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每次背井離鄉都是一部血淚史

中國近代由於接連起伏的戰亂、變革和發展,發生了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蹚古道、赴金山。

一、闖關東

關是山海關;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地區,具體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闖關東泛指山海關以內地區百姓出關進入東北地區謀生,具體是指清朝同治年間至民國時期中原地區百姓背井離鄉前往去關東謀生的歷史事件。

①關東作為滿清的龍興之地,隨著滿清入關後關東人口劇減,清政府對關東實行封禁政策;清朝晚期隨著鴉片戰爭清政府對編輯控制日益減弱,沙俄不斷侵蝕東北邊境,清政府正式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 振興關外的經濟。

②關內清末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破產農民冒險“闖”入關東謀生;甲午戰爭後威海被日軍佔領,隨後青島、威海被迫租借給德國、英國,山東成為西方列強的勢力範圍,山東地區百姓被迫開始“闖”入關東謀生;西方列強勢力的滲入,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直隸興起,隨後迅速蔓延至京津地區,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對由支持變為殘酷鎮壓,拳民主要為山東、河北、京津地區的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部分拳民被迫“闖”入關東謀生。

③闖關東的主體是山東、河北以及京津地區的百姓。一是關外在幾百年來滿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下,處於未開發的處女地,土壤肥沃,適宜開發農業生產;二是關內社會動盪不安,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被迫百姓背井離鄉出關謀生。

中國近代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每次背井離鄉都是一部血淚史

闖關東

二、走西口

西口泛指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有陝西北部神木口、河北北部張家口及歸化城;具體指長城北的口外,有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走西口是指明朝中期至民國年間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開展商品貿易及人口遷徙的歷史事件。

①明清時期,中原地區長時期的人口急劇增長、過度開墾,中原地區和黃土高原土地沙化和鹽鹼化加劇,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並且小冰川期的到來,自然災害頻發,長城以南地區農耕百姓被迫到外地墾地謀生。

②明朝時期,明政府與蒙古建立邊境互市,開展邊境貿易,促進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清朝時期,蒙古高原納入版圖,隨著長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原農業文明開始越過長城向北拓展。同時,一些晉商、陝商在與內蒙外蒙貿易中強大起來,形成了一些像西口這樣的大型、固定貿易地方。

③走西口的主體是晉北、陝甘寧、河北地區的人群。一是長城以南人地矛盾加劇,促使農業人口向北遷移;二是農耕、遊牧民族的長期融合,吸引長城南邊百姓向北遷移。

中國近代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每次背井離鄉都是一部血淚史

走西口

三、下南洋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及其水向型附近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地區、阿拉伯海西岸;但包括南亞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印度海岸,印尼東方澳洲北部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菲律賓群島以東的帕勞群島等西太平洋群島,阿拉伯海以東地區。下南洋泛指中國人去南洋區域從事官事、經商、打工、遷徙等活動,明朝前期就有鄭和下南洋、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活動;具體是指明末至民國時期中國人向東南亞經商、打工、遷徙的歷史事件

①南洋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必經地帶,在宋元時期隨著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升以及指南針在航海中運用,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南洋地區與中國開始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②大航海時代後,南洋地區被西方列強發現,開始建立殖民地吸引華人前往開發,先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中國國內大批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或攜妻帶子,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前往南洋。

③明朝至民國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一帶慌亂窮困、人多地少,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謀生、維持家計、改變個人或家族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謀生,東南亞地區成為充滿希望、逃避戰亂的世外桃源。

中國近代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每次背井離鄉都是一部血淚史

下南洋

四、蹚古道

古道是指陝康藏茶馬古道,即西南絲綢之路;蹚古道是指明清時期陝西商人與西南康藏地區通過秦蜀古道進行的茶馬互市的歷史事件。

①陝南歷來有種植和飲用茶葉的文化,西南少數民族基本以牛羊肉等高脂肪食品為主,而茶葉可以促進對肉食的消化,這樣兩個地區通過茶馬互市聯繫起來。

②明朝時期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控制和從少數民族那裡換得馬匹等戰略物資,專門頒佈《茶馬法》官方壟斷營從而加強對茶葉貿易的管制;由於巨大的貿易利潤吸引,藏商從甘肅的鎮原、平淳、德順(天水、靜寧)南下或者從西翻折多山來到康定地區,陝商和川商從內地冒險通過古道進入康定地區進行茶葉貿易,打破了“漢不入番,番不入漢”的壁壘,到清朝時期茶葉貿易量已經由當初數百萬斤發展到數千萬噸。

③蹚古道最早是由陝商開始的,在達康定起鍋做飯,同藏商、其他外商開始茶馬貿易。修建避風的圍牆,周邊建立房屋,中間空地進行茶馬貿易,隨後發展成村莊,陝商稱為“鍋莊”,“莊家”一詞就是由藏人對陝商的稱呼發展而來;後來藏商也建起鍋莊,由男人在外進貨,女人在鍋莊打理,同時興起了鍋莊舞。

中國近代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每次背井離鄉都是一部血淚史

蹚古道

五、赴金山

金山是指舊金山,原名耶瓦布埃納,又名三藩市、聖弗朗西斯科,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赴金山是指清朝後期西方列強騙取大量華人前往充當廉價勞動力進行挖金礦、修鐵路的歷史事件。

①清朝後期(1848年),在美國西海岸耶瓦布埃納發現金礦,引發世界淘金熱,世界上許多人湧入此地;大資本家發現商機,開始對此地進行開發,通過開金礦、修鐵路進行血腥資本積累,伴隨著淘金熱的減退,廉價勞動力的稀缺,列強將眼光投向中國這些被殖民、半殖民的國家;列強在華鼓吹耶瓦布埃納是遍地金礦的地方,大批華人懷揣夢想,拋妻舍子、背井離鄉前往淘金,並將此地稱之為“金山”。結果夢想破滅,淪為廉價勞動力,許多華人至死沒有回到故鄉,後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也發現金礦,被稱為“新金山”,為區別所以聖弗朗西斯科就被稱為“舊金山”。

②赴金山的主體是閩南人,同時也有少數粵東人及其沿海城市失業居民;兩百年以來華人備受美國白人歧視,直到1943年《排華法案》廢止。

中國近代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每次背井離鄉都是一部血淚史

赴金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