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樓市,現在好像誰說都沒用了

文章來源:知乎

作者:房導航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84026236


最近和一箇中介老闆聊天。

他13年底那會,從鏈家帶了點資源出來,自立門戶的同時,確實嚐到了房產市場瘋狂帶來的甜頭。可惜只嚐了3年不到,剩下的3年就在市場的高壓中,生不如死。

“我覺得我撐不下去了...”

大家都知道,中介一直是樓市中最基礎的服務群體,就像地震前樹林上驚起的鳥群,他們的艱難,其實是在釋放一個紅色的信號。

帶著這個信號,我又在微信上和一些業內外的朋友聊了聊,他們有地產營銷人、買房者、業主、自媒體人,幾乎覆蓋整個的交易鏈條,聊完之後有種深切的無力感——

當下的上海樓市,好像已經開始脫離常識,進入到一個誰說都沒用的時代。


01

地產營銷人——

我們所積累的經驗,在當下的市場中一文不值。

其實各大房企有多艱難,無需多做贅述。前段時間的半年報,數字看起來各種利好,但我們都知道那只是騙人的。

不管品宣部是在自嗨還是自欺欺人,說到上海全面橫盤給到房企的艱難,底層的營銷線才最能體會。

我在微信上找到一家房企的營銷人,吐了半肚子的苦水之後,他才不緊不慢地說:

“前幾年覺得自己可牛逼了,現在才發現屁都不是一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16年之前,上海熱門地段的樓盤,幾乎可以說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營銷手段,只要你的產品和戶型不至於太差,總會有人買。

而且是不計代價地去買。

因為那時候的買房人基本是不會在產品端糾結太久的,瘋狂的市場下,糾結就意味著錯失上車的關鍵機會。

但現在呢?當大家都被關在車外的時候,買房人冷靜下來看看這個一眼望不到頭的冰冷市場,才重新學會了貨比三家的精明,甚至拿起了在菜市場買菜砍價的幹勁。

他說,現在在項目上,他被問到的最多一句話就是——

“隔壁的XX小區才5萬出頭,憑啥你們賣6萬呢?”

以往對付這種問題,案場的經理會拿戶型好、綠化好來說事,客戶聽完心裡也就默認了,因為實在沒什麼猶豫的空間。

那現在呢?不好意思,不說來之前客戶就已經有充分的時間做預習,就連戶型、日照、立面用的哪種石材或塗料,回到家之後都有時間慢慢研究。

充足的購房準備時間,加上現在越發開放的房產自媒體信息,讓每個買房人都有著不遜於所謂專業地產人的消費判斷,這是全面橫盤下,基層營銷人所遭受的最大挑戰。

除非你家的產品的確好到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否則現在很難把自己的產品力當做賣點了。甚至,當整個市場冷靜下來,營銷人回過頭研究自家產品的時候,也會吐槽一句,這TM做的什麼玩意兒!?

但對於他們來說,也只限於吐槽罷了。

大多數房企還沒有意識到產品力這一點,或者說早就意識到了,但傳統房企複雜的體系決定了其沒法快速轉變。

可現在的地產人卻又急需自上而下的轉變,以往積累的無用經驗才能被統統拋棄,然後快速適應這個全新的市場邏輯,才能不至於被淘汰。


所以當下對地產營銷人來說,大概是最無力迷茫的一段時間吧。


02

買房人——

我看得項目越多,越覺得力不從心。

反過來對於買房人來說,又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呢?其實按道理,當一個市場迴歸理性,消費端的人總該有時間去坐下來喝杯茶,慢慢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

在樓市橫盤的境況下,買房人的確有挑選的時間。可惜的是,這時候他們卻發現,自己居然沒有挑選的餘地。

也就是說,雖然現在不斷有新房入市,但真正符合大眾需求的好戶型,起碼在上海,是供不應求的。

這一點從之前的開盤銷售情況就能看得出來——

比如今年4月份開盤的東方城市豪庭,佔據了惠南不錯的地理位置,卻做出了75平一房、114平兩房這樣的產品,到如今賣都賣不動。

其實無論什麼時候來看,這樣的產品幾乎是沒有任何市場的。那為什麼這樣的產品還是會最終推向市場呢?

歸根究底還是那要了命的快週轉。

因為快週轉,前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調研市場;因為快週轉,沒有給到設計公司足夠的時間去推敲戶型;因為快週轉,整個公司從上到下都是盲目自大的狀態;......

