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年人的眼光看《西遊記》,能獲得什麼感悟?

mllmtv


《西遊記》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們從小看到大,從大看到老的一部經典。

小時候看動畫片

長大了看電視劇

現在可以看電影

被多次翻拍成不同的影視作品,展現範圍十分的廣泛,從整個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可以探索不同的領域,比如說兒童教育,企業團隊,個人修行。

1.兒童教育

在我上大一的時候,記得有一位老師,對西遊記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她是一位幼教專業的老師,聽了一節她的公開課,她以孫悟空為人物定位,以生活中的場景,看做西遊記中的場景,以生活中的人物(爸爸,媽媽,老師,小朋友,等等)看做西遊記中的(神仙,妖怪,等人物),以生活中的事情看做西遊記中發生的事情。

這樣一個課程設計,瞬間讓我們自己找到了定位,找到了樂趣。大家積極性都非常的高,一幫成年人玩的像個猴孩子一樣。

她的這一套教學思路結合不同的知識內容,實在是太棒了,如果有做教育的朋友我們可以一起探討[呲牙]。我非常樂意參與互動。

2.企業團隊

記得在我找工作面試的時候,有一個經理,給我了一張性格測試表,讓我填寫,填完之後我們開始交流,他說你是豬八戒和唐僧類型的人,適合做什麼工作,什麼事情,與什麼人配合組建團隊比較好,又說我的缺點是什麼什麼,需要提升那個方面,我的性格,心態等等…什麼的[捂臉]

我感到十分的驚訝,就去問了一下。

原來這個表叫性格能力測試表

根據西遊記人物性格去了解一個的基本情況,

唐僧~完美型,做事專注認真

孫悟空~力量型,做事靈活工作能力強

豬八戒~活躍型,人緣好活躍氣氛

沙僧~和平型,執行力強聽話照做,

在我的這段工作經歷中,我們的所以團隊都是這樣的配置,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啊,

3.個人修行

唐僧西天取經其實是一個人去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妖魔鬼怪,神仙等,是唐僧自己想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本性的東西,代表著一個人的七情六慾,貪婪,私心,懶惰,妄想,恐懼等等,這個觀點也有人說可以通過,到著讀西遊記可以體會的出來,講佛祖派唐僧去大唐傳播佛法,這一路上的一個人的修行。要對面對各種問題困難,尋找不同的方法處理各種事物。







壹方人文


[引言]

常聽老年長輩們講: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

認為:″三國"三方面許多英雄人物打江山,謀世界,到最後魏、蜀、吳都沒有成就統一全國霸業,而一統江山歸司馬。怕少年看了“三國”後,會影響上進心,影響大志,影響對事業的追求。

認為“水滸”中那些好漢們,血氣方剛,感情用事,易衝動,好動手,打打殺殺。怕書中那些過激的行為感染老年人,遇事易動怒,而年老之人氣力,心理等條件不允許的,否則,容易造成傷害,老年人應學會養身安性,安度晚年。

這也許就是他們看了“三國”與“水滸”後的一種感悟吧。

[正言回答問題]

用成人的眼光看《西遊記》可獲得以下幾點感愛。

一,在處理事情與矛盾時要分清是非,不能黑白顛倒,否則會造成不良後果。

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常常是好壞不分,人妖混淆,影響師徒團結,造成不少的麻煩和負面後果,擔誤行程。例如,把白骨精當成良家少婦;把強盜看成好人,阻止孫悟空去斬殺;把欲吃自己的聖嬰大王說成是農家孩童。還有那豬八戒也常犯與師傅唐僧類似的錯誤。

二,不管做什麼工作要實幹,要努力進取,終會有好的回報,努力十成果與回報是成正比的。

在整個取經的路上,孫悟空百折不回,赴湯蹈火,盡心盡力以拼命的精神拿妖捉怪,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感動了如來佛,終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

唐僧由於十世苦修,在取經的路上一塵不染,無絲毫雜念,一片善心,愛惜萬物之生命,需無法力,但對佛教懷有無限虔誠之心,終被佛主封為旃檀功德佛。

而八戒取經路上,貪生怕死,投機取巧,時而還拈花惹草,雖出了不少的力氣,立了不少的功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多數是在被迫無奈之下去做的,自覺程度很差。雖前生是天蓬元帥,到佛國只給了個淨壇使者的稱號。

沙僧倒是個老老實實不辭勞苦做事,忠心耿耿保護唐僧,遇妖魔鬼怪也能捨生忘死拼殺,終因資力稍淺,成果不夠大,最成了佛界金身羅漢(次於菩薩的尊稱)。

三,人(除先天的東西)不是一層不變,環境與經歷可以改變人的現狀。

例如,孫悟空開始是蠻狠橫行,從大鬧龍宮,大鬧地府,大鬧天宮,不受任何教化,經佛主的教育,被壓五行山下(相當於監禁),終究成為世人崇拜的佛。

八戒、沙僧曾經在天宮都犯有前科,經過懲罰和苦行之役也都修成正果。就連西天路上那些妖怪經過教育,悔過自新也可成神童或仙人,例如紅孩兒,黑熊精,白龍馬等。

四,幻想不可成真的,人要面對現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在取經的路上,有太多的妖精千方百計要吃唐僧肉,而最後不是死就是被收禁。又例如,孫悟空開始想做齊天大聖(另一方面,孫悟空敢於造反的精神還是值得稱讚的),結果被關押五百年。不是你的永遠不會是你的,該你的還是你的。


冷月秋風968


西遊記在我看來更像是職場記,一路西行斬妖除魔更像是升職路上的勾心鬥角。

首先,唐三藏作為西遊創業路上的總裁,出身不凡,家庭好,學歷高。作為釋迦牟尼如來佛的二弟子“金蟬子”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如果不努力可能就要被迫繼承家族的千萬佛經了。

在創業初期,唐三藏便被家裡安排了幾個超級得力的助手。

大鬧天空的孫猴子,天蓬元帥的豬悟能,捲簾大將的沙悟淨。為了榨取他們的剩餘勞動力,或者利用廉價勞動力。

安排他們一一觸犯天規,打破他們對自己價值的認可。

西行路上,徒弟們沒拿過一分錢工資,但他們都看到了創業成功的前景,所以他們才願意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齊心協力。

其次,能力大小並不等同於職位高低。

肉眼凡胎的唐三藏可以作為總裁,本領通天徹地的孫猴子只能寄人籬下,做個部門經理。因此出身很重要。

另一方面,有後臺也可以承擔創業失敗的種種結果。

三打白骨精,白骨精死了。

金角銀角大王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太上老君身邊做了看爐的童子。

妖怪們不計後果,因為是自己創業當老闆,乾的多掙的多,十萬天兵天將打不過一個猴子,還不是寄人籬下,替人打工,拼死拼活不值得。

孫猴子沒有大鬧天宮的神勇也是因為替人打工,所以常說“要去天宮搬救兵”,還有一點可能是怕誤傷仙家的神寵。

假如西遊師徒不堅持創業,或者說創業失敗。

那麼唐三藏依然會做回他的“金蟬子”,傳播佛法。

而孫猴子就不一樣了,作為普通人,沒有編制。只能回到花果山,面對一攤亂局,為了猴子猴孫的生計而苦惱,指不定還要大鬧天宮。

豬悟能也不能回到高老莊,更不敢奢望做迴天蓬元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豬生巔峰。

沙悟淨還是流沙河的妖怪,可以說是現實中的流浪者了,生活完完全全沒有保障。

最後,取得真徑,師徒幾個笑得合不攏嘴,那必然是發自肺腑的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