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造福武漢百年

一個普通人對一座城市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時候真很難說。

如果把問題放在一個有權人對一座城市的影響尺度上,答案就不可以跟普通人同日而語了。

一個貪官的能量可以毀掉一座城市,或使其落後幾十年幾百年;而一個清官並有著遠思近慮的勤官,卻可以開一代風氣,可以造就一座城市,為它奠定堅實的基礎,以使它的強大和繁榮延續千百年。

“應該正確承認,張之洞並不是懦弱的偏心者。即使他不是中國人物中最偉大的,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國家沒有正直的愛國者和有才幹的政治家是不會前進的。張之洞在中國官吏中是一個少有的人才。他若愛財,他可能成為一個大富翁,但事實上他卻是一個窮人。財富進了他的衙門,都用在了公共事業和公共福利上。”

——英國傳教士楊格非

1837年秋天出生在河北南皮的張之洞,到武昌府做總督時業已52歲。這是一個人的人生最成熟的歲月。歷經了清流黨的高談闊論,歷經了山西巡撫的興革歲月,歷經了兩廣總督的對法作戰,

閱歷早已促使張之洞由一個空談者成為一個實幹家。武漢,這片潛力無限的熱土便成為他的收功之地。張之洞督鄂19年,他成就了武漢,而武漢也成就了張之洞。

張之洞在武漢開辦了鍊鐵廠,為武漢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張之洞在武漢主持修建了蘆漢鐵路,即後來的京漢鐵路,使武漢成為“九省通衢”之城;張之洞在武漢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兵工廠,“漢陽造”曾經是中國最為著名的現代武器;張之洞在武漢大修堤防,使武漢成為今天這樣的城市規模;張之洞在武漢大辦教育,使得武昌的辦學之風一時興起,今天的武昌因當年的雄厚的根基而成為大學林立之地。教育帶動著文化科技的發達,文化科技則給這座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莫大的動力。

張之洞所做的這一切,用兩個字來形容,就叫作“開放”。在一個人存政興、人亡政熄的年代,張之洞全然以他個人的能量,使得地處內地、經濟封閉保守的武漢,擁有它生平最大的一次飛躍。

可以說,張之洞當年的政績至今仍影響著武漢,而時間卻已經過去了百餘年。

光緒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來漢已經5年的張之洞在修好武昌南北兩條長堤之後,決定修建漢口的後湖長堤。那時的漢口,始終受後湖水患威脅。漢口堡之外的大片土地,夏天汛期來時白浪滔天,冬季水退之後泥濘沒脛,讓漢口人十分頭疼。張之洞為修此堤成立了工程處。當時的德國領事館心血來潮,想讓德國商人來承包修堤工程,張之洞斷然拒絕。他大筆一揮道:“此項堤工,極關重要,湖北當自行籌辦,毋庸德商干預。”張之洞派江漢關道員桑寶為總辦,又請了曾經留學日本的監利人張學溪為負責人。

據說,他們在後湖中搭了一個高臺,張之洞站在臺上,用望遠鏡四下一望,揚手指定,上到哪裡,下達哪裡,中間經由何處。大堤的走向就這樣確定了下來。根據張之洞手指之處,規劃和測量路線。整個工程從開始到結束,只寫了四個呈文:一是請款,二是申報開工,三是送決算,四是報告結束。乾淨利索得讓人有些訝異。

後湖大堤實際上是兩道,一道長堤,一道橫堤。長堤由牛湖廣佛寺即現在的堤角為起點,向西北越過岱家山,在此轉一個九十度大彎,折向西南,經姑嫂樹,至禁口止,共27華里。橫堤則以皇經堂為起點,由南而北,經長豐垸舊堤至禁口與長堤相連,長7華里。全堤長34華里,高以鐵路路基為標準,堤面寬二至三丈,堤根寬六至八丈。除了民眾分段承包外,當時駐在漢口的軍人也參加了這一工程。

有意思的是,因修長堤,張之洞覺得漢口堡再留下已然無用,既不擋水,且無利交通。於是便將漢口堡拆除,拿了當年修堡的磚作修堤之用,實在是有經濟頭腦。這道堤,共花銀子80萬兩,法商立興洋行買辦劉歆生捐出50萬兩。堤修好後,涸出大片土地,劉歆生幾乎購買了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他因此而發了財,成為武漢最大的地皮大王。後湖大堤不僅擋住了威脅漢口的水患,同時也將漢口的面積擴大了幾十倍,它將漢口真正變成了一個大漢口。人們後來為了紀念張之洞,在堤邊修過一座張公祠,又將長堤稱為張公堤,將橫堤稱為張公橫堤。1931年大水將張公祠衝得無影無蹤,但張公堤卻一直屹立到今天,歷經百年,張公堤現在依然是漢口一道重要的堤防。

現在的張公堤上行車方便,是一條很好的馬路。人們站在張公堤上,心裡充滿對張之洞的感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