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蒜子三度臨朝攝政,輔助六位皇帝,在位四十年,於六十一歲去世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列傳第二》后妃列傳第十四篇康獻皇后褚蒜子

文:小A斯蒂芬


褚蒜子三度臨朝攝政,輔助六位皇帝,在位四十年,於六十一歲去世

原文【10】:康獻褚皇后,諱蒜子,河南陽翟人也。父裒,見《外戚傳》。後聰明有器識,少以名家入為琅邪王妃。及康帝即位,立為皇后,封母謝氏為尋陽鄉君。及穆帝即位,尊後曰皇太后。時帝幼衝,未親國政。

領司徒蔡謨等上奏曰:"嗣皇誕哲岐嶷,繼承天統,率土宅心,兆庶蒙賴。陛下體茲坤道,訓隆文母。昔塗山光夏,簡狄熙殷,實由宣哲,以隆休祚。伏惟陛下德侔二媯,淑美《關雎》,臨朝攝政,以寧天下。今社稷危急,兆庶懸命,臣等章惶,一日萬機,事運之期,天祿所鍾,非復沖虛高讓之日。漢和熹、順烈,並亦臨朝,近明穆故事,以為先制。臣等不勝悲怖,謹伏地上請。乞陛下上順祖宗,下念臣吏,推公弘道,以協天人,則萬邦承慶,群黎更生。"

太后詔曰:"帝幼衝,當賴群公卿土將順匡救,以酬先帝禮賢之意,且是舊德世濟之美,則莫重之命不墜,祖宗之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於內而已。所奏懇到,形於翰墨,執省未究,以悲以懼。先後允恭謙抑,思順坤道,所以不距群情,固為國計。豈敢執守衝暗,以違先旨。輒敬從所奏。"於是臨朝稱制。


釋文:康獻皇后褚蒜子,河南郡陽翟縣(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褚蒜子的父親褚裒的事蹟,記載在《外戚傳》中。

皇后褚蒜子為人聰明有器度和見識,少年時因為出身有名望那個的大家族所以就做了琅邪王妃。等到晉康帝司馬嶽即位的時候,就被立為皇后,她的母親謝氏也被封為尋陽鄉君。等到晉穆帝司馬聃即位的時候,褚蒜子被尊為皇太后。當時皇帝年幼,不能夠親理朝政。

領司徒蔡謨等人上奏說道:“繼承皇位的皇帝一生下來就非常的明哲聰明,所以才能夠承繼天意統治國家,使得四海之內,天下歸心,萬民百姓有了仰賴。太后陛下一向體察婦女道德,您訓示的道理勝過了文母(對有莘氏之女、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大姒稱頌)。當年塗山氏(大禹的妻子)光大了夏朝,簡狄(傳說中是商朝始祖契的母親)光大了殷朝,實際上都是因為她們宣揚正道明哲,才使得國運興隆。

我希望陛下的仁德能夠匹配二媯(傳說中帝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賢淑美德像《關雎》中那樣,請求太后臨朝攝政,好讓天下安寧。現在國家社稷正在危急時刻,百姓們命懸一線,臣等倉皇慌張,每天都要處理很多的朝政,這正是時機成熟,上天所喜歡看到的結果,可不是應該風格高尚謙虛謙讓的時候。漢朝時和熹皇后鄧綏、順烈皇后梁妠,都曾經臨朝攝政,近代明穆皇后庾文君臨朝攝政的故事,已經有了先例。臣等懷著非常悲傷惶恐的心情,謹慎的趴伏在地上懇請陛下臨朝攝政。希望太后陛下向上順應祖宗的意志,向下念及大臣官吏們苦心,推行公義弘揚正道,以協調上天與人民,那樣的話天下萬邦都會慶祝,百姓們也如獲再生一般。”

太后下詔說道:“皇帝還很年幼,應當仰賴公卿百官們順天匡扶救助,以此報答先帝禮禮遇大家的賢德美意,而且古時候都是以匡濟世人為美德,所以最重要的莫過於不讓天命墜落,祖宗基業有人繼承。所以才需要先端正名位。你們所啟奏的事情非常的懇切週週道,在你們的筆墨之間,還沒有深究含義的時候,就已經悲傷驚懼了。先朝皇后(庾文君)為人公允謙恭懂得抑制,思想全都遵行婦道,所以才會不拒絕百官們的請求,也是為了國家大計著想。我怎麼敢固執的守著年幼的皇帝,而違抗先帝的旨意呢。就恭敬的順從你們所啟奏的事情。”於是太后正式臨朝稱制。

