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過苦的人,才有的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人

苦難聽起來是讓人很容易皺眉頭的壞事,沒有人情願自己的人生中經常跟苦難打交道,但是苦難這個東西又不能隨著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所謂“人生不如意事者常八九”,不如意的八九中,大概還有一半就是人生的苦難。

在苦難面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這是很少人思索的東西。

​ 吃過苦的人,才有的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人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很多人渾渾噩噩過著自己的生活,對於苦難也是一樣,來了就接著,過去了也許就忘記了,過不去也就生扛著,因此雖然說苦難是成功者的磨礪,不過經受苦難的人那麼多,成功者卻是寥寥無幾的,因此對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話,很多人不以為然。

但是苦難和成功之間的關係,並不僅僅是經歷了就那麼簡單,苦難必須要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印記,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只有這樣的效果,苦難才能夠有磨礪的作用。因此想要看一個人在經歷過苦難後是不是得到了昇華,我們要能看到這個人的身上,是否就被了這樣的三個特徵。

​ 吃過苦的人,才有的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人

雲淡風輕

只有在苦難中才能夠窺見到人生的真諦,當一個人清晰看透了人情世態的冷暖,並且能夠在其中悟透名利榮辱終究不過是黃粱一夢,人生所有的追求,意義並不是在於結果,而是在於追求的過程,只有在過程中細緻的去享受人生,那麼才不枉白在世上走一遭。如果有了這樣的境界,一個人對於他所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能夠做到雲淡風輕的態度,這種就是經受過苦難之後,所歷練出來的格局。

漢朝時,蘇武身為漢使卻被匈奴所扣押,要求他背叛漢朝,否則的話就讓他與世隔絕,獨身在塞外牧羊。面對匈奴的淫威,蘇武並沒有絲毫的動搖,寧願孤獨的與羊群為伴,在絕望的精神和苦難的生活條件下堅持自己的忠誠。

​ 吃過苦的人,才有的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人

後來蘇武還活著的事情被漢朝所知曉,朝廷便和匈奴交涉,將蘇武給接回了漢朝,天下人都為蘇武的精神所感動,朝廷特例封他做了兩千石的大官,蘇武在塞外過了十九年非人的生活,一夜之間便成了大富大貴之人。但是飽受苦難的蘇武早已經看透人生,飲雪茹草時,他毫無憂慮,如今錦衣玉食,他也能泰然處之。公元前80年,蘇武的兒子參與朝廷的政權,被判謀反的罪名,一律要處斬,消息傳到蘇府,很多人勸蘇武逃回匈奴,免得受死,蘇武大笑不語。


等官兵抓走兒子後,蘇武也無動於衷,當權的霍光本來是要連蘇武一起抓捕,但是聽說了蘇武的態度後,霍光很是欽佩,他不願意漢朝失去一面精神上的旗幟,便只是處死了蘇武的兒子,對蘇武卻網開一面。

​ 吃過苦的人,才有的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人

心有主見

之所以有那麼多人拜佛求神,無外乎就是在生活中被苦難所嚇倒,沒有了自己的主意,便會期待於虛無縹緲的神佛庇佑,可是神佛若真的能夠保佑世人,那麼就無法人們的奮鬥和進取了。苦難會讓一些人喪失自我,但是卻能夠在一些人身上磨礪出更決然的自信,只有這樣的自信才是通過成功路上最有利的法寶。因此成功者都會從苦難中學會保留自己的主見,只有清醒,才不會淪為平庸。

秦末時,隨著陳勝起義,很多人也都起兵反秦,在江蘇,楚人項梁和項羽便攻陷了蘇州府,成了眾多反秦隊伍中的一個。陳勝的軍隊被秦將章邯所擊敗,之後章邯便轉而北上,準備剿滅死灰復燃的趙國,而這個時候,項羽奉楚懷王的命令前去營救趙國。因為秦軍已經圍困了趙城鉅鹿,項羽便想要帶著輕騎急行軍,可是這樣的軍事行動在部將們看來太過冒失,因為一旦兵敗沒有後援。項羽卻有著他的打算,天下大亂,能夠在這個取得勝利,就能夠被群雄所擁戴,項羽不顧眾人的阻礙,毅然領兵先行,渡江到了鉅鹿後,

他破釜沉舟,做出背水一戰的態勢,在這種激勵下,項羽果然打贏了鉅鹿一戰,一躍成了反秦盟主。

​ 吃過苦的人,才有的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人

惜語如金

大部分的苦難都是因為“禍從口出”,從苦難中所能吸取的教訓中,謹言是成功者身上不可缺少的特徵。一個人若是口無遮攔,那畢竟是沒有經受過苦難的教訓,只有寡言少語的人,才是經歷過苦難之後所學會的人生智慧。對於說話來說,不可不言,也不可多言,更不能亂言。

該說的話,要說,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能夠因為情緒而脫口而出。管住了自己的嘴,就能夠過好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