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不能出門的兩個多月,我過上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簡單生活。

告別了隔三差五的淘寶購物,沒有了三天兩頭的外賣訂單,只是宅在家裡看看書,刷刷劇,做做家務,陪陪孩子,一個月去超市集中採購做飯的食材兩次。

日子過得雖然簡單但有滋有味,幸福感反倒比以前增加了。

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其實和物質無關。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01

我有個朋友阿文,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白領,收入高得讓人眼饞。

她特別喜歡買東西也買的起,每次逛街,必定大包小包拎回家,從來沒有空手而回。除了線下購物,她也喜歡在網上購物。所在部門每天的快遞包裹,都有一半是她的。

隨著她買的東西越來越多,家裡的空間也越來越狹窄。三室一廳的房子,從最初一間書房、兩間臥室,變成了一間書房、一間臥室、一間儲物間,再到如今的兩間儲物間,一間臥室。

現在,這件臥室一半的空間也用來放置她的那些物品。

這些買回來的東西,大部分她用不到:很多衣服的標籤還沒剪下,很多化妝品只用過一次,很多的書沒有拆封,很多食物因為忘了吃而過了保質期,甚至很多包裹都沒有拆開。

而且,這些物品一旦買回家,就沒有了當初那種第一眼看到怦然心動的感覺,放在家裡甚至成了一種負擔,看著它們、想著自己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收拾整理就很煩躁。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最初,她以為自己喜歡那些物品。後來發現,她只是喜歡自己瀟灑地掏出銀行卡、信用卡付款的感覺和淘寶購物車被清空的感覺,有一種內心的空缺被填滿的充實感。

她,一個三十出頭的女生,隻身一人在外工作,家人不在身邊,這兒的朋友寥寥可數,也沒有遇上那個讓她心動的人。每天下班回到家裡,看著空蕩蕩的房間,內心充滿空虛寂寞,特別不快樂。

在一次逛街購物,體驗到那種快感之後,她就頻繁地以這種方式來填補心裡的空虛和無聊,獲得一種慰藉和滿足。

然而,購物帶來的快樂是很短暫的。伴隨著購物行為的結束,這種快樂和幸福感也煙消雲散。她又陷入了更深的空虛之中,為了填補空虛,又進行更多的購物行為。

去年年底她在做家務時,被家中堆積如山的衣物絆了一跤,摔斷了一根肋骨,在醫院躺了一個月。出院後,她痛定思痛,把家中大部分的物品或丟棄或送人。

正如《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中》寫的:“溫飽解決後,我們遇到了新的問題——空虛與無聊。”

相當多數的人用擴大物質消費的方式作為排遣無聊的手段。

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悖論:正是因為溫飽的解決,產生了空虛和無聊的問題。他們卻在解決溫飽上面加大砝碼,來應對空虛和無聊。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02


一個人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和快樂呢?

那是因為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關於人的需求,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五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某一層次的需求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需求的滿足。

我們對物質的需求主要是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

曾經,物質是我們幸福的最主要的來源。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的生理需求還沒有得到保障的年代,主要依靠物質的增加來獲得幸福感。先是能吃飽飯,然後是家裡物件能一件件的添置。

那時候我們對物質生活,做的是加法,家裡每增加一個物件,都能讓我們的快樂成倍的增加。

現在是一個物質空前豐富的時代,各種買買買已不能帶給我們像以前那樣的幸福感,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後,過多的物質反而成了累贅。

現在,是該給自己做減法的時候了。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一本暢銷書《斷舍離》中也向我們傳授一種“斷舍離”的理念: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和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過上簡單清爽的生活。

我的另一個朋友麗麗就是簡單生活的典型代表。

麗麗和她的丈夫都是事業單位的員工,每個月收入穩定,不多但夠花,如果使用得當還會有結餘。

她的家裡寬敞整潔,一點雜物也沒有。

麗麗不化妝不打扮,沒有那些林林總總的化妝品和護膚品,但是卻透著一種健康的美麗。

她的衣物也不多,每個季節就那麼幾件,但是勤洗勤換,乾淨整潔。

她一家人很少在外邊下館子,一年也難得去那麼兩三次。

每天,她都親自去菜市場買新鮮的果蔬魚肉,給全家做可口的菜餚,她廚藝精湛,做的菜,丈夫和兒子都很愛吃。

每天晚飯後,全家人一起到家附近的江濱公園溜達上半個小時。偶爾,全家也會早起,沿著公園小道慢跑。一家人身體素質都很好,很少生病。

與其他父母不同,她沒有給兒子報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只是在兒子的強烈要求下,給他報了個街舞培訓班。

兒子在學習上非常自覺,一點都不用她操心。對於感興趣的街舞,兒子更是投入大量的時間,現在經常參加市裡的演出。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別看麗麗一家生活這麼節儉,但是她在一件事情上毫不吝嗇,那就是旅遊。

從兒子三歲開始,全家每年至少要去三、四個地方遊玩,大部分是在國內,也有出國的時候。在去之前她都做好充足的功課,尋思怎樣能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快樂體驗。

現在兒子10歲了,他們除了西藏,國內的其它省份幾乎走遍,也去了國外好多地方。

每個地方的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她的兒子總能說得頭頭是道。看著微信朋友圈裡她發的那些迷人的風景照,大家都羨慕不已。

她對現在的生活特別滿意。她說,遊遍世界是他們一家人的理想。

是啊。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

就像《瓦爾登湖》中寫的那樣:“把一切不屬於生命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03

從需求層次理論上看,幸福的巔峰狀態就是自我實現,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成功”。

要到達需求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最底層的生理需求——物質至少得滿足吧?物質生活至少得比較寬鬆吧?

其實不然,偉大和成功的人往往在物質上對自己比較苛刻,反而追求一種節儉的生活。。

愛因斯坦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高,一直過著窮學生那種樸實無華的生活,一碟意大利麵條上加一點醬就很滿足,常年披著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襪子,不繫領帶,可是他提出了舉世震驚的《相對論》。

物理學家何澤慧(錢三強的夫人)一輩子住著破舊的蝸居,擠著公交車上下班,卻和家人為國家無償捐獻了一座蘇州園林——網師園。

股神巴菲特的天價午餐聞名全世界,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卻以節儉著稱。他說:“我的西服是舊的,我的公文包是舊的,我的汽車也是舊的。1958年以來,我就一直住在舊房子裡。”

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毛巾用了27年都沒換過,甚至在臺塑辦公樓樓頂開園種菜。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過:“如果要我拿出一個億,我會毫不猶豫,但如果有人在地上扔一分錢,我會立刻把它撿起來,我的成功正在於此。”

……

正是因為物質上的不重視,他們把精力放在偉大目標的實現上,做出了驕人的業績, 可喜的成就,做到自我實現。


宅家兩個多月的極簡生活:真正的幸福,其實與物質無關

查爾斯菲爾特爵士曾說過:“不要枉費了你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質,多追求理想。因為只有理想才賦予人生以意義,只有理想才使生活具有永恆的價值。”

深以為然。

讓我們把自己從物質的綁架裡解放出來,創造一個自己最想呆的家,過更優雅和睿智的生活。

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高遠的目標上,然後全力以赴,期待自我實現那一刻最大幸福感的來臨吧。


#情感寫作小能手##我要上頭條##心理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