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王舟: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名盡職完成工作的人

"生命之舟"王舟: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名盡職完成工作的人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有這麼一個人:不畏風險,臨危受命,帶領全市重症醫學科的精兵強將,牢牢駐守著生命最後一道防線,被譽為"生命之舟"。

他,就是大慶油田總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黑龍江省重症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學救援協會石油石化分會理事,黑龍江省危重症搶救專家組成員,大慶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大慶市重症醫療小組組長、首席專家王舟

摘自《大慶日報》,版權歸報社所有。

  • 臨危受命,即使壓力山大,也要逆行而上

2020年1月24日是大年三十,本該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可上午9點多的時候,一個電話打破了王舟一家人的團圓夢。電話是大慶市政府打來的,讓他前去開會。電話裡說,市裡已經有了確診病例,為了控制疫情蔓延,市裡將第二醫院(大慶市傳染病醫院)設為定點救治醫院,現在需要臨時組建ICU,因此讓他過去幫忙。

對於這場來勢兇猛的疫情,王舟心裡已有所準備。就在幾天前,他告訴家裡人做好準備,因為他有可能隨時出發,只是無法確定是留在大慶,還是支援湖北。

當天開完會,王舟又陪著市政府領導一行到市二院考察,並做了一番部署,下午5點多回到家裡。

吃過晚飯,王舟邊收拾行李,邊和80多歲的父母說:"爸、媽,這次任務很急迫,也很嚴峻,市裡決定派我去二院工作,我就要走了,你們二老一定要好好待在家裡,哪兒也別去。"

王舟就這麼離開家門,踏上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不知道這一去的歸期是哪一天,同時也感到了肩上的擔子特重,所負的責任巨大。但他心中裝的卻是一個共產黨員至高無上的信念和千千萬萬大慶人的安危。因為他始終牢記著鐵人王進喜的那句錚錚誓言:"幹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逆行"之路。

“幹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

  • 治病救人,既要當好指揮,更要衝鋒在前

來到市二院後,王舟馬上著手組建ICU病房、接受患者。

當時,院裡的醫生護士們紛紛請戰去發熱門診。見此情形,王舟對科裡的年青人說:"孩子們做好隨時應召的準備,需要上的時候一定要衝上去。寫請戰書的,黨員幹部先上。"同時,他還告誡大家,在大家沒有一個後退的。他感到無限的欣慰,越是危難的時候,越能凝聚力量

作為一個常年在重症中心從死神手裡搶人的"老將",王舟總是在直面最緊張最危險的戰鬥

ICU病房裡有一名老年重症患者,由於痰液多且粘稠,幾次面臨窒息危險。呼吸機,上了;血液淨化,做了;ECMO(人工肺),上了……為了救治這名重患,王舟和同事們想方設法,採用多種先進治療技術,一次次把老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總這樣下去不行,老人應該是深部痰栓阻塞,必須清理乾淨。"他和同事們商量後,決定用支氣管鏡深部吸痰清理呼吸道。

然而,支氣管鏡屬於職業暴露高風險的操作之一,因為深度開放患者氣道,病毒極易飄浮在空中形成氣溶膠傳播途徑,用王舟的話說"相當於氣溶膠滿天飛"。

長期在ICU工作的醫護有個特點:技術高超,不愛吱聲,默默做事。"我是重症的,讓我來。"王舟挺身而出,在加強防護下,和同事兩人全神貫注、極其小心地進行著這一危險操作,將痰栓一點一點吸出,歷時半個多小時。等脫下防護服,兩人渾身早已被汗水浸透。

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是所有治癒出院患者背後的"擎天柱",是奮戰在大慶市第二醫院醫護人員中的"定海針",是核心戰場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指揮官",是隔離病房中技術過硬不懼危難的"衝鋒者"!

王舟在ICU病房。

很自豪自己能成為抗疫戰士。

  • 為你守護,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大家安寧

王舟帶領的團隊,先後將7名重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用上了國內最先進的治療手段,包括ECMO(體外模肺),也叫"人工心肺機"。

ECMO被看作是目前救治重症患者的終極手段。它的原理就跟打氣泵一樣,把患者的血引流到體外,經過人工膜肺氧合器充分氧合後,再輸入患者體內,維持血液循環,起到替代人體心肺功能的作用。

然而,對於這項技術,全國能熟練操作的醫護人員並不多。省裡來的專家將ECMO裝上去第二天,對醫護團隊進行培訓後,便去了湖北馳援。接下來,維護它的正常運轉就要靠王舟的團隊。

每個參數代表什麼?要怎麼調整?ECMO就像一座大廈,挪每塊磚都要謹慎。

重症患者病情變化太快,大家得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節機器各種參數,乃至於調整治療方案。這個更新速度,經常都是以分鐘、小時為單位來算。孩子們把老師講解的視頻錄下來反覆看,把操作規範粘貼到牆上,24小時有專人在旁邊盯著。

上了ECMO後,患者的生命體徵很快平穩下來。而這臺"救命機器"歷經了3個醫療團隊,被成功守護21天,最終成功撤機,挽救了患者生命,也刷新了我市重症用ECMO搶救的天數紀錄。

"各家醫院來的年輕人都受了不少苦,但沒有一個人退縮,這很讓我感動。沒有他們,就沒有這場戰'疫'的勝利。現在,孩子們都安全地回到各自的崗位,我也該回歸崗位了。最近科裡患者比較多,搶救任務比較重,留在家的孩子很辛苦。"

從開始到結束,王舟一直把他帶領的醫護人員稱為"孩子"。他說這話時,他的目光,就如春日午後的陽光般溫和。

就是這樣一個如父如兄的男人,帶領著重症團隊,從1月30日接治第一個重症患者,到3月8日將最後一名重症患者轉到普通病房,完成了近40天的搶救任務,守住了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去賓館接受隔離的時候,沒有慶祝,亦沒有告別,只有默默囑託:"我們的東西先留著,等我們真正不用回來時再整理。"王舟說,他們雖然已經做好了"召必回"的準備,但是卻希望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其實,熟悉王舟的人知道,他已經58歲了。他卻說,"還有兩年才退休呢。"還有人稱,王舟是"戰場"英雄。"我可不是什麼英雄,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我責無旁貸。我和隊友們一起與死神搏鬥,我們要用雙手托起危重症病患的生命方舟。"

回到總院的王舟。

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情懷,他不為名不為利,始終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而把患者的生命放到第一位,在與病毒交鋒最激烈的戰區,爭分奪秒與生命賽跑。就像他所說:"我們拼盡全力,與時間賽跑、與病毒競速,只為從死神手中搶回更多的患者!"

我們看到,在王舟身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熠熠閃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