褚蒜子三度臨朝攝政,輔助六位皇帝,在位四十年,於六十一歲去世

原文【11】:有司奏,謝夫人既封,荀、卞二夫人亦應追贈,皆後之前母也。太后不許。太常殷融議依鄭玄義,衛將軍裒在宮庭則盡臣敬,太后歸寧之日自如家人之禮。太后詔曰:"典禮誠所未詳,如所奏,是情所不能安也,更詳之。"徵西將軍翼、南中郎尚議謂"父尊盡於一家,君敬重於天下,鄭玄義合情禮之中"。太后從之。自後朝臣皆敬裒焉。
釋文:有關部門上奏認為,謝夫人既然已經被冊封,荀、卞兩位夫人也應該追贈冊封,因為她們都是太后父親的前妻,也算是太后的母親。結果太后不允許。太常殷融啟奏商議後認為按照鄭玄的理論,衛將軍褚裒在宮庭中的時候應該按照君臣的道理尊敬太后,太后回家省親的時候自當按照家人關係之間的禮節形式。太后下詔說道:“典禮的制度我實在是不太清楚,如果真按照你所上奏得那樣,在親情上實在是有些不安,還是請大家在詳細的商量一下。"徵西將軍司馬翼、南中郎司馬尚經過商議認為”父親的尊貴地位只在於一個家族裡,但是對君王的恭敬卻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鄭玄的理論合乎人情禮法義。”於是太后聽從了大家的結果。從此之後朝臣們都敬重褚裒。


原文【12】:帝既冠,太后詔曰:"昔遭不造,帝在幼衝,皇緒之微,眇若贅旒。百辟卿士率遵前朝,勸喻攝政。以社稷之重,先代成義,僶俛敬從,弗遑固守。仰憑七廟之靈,俯仗群后之力,帝加元服,禮成德備,當陽親覽,臨御萬國。今歸事反政,一依舊典。"於是居崇德宮,手詔群公曰:"昔以皇帝幼衝,從群后之議,既以闇弱,又頻丁極艱,銜恤歷祀,沈憂在疚。司徒親尊德重,訓救其弊,王室之不壞,實公是恁。帝既備茲冠禮,而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豺狼當路,費役日興,百姓困苦。願諸君子思量遠算,戮力一心,輔翼幼主,匡救不逮。未亡人永歸別宮,以終餘齒。仰惟家國,故以一言託懷。"
釋文:皇帝舉行冠禮的時候,皇太后褚蒜子下詔說道:“當年我遭遇了不幸,皇帝又很年幼,皇家的事業變得式微,就好像旌旗上的飄帶(實權旁落、為大臣挾持)。公卿百官們帶頭遵循前朝的慣例,勸諫曉諭我來攝理朝政。我這才為了國家社稷的重要,以及先代已經形成的義理,勉勵自己恭敬的聽從大家,卻沒有了時間固守婦道。仰仗憑藉七廟中祖宗在天之靈,俯身依仗百官們的能力,皇帝終於到了加元服成人的時候,典禮已經完成他的德行也已經完備,應當讓他來親理朝政,臨朝統御萬國。今天就讓我把朝政歸還給皇帝,按照一貫的典章制度。”

於是皇太后褚蒜子搬到了崇德宮居住,並以手詔對百官們說道:“當年皇帝年幼懵懂,我遵從百官們的提議處理朝政,可是我能力實在是不足,又頻繁的遭遇艱難,心懷憂傷這麼多年,實在是擔心害怕處理不好。司徒是宗室親屬德高望重,是在他的訓諫下才彌補了我的弊端不足,王室才能夠沒有毀壞根基,實在是憑藉著公的能力。皇帝既然已經舉行完了冠禮,而四海還未能統一,五胡還在四處作亂,豺狼當路,國庫消費與徭役每天都有增加,導致百姓們非常的困苦。希望大家這些君子們能夠做好長遠的打,齊心協力,輔助護衛年幼的皇帝,匡扶救助不足的地方。我這個還沒有死去的人要永遠的居住到別的宮殿,以終了剩下的餘生。我仰望家國大事,所以才說這句話以寄託心中的願望。”

褚蒜子三度臨朝攝政,輔助六位皇帝,在位四十年,於六十一歲去世

原文【13】:及哀帝、海西公之世,太后復臨朝稱制。桓溫之廢海西公也,太后方在佛屋燒香,內侍啟雲:"外有急奏",太后乃出。尚倚戶前視奏數行,乃曰"我本自疑此",至半便止,索筆答奏雲:"未亡人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溫始呈詔草,慮太后意異,悚動流汗,見於顏色。及詔出,溫大喜。
釋文:等到晉哀帝和海西公的時代,太后又臨朝稱制。桓溫廢掉海西公的時候,太后正在佛屋燒香,內侍啟奏說道:外面有急事上奏”,太后於是就走了出來。靠在門上把上奏的奏章看了幾行,就說道:“我本來也懷疑這件事”,看到一半的時候就停止不看了,要來了筆寫了答覆奏章的話說道:“未亡人在此非常的憂愁,想起活著的人和去世的人,心如刀割一般。”桓溫開始草率上奏的時候,考慮到太后可能是與自己意見不合,驚懼的汗流不止,驚恐的流露在臉上。等到太后的詔書出來,桓溫一看大喜不已。
原文【14】:簡文帝即位,尊後為崇德太后。及帝崩,孝武帝幼衝,桓溫又薨。群臣啟曰:"王室多故,禍艱仍臻,國憂始周,復喪元輔,天下惘然,若無攸濟。主上雖聖資奇茂,固天誕縱。而春秋尚富,如在諒闇,蒸蒸之思,未遑庶事。伏惟陛下德應坤厚,宣慈聖善,遭家多艱,臨朝親覽。光大之美,化洽在昔,謳歌流詠,播溢無外。雖有莘熙殷,妊姒隆周,未足以喻,是以五謀克從,人鬼同心,仰望來蘇,懸心日月。夫隨時之義,《周易》所尚,寧固社稷,大人之任。伏願陛下撫綜萬機,釐和政道,以慰祖宗,以安兆庶。不勝憂國喁喁至誠。"太后詔曰:"王室不幸,仍有艱屯。覽省啟事,感增悲嘆。內外諸君並以主上春秋衝富,加蒸蒸之慕,未能親覽,號令宜有所由。苟可安社稷,利天下,亦豈有所執,輒敬從所啟。但闇昧之闕,望盡弼諧之道。"於是太后復臨朝。帝既冠,乃詔曰:"皇帝婚冠禮備,遐邇宅心,宜當陽親覽,緝熙惟始。今歸政事,率由舊典。"於是複稱崇德太后。


