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貧困戶 緣何華麗變身?看濟源坡頭“棗花”脫貧記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崔峰

從一名村民眼中智能遲緩、生活懶散的殘疾人,到如今成為村上的一名公益崗位保潔員,短短四年的時間,濟源市坡頭鎮柳玉溝村村民趙國琴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如今,趙國琴一家不僅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更是逢人就誇幫扶幹部和黨的政策好。

曾經的貧困戶 緣何華麗變身?看濟源坡頭“棗花”脫貧記

趙國琴在村裡的幫扶下自食其力

今年51歲的趙國琴,小名棗花,是坡頭鎮柳玉溝村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是一個不幸的四口之家,除了婆婆趙桂榮長期殘疾外,趙國琴和女兒均患有智力殘疾,丈夫體弱多病。多年來,由於全家無固定收入來源而導致生活貧困,2014年,趙國琴一家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命運的多舛,世事的無奈,面對種種不期而來的不幸,趙國琴在人生路上陷入了迷茫,她不知道該如何去改變自己的“苦命”,選擇聽天由命,一度成為村民眼中消極頹廢的典型。

從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扶貧工作隊進駐柳玉溝村開始,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藉助著“造血式”扶貧,趙國琴一家的灰暗人生也迎來了光明,一切都在悄然變化中。

曾經的貧困戶 緣何華麗變身?看濟源坡頭“棗花”脫貧記

駐村工作隊深入貧困戶家中走訪。

扶貧先扶志,致富要先改變思想。駐村工作隊從思想上著手,一次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向他們宣傳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並通過慰問、免費送去母羊、募集養殖資金及利用危房改造政策幫助其新建住房等實質性的措施來激勵她。

“2016年,幫扶幹部李淑娟自費為她家送去兩隻母羊;2017年,通過危房改造政策,為其一家新建了磚房;2018年為其籌集5000元養殖發展資金以及新建廚房一間;2019年幫助種植花椒2畝,政府為其減免了女兒的住院治療費和生活費……”

幫扶幫到點子上,結對結到心坎裡。一項項幫扶措施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的扶貧政策帶來的溫暖,夫婦倆對生活又有了信心,2019年趙國琴家順利脫貧。

“明亮整潔的磚房、平整堅實的水泥地,”趙國琴一家舊貌換新顏,脫離了貧困,看到這一切,所有幫助過她一家的人,紛紛為她感到欣喜。現如今,趙國琴全家都享受低保政策,每人每個月有了430元的補助,這筆錢讓趙國琴一家的溫飽有了保障。加上家裡的5畝地流轉費用2500元,餵養的羊群已發展到4只,趙國琴一家有了不錯的收入。

曾經的貧困戶 緣何華麗變身?看濟源坡頭“棗花”脫貧記

政府給村裡新修建的小遊園

“今年村裡專門給她申請了公益性崗位,既解了燃眉之急,也為鞏固脫貧成果打下長遠基礎。”村支書薛高領說。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雖然她智力有一些障礙,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還是決定給她安排公益崗位。

從今年3月份開始,在村裡其他人的帶領和指導下,趙國琴每天開始負責村裡的保潔工作,每個月因此增加了1000餘元的收入。或許因為這份工作的影響,趙國琴一改往日陋習,開始主動打掃自家庭院衛生,昔日髒亂差的家中面貌煥然一新。

從“衣食無著”到“自給自足”,是趙國琴人生路上的一次重大蛻變,她的生活也由以前被人嫌棄到如今開始被人羨慕。

“方法對了頭,脫貧有勁頭。公益性崗位‘精準’開闢了貧困群眾新的增收渠道,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一個群眾‘掉隊’”,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駐村第一書記劉國宣說。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