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瓶,有生命的瓷器!

觀音瓶,又稱“觀音尊”,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製的瓶式很多,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 造型古樸典雅而不失清秀俊俏,宛若南海觀世音普渡眾生之態。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旱災嚴重,恰逢觀音菩薩下凡而來,便要布雲施雨,拯救禹州人民。當觀音菩薩要做法之時,發現手中無裝盛用的器物。觀音菩薩心想,聽聞禹州盛產鈞瓷,何不借這鈞瓷瓶一用呢?此時,正有一女,手持鈞瓷瓶而來。只見這寶瓷瓶,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特別適合用來裝盛。觀音來到東海上空,把寶瓶口朝下,嘴裡唸唸有詞,只見大海里一股水柱直衝上來,鑽進寶瓶口裡。觀音用寶瓶吸罷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寶瓶開端行雨。寶瓶裡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滂沱大雨。禹州百姓為感謝菩薩的救命之恩,便將寶瓷瓶命名為觀音瓶。這即是觀音瓶外型的由來。由於觀音瓶外型簡練,線條流暢,對比適於鈞釉的改變,加上與觀音菩薩有必定的聯繫, 有吉利美好之意,所以深受我們的喜歡,到現在還盛燒不衰。觀音瓶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的傳奇故事上,更在於寶瓷瓶自身的魅力上。

因“觀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業步步高昇,加上與觀音菩薩有一定的聯繫,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到現在還盛燒不斷。器型上,觀音瓶以細頸豐肩為基礎特徵。線條流暢,如流水瀑布順山勢而下,毫無造作之感。遠觀,好似“一個直立的人”,束頸、豐肩、修腹、斂足,線條比例之和諧如觀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減一分一毫之感。

觀音瓶,有生命的瓷器!


豆青釉浮雕纏枝花卉觀音瓶

觀音瓶,有生命的瓷器!


觀音瓶,有生命的瓷器!


口徑15.5cm;高33cm;底12.5cm

此觀音瓶呈撇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淺圈足,器形俊雅秀美,胎體堅緻細膩,釉色瑩潤,釉質古雅宜人,通體施豆青釉,飾以纏枝花卉紋,線條流暢灑脫,釉色瑩潤勻淨,造型端莊渾樸,整體裝飾效果素雅寧靜,落落大方,給人以肅靜,清雅之感,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其應有之儀容。豆青釉底部施白釉器形非常規整。端莊大方。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極具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

觀音瓶,有生命的瓷器!


觀音瓶,有生命的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