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取消英語必考,是個好主意嗎?

關於高考是否有必要必考英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兒,觀點大概有這麼幾種:一是說不能取消,尤其是對於農村孩子或者教育落後地區而言,英語作為一種人人可學的一門科,似乎有助於減小與城市孩子的差距,有利於教育公平;二是說取消英語的人無知,因為只有學了英語才能瞭解世界;再就是贊成取消英語的必考地位,認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不值得所有學生都消耗大量精力去學習。

個人認為茲事體大,斷不可妄下結論。英語雖然只是一門語音,但關係到千千萬萬莘莘學子的前途和命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個人認為,有幾個問題需要梳理一下:

為什麼英語會成為高考的必考科目?如何形成的?英語作為必考科目,是否達到了最初的目的?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麼積極作用?有哪些的負面影響?中國發展至今,方方面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該如何重新認識英語的學習,乃至其他語言的學習?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習英語?對於個人和民族而言,學習英語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搞清楚了以上幾個問題,我想,我們大概可以說,是否有必要取消或保留高考中的英語。

(一) 英語會成為高考的必考科目是如何形成的?是否達到了最初的目的?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麼積極作用?

英語在高考中的地位經歷過跌宕起伏,所佔分值並非一成不變。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規定考語文、數學等4個科目,各科都為100分,除報考外語專業外,不必加試外語。1978年外語列入高考,但考試成績不計入總分,且規定沒有學過外語的可以免試。1979年高考外語考試成績,報考重點院校的,按考試分數的10%計人總分;報考一般院校的,暫不計入總分,錄取時作為參考分。1980年高考,外語分數按3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仍可作為參考分。1981年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50%計人總分,專科學校是否計入總分,由各省市自治區確定。1982年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70%計入總分。從1983年高考開始,外語成績本科按10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是否計人總分或作為參考分,仍然由各省市自治區確定[21 7卜173。可見外語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經歷了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不過,1983年外語本科按100分計入總分的時候,語文、數學成績分別是120分,外語科目的重要性還是略低於語文、數學兩門主科。到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之後,就沒有外語成績“專科學校是否計入總分或作為參考分由各省市自治區確定”這個規定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今英語已經成為國際通用語言,實際上起到“準世界語”的作用,其他語種的比重日益減少,高考中的外語基本上就是英語。1999年高考開始推行3加x科目改革之後,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各佔150分,英語的分值與一向最高分的語文、數學同等,高於其他科目,中國的高考進入有史以來最重視英語的時期,英語在高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視英語有利於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現在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英語水平比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學生英語水平都高許多,這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增進國際交流,推動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

從更大的視角看,英語加入高考的必考科目有其歷史的必要性。那就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英美帶領人類進入了現代社會,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達爾文、孟德爾、弗蘭克林、門捷列夫、法拉第,伽利略,安培,赫茲,普朗克,倫琴,居里夫婦,霍金,孟德爾,馮.布勞恩,、奧本海默、 巴浦洛夫,、諾貝爾等等,有太多的現代科技和社會理念來自於西方的創造和發明,進而形成了人類現代社會的國際秩序和經濟版圖,也直接讓西方實際上引領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的進程,而中華民族經理了失落的百年,跌跌撞撞的成為了跟隨者。其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大量的科學文獻和原始資料都來自於西方,中國作為現代化的後來者和追趕者,必然要開始漫長和虛心的學習過程,主動學習和融入西方創造的現代社會。

學習西方、融入世界,追趕西方,作為知識的最大載體,首先必須學習其語言,而英語作為當今國際通用語言,理應是首選。事實也證明,英語加入高考,對於中國經濟騰飛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讓我們可以知己知彼的進入到歐美主導的國際社會,並利用歐美建立的規則發展自己。

想象一個問題:歐美一直認為,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把中國納入其可以監管的國際秩序,從改變中國經濟開始,進而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那麼1999年開始的英語加入高考必考科目,是否對中國順利進入世貿組織起到了作用呢?畢竟,學習歐美語言尤其是英語,就是接受歐美思想文化和制度的開始,歐美是否在算計全民學英語會讓中國按照其設計的程序最終達到其政治目的呢?個人不得而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這個作為話題,後續再討論。

(二) 短期有哪些的負面影響?

