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这个礼拜,在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的作者群里,看到一条悲伤的消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最大的旅行书籍出版商

Lonely Planet,也不得不开始裁员和关闭办公室了。


首先关闭的是Lonely Planet创始时首先开出的澳大利亚墨尔本总部办公室,以及其位于英国伦敦的办公室,还有所有Lonely Planet杂志以及展览部门全部关停。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虽然都知道,在疫情的严重威胁下,全球旅游业已经事实上停摆,所有身在漩涡中的个人及公司都无法幸免。


但是看到那个伴随好几代青年人走遍全球的Lonely Planet,也沦落到要关掉最具象征性的墨尔本和伦敦办公室,还是有点难过。


Lonely Planet 伦敦的办公室极具共享办公特色,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墨尔本办公室则被员工评价为,最接近青年旅馆的亲切风格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可能年轻一代,已经不再熟悉Lonely Planet——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于所有曾在海外留学的人们来说,这个白色的Logo和那些蓝色封面的旅行宝典,简直就是我们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没有之一。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每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家里的书架上,肯定都会有Lonely Planet的指南。


因此,Lonely Planet至今仍是全球旅行书籍出版商毫无争议的No.1,市场占有率高达31.5%


要知道LP的影响力有多大,做个很简单的测试就行:你能说出仅次于LP的全球No.2旅行书籍出版商吗?


在这个细分市场里,LP最大的竞争对手,从来就不是其他出版商,而是人们旅行习惯的变迁。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Lonely Planet已经显示出了一些颓势——尽管LP的App其实还蛮好用的,但是说实话,使用者的数量级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LP的总经理Piers Pickard把关闭墨尔本总部办公室这天,形容成“对于Lonely Planet大家庭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伤心和艰难的一天。”


而且未来的继续裁员看似仍然无法避免。


这家历经47年历史的传奇,能熬过这次的重击吗?


意外制造出的传奇


LP发展到今天,绝对超越创始人Tony & Maureen Wheeler最疯狂的想象。


在1972年,他们俩从英国伦敦出发,一路用最屌丝的方式游历欧洲、中东、印度、东南亚,最后抵达澳大利亚。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在这个为期一年的漫长旅程之后,很多朋友都问Tony要攻略,于是他写下了LP的第一本攻略书——《Across Asia on the Cheap 廉价亚洲游》,可能用今天的角度来看,油腻得让人想盘包浆。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大家需要理解下,在1970年代,进行这样一场又穷又酷的旅行,意味着什么?


在出发前,Tony找不到任何一本游记攻略可以告诉他,到当地该去什么酒吧,去哪里找经济实惠的酒店。所有当时的游记,要么是充满文学和历史典故,要么就是介绍当地最豪华的酒店和最好的餐馆,这些显然都不是背包客最需要的信息。


70年代可不像今天,如今你可以在任何一家青年旅社的咖啡或者酒吧里,找到跟你志同道合的驴友,简单一杯啤酒下肚,你们就可以无话不谈,交换彼此需要的旅游情报。


那年头,你尽可以在为数不多的青年旅社等吧,在半年内能等到第二个跟你类似的背包客,就算你赢。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不过70年代,也是旅游起飞的黄金年代——更多长途航线被开发出来,从西方来到亚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婴儿潮一代”在嬉皮士和摇滚乐的影响下,带着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连Beatles都去了印度,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去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LP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成功,来源于这本《印度旅游生存指南》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LP会成为卖出超过1亿本旅行攻略书的全球No.1


LP究竟是本什么书?


Lonely Planet的第一本书《廉价亚洲游》卖了1500本,虽然不多,但是足够Wheeler夫妇付房租和养孩子的了。


尝到甜头的他们,趁热打铁,又去了尼泊尔、非洲、新西兰、新几内亚。最初的几本LP,都是背包客的血泪史。里面充满了很多如今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建议。


比如,在最初的非洲旅游书中,Tony建议读者,可以去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的老清真寺——如果你看过那部著名的电影《黑鹰坠落》的话,你就会在镜头里发现这座清真寺,简直破到想骂娘。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在关于伊拉克的旅游攻略中,LP建议你“可以从叙利亚搭车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是的,原文中建议你在路上随机拦车,说我要去巴格达。


先不说这700-800公里的车程,也不说搭车的安全程度。稍微知道一点中东历史的人,对从叙利亚搭车去伊拉克这样的猪队友建议,都会一身冷汗——在八年的两伊战争中,叙利亚支持伊朗,跟伊拉克结下血海深仇;两国还曾正式断绝过外交关系。


