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超:扶貧路上絕不落下一戶一人

坡頭供電局駐坡頭區麻斜街麻新村委會專職扶貧幹部劉慧超,3年如一日,踐行著“扶貧路上,絕不落下一戶一人”的錚錚誓言,助力全村貧困戶走出貧困行列。麻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87人,現已脫貧退出44戶85人,貧困人口退出比例為97.7%。

加大教育扶貧

劉慧超是一名軍轉幹部。他18歲參軍,36歲轉業,2017年轉業到湛江供電系統,一直從事扶貧工作。

初到麻新村,一連幾個星期,劉慧超幾乎“泡”在了村子裡,在走訪了每一家貧困戶瞭解情況後,劉慧超邊聊便記錄,記滿了一大本筆記。晚上回到住處,打開密密麻麻的案卷,讓他倒吸了一口涼氣:45戶貧困戶87人,各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其中,有勞動能力20戶57人,無勞動能力25戶30人。低保戶24戶54人,五保戶13戶13人,一般貧困戶8戶20人。這可是一塊塊硬骨頭啊!

劉慧超非常重視扶志工作,提出要加大教育扶貧力度。今年,坡頭供電局計劃向麻新村捐贈12萬元。關於這筆錢的用途,劉慧超想到缺衣少食的貧困戶,更想到麻新村正在成長關鍵時期的少年,他建議,除了其中一部分用於貧困戶節日慰問外,其他用於麻新小學建設“南網知行”書屋。“通過建設圖書室,能促進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豐富課餘生活;也能增加師生互動交流的機會;更能提高孩子們的文化素養促進全面發展。一舉多得。”目前,“南網知行”書屋正密鑼緊鼓地籌建中。

黃詩敏是麻新村考出去的本科大學生。但她是一名孤兒,經濟困難。劉慧超與村委協商,從湛江供電局給麻新村捐贈的扶貧資金中拿出7000元進行資助,並經常鼓勵她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辦法總比困難多

“幾乎每天只要有空,他都跑來看看我有什麼要幫忙的,我的飯店也是因為有他才能建起來的,他就像我的大哥一樣親切。”貧困戶黃志勇提到“超哥”就紅了眼眶。

黃志勇身殘志堅,誓要闖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劉慧超經常去幫助黃志勇,得知他準備開一家餐館、並已找到合適位置、但缺乏啟動資金後,積極向麻斜街道辦彙報,為黃志勇爭取到1萬元的創業資金,同時幫助其申請5萬元的無息貸款。最終,黃志勇的餐館於2019年6月開業。劉慧超常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幫黃志勇的飯店“打廣告”。如今,黃志勇的餐館經營得紅紅火火,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一人一策,一戶一策,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劉慧超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

做群眾的貼心人

“要想群眾信服,先要做群眾的貼心人。”劉慧超總是說。

為宣傳“每月15度免費電”的優惠政策,劉慧超走村串巷,一戶戶講解這項政策。在劉慧超和坡頭供電局營銷線同事們的努力下,麻新村符合“免費電”政策辦理條件的群眾全部辦理妥當,減輕了群眾的負擔。

黃屋村貧困戶林婆軒,其女兒為家庭主要勞動力,今年3月份女兒出嫁後,家庭收入減少。劉慧超向麻斜街道辦彙報林婆軒情況,並徵求林婆軒本人意見後,向街道辦申請幫扶資金,為林婆軒購買首批雞苗55只,併為其做了雞舍、雞圈。

為了幫助貧困戶過上好日子,劉慧超還當起了“勞務中介”和“農用具採購員”,組織貧困戶參加招聘會和勞動技能培訓,並利用麻斜街下撥的9萬元賑災資金,分兩次購買22頭黃牛和1000斤化肥分給貧困戶,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增加收入。

絕不落下一戶一人

目前,麻新村委會未脫貧人數為2人,但劉慧超心中並不滿意這個成績,堅持“扶貧路上,絕不能落下一戶一人。”

未脫貧的貧困戶陳小瓊是2019年新增貧困戶,家裡只有她和兒子阿輝2人,2人都患有智力障礙。阿輝無戶籍,無法辦理低保手續進行政策兜底,因此家裡每月只能靠陳小瓊一個人的低保金維持生活。

“兩母子無勞動能力,屬於政策兜底,要為他們辦理低保手續,首先要為陳小瓊及其兒子完成親子鑑定,然後要補辦戶籍,辦理低保,並對其兒子阿輝病情進行鑑定,辦理殘疾證,申請殘疾補貼。那樣,兩母子每月的收入加起來就有近1500元。”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阿輝如何肯去辦理低保?

“阿輝患有嚴重的智力障礙,別說去辦戶籍手續了,平時叫他做一件極簡單的事都困難。”為了讓阿輝順利完成親子鑑定和辦理各種申請手續,劉慧超耐心哄著他才能完成。

連日來,劉慧超奔波於法醫臨床司法鑑定所、坡頭區婦幼保健醫院、麻斜派出所之間,帶領未陳小瓊和阿輝做親子鑑定,為阿輝補辦出生證明、補辦戶籍。目前,阿輝身份證已辦好,低保也辦好了,4月份開始領低保金。

陳小瓊的住房為危房,但因為是新增貧困戶的緣故,未列入政府部門2019年的危房改造計劃,劉慧超積極向麻斜街道辦、麻新村委會反映,為其籌集房屋改造資金,經多方努力,在2019年10月為其完成危房改造。劉慧超又倡議坡頭供電局志願者自費購置線槽、銅線、帶箱漏電開關等器材一批,併為其安裝,保證了貧困戶及早住進新房,以實際行動溫暖貧困戶的心。

“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2019年底,劉慧超的妻子重病動手術,至今還在家養病,女兒在讀初一,兒子才兩歲多,正需要父親的陪伴與幫助。但劉慧超作為駐村扶貧幹部,花在家裡的時間較以往少了很多。

由於脫貧攻堅責任大、任務重,劉慧超長年駐村,幾乎很少有機會回家。他也想過請假照顧病重的妻子,給長期缺少陪伴的女兒、兒子彌補一下多年來親情缺失的“欠賬”,但貧困村貧困群眾懇求的眼神、急於脫貧的殷切期望讓他一次次開不了口。妻子眼中的“生病時完全指望不上的丈夫”,女兒、兒子眼中“老是承諾好好陪陪我卻老是食言的爸爸”,卻成了麻新村貧困群眾眼中的“希望”。

他,是當地政府和村委眼中的好乾部。他不但為當地村委分憂,積極參與麻新村建設脫貧攻堅,為麻新村黨員進行“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的黨課授課,受到麻新村黨總支的肯定認可。

他,是麻新村群眾口中的能人和“老大哥”,作為“上頭派來的幹部”,他沒有半點架子,積極為貧困戶出謀劃策。

他常說:“雖然我退伍了,工作內容變了,但服務的對象不變,服務的宗旨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