為啥不能借,不借白不借。”這一借,就借出去了100多萬。

朱之文在電視節目中多次訴說,村民至今沒有歸還一分錢!

這一刻,朱之文慷慨解囊的仁,與村民貪得無厭的貪,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朱之文還曾透露過一件事,好像是哪一年過春節的時候。

他說他挨家挨戶發紅包,並明確表示紅包是給孩子的,不是給大人的。

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但是,村民還是紛紛上前討要,圍上來的村民越來越多,走到哪裡圍到哪裡。

實在沒辦法,最終,朱之文也給每個村民發了紅包。

而結果呢,還是被村民罵了,直言怒懟,200元,太摳了!

這一刻,這幫刁民的惡是不是讓你真想揮起大棒怒而相向?

但是,話都是朱之文在說,以上內容也多來自朱之文不同場合的爆料。

有的網友可能就納悶了:大衣哥真的就如同節目中展現的這樣不忘初心、以德報怨嗎?

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時間就是檢驗實踐真偽的唯一脈絡。

農民歌手朱之文與鄉親們的恩恩怨怨———真實的朱之文(之一)

在網絡科技極速發展的今天,任何言論、任何行為一旦曝光,就如同透明的一樣,不管是什麼痕跡都將暴露無遺,且難以更改或抹去。

近年來,隨著朱之文的頻頻曝光,並屢屢以受害者身份出現,這為他增加曝光量提升知名度的同時,更留下了一條條不合時宜的鐵一般的“蛛絲馬跡”……

(未完待續)請關注“犀利眼”《真實的朱之文》(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