早期的LP攻略书,的确里面有大量硬伤和事实性错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攻略,信息相对详尽且准确,对于非西方文化的国家,基本仔细挑,都有错误或者推荐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对于这点,创始人Tony也承认——因为当年根本就没有如今遍布全球的数以十万计的优质读者,为LP贡献源源不断的内容。在70-80年代,LP的约稿方式极其粗放,给作者1年或者更长时间,只要能交稿就行,交了基本都能出版。


如今的LP不经过几万人的内容贡献,是不太可能问世的。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根据创始人Tony Wheeler在LP40周年活动时候的说法,Lonelye Planet当时的定位,并不是给大家看的攻略书,而是“就像是你的朋友,在异国的酒吧认识,给你介绍当地旅游的tips,告诉你哪里便宜又好玩。”


这也是LP为什么在过去的47年里屹立不倒的原因——以朋友的口气对你说话,提供的都是建议,的确有很多猪队友的建议,但是更多建议还是靠谱的。


LP的未来在哪里?


90-00年代,是Lonely Planet的黄金时期。


一方面,LP的内容已经开始足以覆盖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洲际航线的密集,LP的受众越来越广。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而且,LP拥抱新科技的速度简直令人印象深刻——早在1994年,人家就有Blog了,那时候连Blog这个词很多人都还不认识。


还有,其实LP最早的手机版本,早在Palm Pilot机型时代,就已经有专门搭载的App了,叫做Citysync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当年的Palm,就跟现在的苹果,江湖地位是一样的。


LP也是最早建立线上社区的旅游公司之一,目前粉丝数稳定在千万以上的等级。


看起来,似乎LP一切都顺风顺水,但是帝国崩塌的痕迹,早在2007年就开始显现。


就在那一年,LP被BBC以1.3亿英镑的高价收购75%股权,创始人退休,随后金融风暴来袭,从2007-2012年,LP的书籍出售数量下降了40%之多。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2013年BBC将其再度易手的时候,75%股权的对价只有5150万英镑,下降了足足60%。新的老板变成了美国的NC2 Media。


也正是在2007-2012年期间,LP真正的竞争对手——互联网平台Google, Expedia和Tripadvisor崛起,正是这些更为便利的平台,抢走了LP的顾客。


很简单的道理——如今我们出行时,不都是查着Google的地图,刷着Tripadvisor上的景点介绍,在Expedia或者类似平台上预定吗?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回头再看Lonely Planet的产品,在需要高度互动性的今天,显得和电子书仍然没有太大区别。


对于旅游中所需要的高频信息和多样互动,LP真的老了。


其实,真的是旅游市场变了——以前的背包客,坐着Ryanair、Easyjet坐着Southwest Airlines,找chic的酒吧和街区,住在气氛轻松的青年旅馆;如今的旅游者,用着实时导航的App,随手可以预定任何餐馆、酒店,更追求个人体验和极致化的个性消费。


可惜,LP还是那个LP。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LP真正面临的两座大山是:


  1. 中短期的疫情,人们因为恐慌不会马上出门旅行。但,这其实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从历史来看,9.11之后人们也曾短期内拒绝旅行,但是之后迅速恢复,金融危机后的反弹也很可观。印尼海啸和福岛危机之后,旅游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次的疫情,与之前的情况有所不同,真正恢复信心需要至少1-2年的时间,甚至有不能恢复到之前的危险;
  2. 人们对攻略书的依赖减少,这比前者甚至可能更为致命,连我们这样的重度旅游者,也开始不看LP了,因为信息不够实时,不够全面,旅游消费的升级是非常容易发生的,穷游的时代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的主流,会被Tripadvisor,Google这样的巨头掌握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我们毫不怀疑,仍然会不断有读者按图索骥,看着LP去游览世界;我们也可以想见,在疫情之中,会有很多人憧憬着恢复之后的报复性旅游。


但是,那个手捧LP游世界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我们以前都是一路走,一路撕着LP的攻略往前走,一本书撕完,旅途才算完。


Lonely Planet自己的旅程呢?


Lonely Planet能否撑过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地球,这颗蔚蓝的孤独星球,仍在不停旋转。


行走在这颗孤独星球的精神不死,LP的精神不会死,它会继续存在于所有驴友的心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颗孤独星球上的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