釋文:晉簡文帝即位,尊太后為崇德太后。等到晉簡文帝駕崩去世,晉孝武帝年齡幼小懵懂,桓溫又在這個時候去世了。群臣百官們就上奏說道:“王室發生許多的變故,災禍不斷的到來,國家喪禮剛剛結束,又喪失了元輔重臣,天下失意,就好像沒有了寄託。主上雖然天資聖明,這當然是上天賜予他的能力。可是他年齡尚淺,又在服喪期間,正在懷念親情的時候,沒有時間處理天下的事情。我伏在地上希望太后陛下能夠響應婦德的厚重,以宣揚仁慈聖善為念,在這國家遭遇艱難的時候,出來臨朝親自處理政務。好光大您的美名,就像過去您教化普沾那樣,必定會受到後世的謳歌與讚美,傳播到四面八方。就算是有莘氏光大殷朝,妊姒興隆周朝,都不能夠與您的德行相比,這是無論什麼樣的謀略都要遵從,無論人還是鬼都要同心,百姓們盼望明君解脫苦難的心情,就好像太陽和月亮一般。

隨時機而變通的道理,正是《周易》所推崇的事情,能夠安寧堅固國家社稷,這是偉大之人的重任。還希望太后陛下能夠調理朝政萬機,處理政道,以慰藉祖宗的靈明,以安撫百姓的心情。臣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憂國憂民的至誠之心了。”

太后下詔說道:“王室遭遇不幸,仍然有許多艱難的事情。看來你們上奏的事情,增加了許多悲傷感嘆的心情。朝廷內外的諸君們都因為皇帝年幼,再加上正在思服喪期間想念著親人,不能夠親覽朝政,可是號令還是要有人發佈。假如這樣做能夠安定社稷,有利於天下,我又怎麼能夠固執的堅持呢,就恭敬的聽從大家啟奏的事情。但是如果有昏暗矇昧缺失的決定,還望大家盡力輔佐的本分。”於是皇太后再次親臨朝政。

皇帝后來加冠禮,於是就下詔說道:“皇帝舉行了婚禮和冠禮,遠近的心情,還是應當由皇帝親自處理政務,光明也就從此開始了。今天歸還政事給皇帝,按照過去的典籍制度”於是皇太后再次被尊稱為崇德太后,搬入崇德宮居住。

褚蒜子三度臨朝攝政,輔助六位皇帝,在位四十年,於六十一歲去世

原文【15】:太元九年,崩於顯陽殿,年六十一,在位凡四十年。太后於帝為從嫂,朝議疑其服。太學博士徐藻議曰:"資父事君而敬同。又《禮》雲'其夫屬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則夫屬君道,妻亦後道矣。服後以齊,母之義也。魯譏逆祀,以明尊卑。今上躬奉康、穆、哀皇及靖後之祀,致敬同於所天,豈可敬之以君道,而服廢於本親。謂應齊衰期。"從之。

釋文:太元九年,皇太后褚蒜子在顯陽殿駕崩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她在位前後共四十年。太后與當時的皇帝乃是叔伯嫂子的關係,朝議的時候大家認為皇帝不應該服喪。太學博士徐藻卻提議認為:“這件事應該是和父親也要侍奉君主的情況相同。又在《禮》中記載說道:‘女子的丈夫是屬於父親輩分的,她們作為妻子都應該算是母親’,所以太后的丈夫既然是屬於國君的地位,國君的妻子自然應該是屬於皇后的地位。為皇后服喪就應該等同於為母親服喪,這是一個母親應該具有的禮儀。魯國人曾經譏諷顛倒了祭祀的順序,是因為他們要明辨尊卑有序。今天皇上躬身侍奉康帝、穆帝、哀帝及靖後的祭祀,對他們的尊敬像君臣一樣,怎麼能夠對太后尊敬像君臣,卻按照親屬關係進行服喪呢。我認為應該按照齊衰的規定服喪一年。”皇帝聽從了這一提議。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11月7日。

褚蒜子三度臨朝攝政,輔助六位皇帝,在位四十年,於六十一歲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