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為何歷經五朝而不倒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後,總會換掉一批人,用來加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但是,我們今天來說的這位主人公,卻是歷經五朝,身居高位而不倒,備受皇帝重視。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楊士奇為何歷經五朝而不倒

楊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惠帝建文元年,經王叔英推薦,被召進翰林院任編纂官,參與修撰《太祖實錄》。與楊榮、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自身以“學行”見長。

楊士奇先後在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擔任宰輔重臣,德高望重、聲譽卓越,是明朝前期政壇上的傑出人物。他在朝四十多年,一直為內閣重臣,深得歷朝皇帝的器重。

楊士奇為何歷經五朝而不倒

從仁宗洪熙元年到英宗正統元年出現了“仁宣之治”的較好局面,楊士奇是非常有功勞的。他待人接物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不記私怨。同僚有小過錯的,常常為之掩蓋。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把嶺南的土特產分送給朝廷大臣,唯獨楊士奇沒有。有人把徐奇所送禮的大臣名冊進呈給成祖,成祖看到上面沒有楊士奇的名字,便把他召來詢問。楊士奇回答說:“徐奇去廣東時,各位大臣都賦詩作文送行,我當時正趕上生病,未能前往送行,因此名冊上沒有我的名字。而且,各位大臣究竟接受了沒有,現在並不清楚,何況還只是一點土特產,一定沒有其他用意。”成祖便下令燒掉了名冊。

楊士奇身處永樂時期宮鬥之間,也能很好的處理皇帝與太子之間的關係,從而使成祖沒有廢掉太子,保證了國家的安穩。永樂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師時,稍微聽聞了漢王奪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軌行徑,於是問蹇義這些事情。蹇義沒有回答,於是問楊士奇。他對答道:“臣與蹇義都是侍奉東宮的,其他外人不敢對我倆談論漢王的事情。但是皇帝兩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馬上就請留守南京。這些請陛下仔細考察他的本意。”朱棣聽聞後默然不語,之後起身還宮。過了幾天之後,朱棣瞭解了所有事情,於是削漢王的兩個護衛營,並安置其到樂安。

楊士奇為何歷經五朝而不倒

楊士奇深知民間疾苦,為相以後,常以國家安定和百姓生活為念。又剛直敢言,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意見。仁宗即位後,有一次向他徵求意見,他當即大膽地說:“您下詔書減少各地的歲供才兩天,惜薪司卻要徵棗八十萬斤,和詔書相牴觸。”仁宗立即命令減半。當時,有人向仁宗上了一道歌頌太平的奏章,仁宗讓群臣傳閱,大家都認為當今四海昇平,值得頌揚,獨有楊士奇不以為然。他說:“陛下的恩澤雖然普及天下,但因多年用兵,使百姓顛沛流離,還未迴歸故土,瘡痍還未平復,許多百姓得不到溫飽,需休養生息多年,才可能過上太平日子。”仁宗很贊同,對其他大臣說:“我以誠相待,希望糾正失誤,但只有楊士奇的五次奏章是指出了時弊,而你們都沒有一句諫言,難道朝政真的沒有錯誤,天下已經太平了嗎?”其他大臣感到很慚愧。

宣宗年間,很多地方屢遭水旱災害,楊士奇不僅多次奏請皇帝下詔體恤民情,而且更關心恤民政策的落實情況。有一年,戶部無視宣宗的詔令,未減免田地租額,楊士奇便報請宣宗下詔督促減免,對拒不執行者從嚴治罪。

楊士奇為何歷經五朝而不倒

英宗登位時才九歲,太后一心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三楊”也總是兢兢業業。英宗正統之始的數年,政治比較清明,這與他們三人是分不開的。楊士奇首推訓練士卒堅守邊疆,並設置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並罷免偵事校尉。之後又請求減免租稅,並慎刑牢獄,此外嚴格官員考核機制。這些都得到了實施,正統初年,也因此政治比較清明。

楊士奇愛才重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舉薦人才。他認為,各級官吏的好壞關係到百姓的安危,應該提拔博學多才、品行好的人當官,要任人唯賢,而不能任人唯親。經他薦舉當官的前後有五十餘人,如於謙、周忱、況鍾等人,或是卓有政績,或是成為一代名臣。

縱觀楊士奇的一生,他堪稱一位頗有遠見的政治家,不遺餘力地輔助皇帝實施一系列有益於天下百姓的政治、經濟措施,使明朝前期出現了數十年的政通人和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