全民學習英語尤其必要性,高考高度重視英語,導致全民過度學英語,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或消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英語學習往往擠佔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加重很大一部分人的學習負擔。漢語是表意文字,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英語比以表音文字為母語的人(如歐洲大陸的學生)更不容易,因為是另外一套語言系統。從小學到高中,英語實際上是第一主課,其重要性已超過語文和數學。這種高度重視英語的現象,向下延伸到幼兒園,向上延伸到大學教育和碩士、博士生的入學考試,一直到晉升教授的職稱考試。本科學生備考英語四、六級已經成為大學教育最主要的關口,一些英語不好的學生為了通過四級考試,花了極大的精力在英語一科上,有些人為了拿到學士學位甚至請人替考。碩士生入學考試,往往是以英語成績定乾坤。博士人學考試,一般不用考政治,真正的公共科目只剩英語,專業科目成績再好,英語差一點就沒門。在我們的各級招生考試中,英語雖然不是萬能的,但英語不夠好是萬萬不能的。不管是否合適、是否興趣、是否需要,現在中國有兩億多學生花最多的時間在英語科目上,這對有相當部分在生活和工作中並不太需要英語的人來說,是很大的浪費,對有些人來說,還很痛苦。一方面是全民都花費人生中大量時間和精力拼命學英語,甚至與英語完全無關的工作和研究,也要求進行英語考試。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還有許多方面和廣大地區並不是必須將英語作為日常用語,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許多人考完就忘,或者也就是學成了“聾啞英語”。

二是出現重英語輕母語的現象。現在中國的大學中,有英語四六級考試,但很少有中文考試,有些大學生英語很好,但中文卻表達得不好。我認為,文章的功力和水平有四個層次或境界:一是辭能達意、文從字順,二是運用自如、流暢優美,三是得心應手、爐火純青,四是妙筆生花、出神人化。要達到後兩個層次或境界很不容易,高手的論著一般也就是處於第二或第三個層次,偶爾能獲得神來之筆,達到最高境界。現在大學教師對一般學生的文字要求並不太高,只要辭能達意、文從字順便可,也就是達到最基本的要求。可是,有的大學生的中文太差,甚至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的作業和學位論文,連最起碼的文從字順都達不到,真是說不過去。中國是世界各國高校招生考試中最重視外語的國家之一,為提高母語地位,保護民族文化,是到了該降低英語權重的時候了。

三是加速學生中性別比的不平衡。在許多省份的高考中,女生英語科平均分明顯高於男生。高考高分段“陰盛陽衰”的現象影響到一些大學的招生錄取,加劇了學生中性別比的不平衡。由於英語在高考總分中所佔比重較大,而三門中語文和英語兩門為語言類科目,這客觀上對女生較有利,因為女性在語言方面天生具有一定的優勢。國外曾有科學研究發現,女性大腦在專司察覺和分辨語言等相關區域中,神經細胞比男性更多一些,或者說女性大腦的語言中樞要比男性的語言中樞稍大,因而女性擁有優越於男性的語言天賦。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男女兩性在語言發展上有差異,女性學習外語或第二語言比男性能力更強,更具天賦刪。實際上在恢復高考之後,實行3加x科目改革之前,向來高校的外文系一般都已經是女性佔多數。在目前高度重視甚至過度重視外語的情況下,無論在高考環節或在高等教育階段,都有利於女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過早地限制部分男生的發展潛力。男性和女性在一些職業中各有優長,特別是某些部門和單位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男性,因此高等教育最好要有基本的性別平衡,在高考改革中也應考慮到性別方面的公平。

四是不利於城鄉教育公平。由於中國存在相當大的城鄉差別,農村學生受教育的條件,特別是英語科的師資水平遠不如城市學生,英語水平的城鄉差別要大於其他科目。許多農村學校英語課程開設的時間較晚,英語教學師資力量配備不足,還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學校英語教師為轉崗或兼職教師,不能開齊、開足課程;城鄉英語教學差距呈進一步擴大趨勢;在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常規和教學機智四個方面,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英語教師的差距都比較明顯【5]。農村考生在高考競爭中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同的起跑線上,實際上高考英語加試聽力就對農村考生不利,英語分數權重越大對農村學生越不利。降低英語分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縮小城鄉差別導致的英語成績差異,有利於城鄉公平。

以上分別分析了說了英語作為必考科目的形成、積極作用和短期消極影響,沒有給出個人的結論,是取消必考還是保留,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繼續分析說明。

另外,從更長期看,則有著更大的影響——導致中國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當然,這個問題不全是因為英語),進而關聯另外一個熱門話題,前段時間有專家引進大量的外國人尤其是非洲人補充中國面臨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下期我將討論這個問題,歡迎大家關注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

劉海峰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考科目改革:為什麼首先是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