其實在房企們拼命奔跑的那幾年,並不是所有老闆都認同這種粗野的打法,但無奈,瘋狂的市場沒有給到大家足夠的時間去考慮。現在死還是以後死,成了每天大佬們思考的問題,當然,多數人選擇了以後死。

所以事到如今也沒什麼好遺憾的,只是死的時機到了而已。

可惜,最終吃虧的還是普通的購房者,就算湊夠了錢,好的項目看不上你,差的項目你看不上。

有苦難言,有錢也難以安家,這大概是大家最無力的時候吧。


03

賣房者——

不僅房子難賣,而且更容易感到迷茫。

新房大概如此,而二手房的市場又是另外一番詭異化的景象。

我的前同事最近考慮賣掉中環附件的房子,靠近長寧,說實話位置不錯,但降了幾次價都沒賣出去,心裡有點慌,所以找我來看最近的二手市場趨勢。

我找到一組數據,發現了一些弔詭的地方。

上海樓市,現在好像誰說都沒用了


第一個弔詭的地方是,掛牌價和最終成交價正在分裂。

以往賣方市場下,5%的談判空間對買家來說是基本不敢想的,磨磨唧唧不給你漲價就不錯了。如今這麼大的差距,多少反映出賣房人對這個市場的過於樂觀。

這點也很好理解,誰都不想自己的房子變得不那麼值錢,畢竟前幾年樓市的瘋狂,還是讓很多消息不那麼靈通的人,如今還是抱著有恃無恐的態度。

但當他們真的以自己的肉身踏入這個冰冷的市場,才發現,買房人的曖昧態度他們真的承受不起。

第二個弔詭的地方是,不少人原來並不清楚賣房來的錢要拿去幹嘛。

這是我偶然問到的,他說原本是想置換,但自己看了不少房子後,發現真正好的產品可選的並不多,看來看去慾望都沒了,就開始猶豫。

就算賣房套了現,這個錢除了想盡辦法置換,還有什麼可以操作的餘地呢?

想了半天,說總不能拿去炒鞋吧(笑)?

其實我不知道,像他一樣迷茫的人有多少,但我清楚的是,對自己的資產真正有強規劃的人的確很少很少。

在如今的樓市裡,多數賣房人反倒在迷茫中成了隨波逐流的那批人,最終失去原本強勢的話語權。


04

中介——

用盡所有小聰明,最終面臨的還是被淘汰。

再說迴文章開頭提到的中介吧。雖然一直是基層服務者,但其實中介在房產交易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

他們掌握著幾乎所有的關鍵信息,甚至買方、賣方的準確心裡價位,只有他們才最清楚最真實的房價。

曾經依靠數據信息的不對稱,中介可以在買賣雙方之間靈活變通,再加上一些登不上大臺面的小手段,總能賺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錢。

可現在呢?買方的持幣觀望幾乎斷絕了中介們鑽空子的可能,當市場開始真正拼服務和硬實力的時候,很多中介才發現,自己原來從來不曾有話語權。

當然,更關鍵的一點在於——

鏈家的貝殼,已經在幹掉中介、幹掉自己的路上一騎絕塵。

但篇幅所限,關於鏈家的事在此就不展開了,我只想總結一句話:

當所有的樓盤信息被公開透明地搬到網上,只靠一個手機app,就能完成看房到買房的所有流程你才會發現——

和野蠻人鏈家相比,其他的中介就好像原始土著那樣可憐。


05

政策?政策!政策...

文章寫到這,也許會有人站起來提出,起碼在上海的樓市,政策的調控還是很有力的吧。

當然,這一點我不會否認,特別是在”房住不炒“的聲音落地之後。包括上海在內的絕大部分炒房現象得到了遏制,房價也一直被限制得比較平穩。

但是,我在這裡提出的問題是,那些炒房的人又去哪了呢?

仔細想想,他們其實還是衣食住行各個領域無孔不入,炒鞋、炒豬...看起來和房產領域毫無關係。

卻又影響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換句話說,政策的出現一定是為了把大家的生活向好的方向去引導,但最後的結果,除了房價被壓下這唯一一點看似好的好處外,還有更加明顯的結果嗎?

或者再說的直白點,

我們每個個體的生活體驗好壞與否,其實,和樓市政策的有無大概率是無關的。

這,大概就是政策的有心無力吧。


06

房產自媒體人——

我們說的,也許全是錯的。

未來的市場,到底是怎樣的呢?我覺得任何一個寫房產的人都給不了一個標準答案。

因為我們說的,也許全是錯的。

這是借鑑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過的一句話,那個時候的微信,誰都不知道會發展成如今的地步,當年張小龍說的每一句話,聽到的人更多會覺得是故弄玄虛。

但經過時間的洗禮之後,如今張小龍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成了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必背聖經。

所以,最有力的終歸是時間、時間、時間。

在時間還允許的範圍內,不管你是營銷人、買房人、賣房人、中介...只要足夠敬畏這個行業,並且做出了足夠理智的選擇,那等到的下半場一定還是好的——

真正優秀的產品大概率還是會冒出來,市場也能重回靠產品力掰手腕的良性競爭。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一句話吧——

喜劇給人力量,悲劇給人希望。

屬於房地產的喜劇和瘋狂帶來的力量,我們都經歷過了,當下正在體驗的也是一出悲劇。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希望了。

希望,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