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反映的是人和財富的依存關係

追求財富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人的行為依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和增進個人利益,正如司馬遷所說,是“道之所符”和“自然之驗”。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反映的是人和財富的依存關係


民間流傳“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說法,一方面揭示了人追逐錢財的執著心態,同時也反映了人和財富的依存關係,就像鳥與食的關係一樣。財神文化的核心是發財致富。人們把對財富的渴望之情,最終演化成為財神文化的內容,有各位財神,有各種儀式,以滿足各階層人士祈求財富的不同需求。

財神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大概念,它的覆蓋面也很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不僅將其掛在口上,並且體現在日常的行動中,同時又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在藝術中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並不是藝術所專有的。財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傳播的方式也很多。

而在語言文學中,財神文化十分發達。文字雖是文化的重要結晶,但在過去識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不識字的人表達思想、傳達感情和傳播故事就是靠語言,把要說的話說出來,或者唱出來。說出來的話是“口頭文學”(或稱“口承文學”),如民間故事、民族史詩等;唱出、畫出形象來使人意會,而不依賴於文字。大量關於財神文化的兒歌、傳說流傳在民間,表達了財神文化的內涵。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反映的是人和財富的依存關係


古往今來,吉祥文化的內涵隨歷史延續而發展,社會功能涉及祈福納吉、倫理教化和驅邪禳災等各個方面。其實無論世界上哪個國家,都有吉祥文化,只是不如在中國發展得這麼豐富而已,因為人類對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是相同的。

吉祥文化是物質形式與精神追求的統一體,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吉祥文化多以民間習俗作為主要載體,通過各種形式,營造一種吉瑞的環境,從而寄託著民眾的美好理想與心願。

吉祥文化發展至今,形成了眾多寓意吉樣的圖像、文字,可以說,寓意吉祥文化的民藝題材浩如煙海,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融會於百姓的生產勞作、人生禮儀與歲時活動中。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反映的是人和財富的依存關係


民間習俗的吉祥文化內容很多,經過多年的約定俗成,流傳廣泛。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演繹出豐富多彩的吉祥文化形式。中國的吉祥文化源遠流長。

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的吉祥意識產生於古人對生活的不安定感。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對於人類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不理解,需要藉助某一物或神來幫助人類面對嚴酷的大自然,保佑人類遠離災害。

遠古時代,先民們就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符號、圖畫作為精神寄託,這就是圖騰,也就是保護神。從這個意義上,圖騰也可以說是最古老的吉祥物。圖騰把原始的個體合成氏族,也就成為民族最初的凝聚力的標誌。在中國春秋時期,已經有“萬壽無疆"“天子萬壽”“南山之壽”之類的吉祥語的記載,這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各種用語言來表示吉祥的祝壽形式和祝壽語言,這都是屬於吉祥文化的範疇。

而到戰國時期,吉祥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出現了很多具有象徵意義的吉祥物,以表達人們避邪求吉的心理。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吉祥文化也逐步發展,其作用範圍從人們生存的現實世界延伸到各個方面,從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組成部分。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反映的是人和財富的依存關係


中國吉祥文化的核心內容,可以用民間的六個字來表示,那就是“福、祿、壽、喜、財、吉",這是彼此關聯而又各具特色的吉瑞主題。“福、祿、壽、喜、財、吉”這六個主題,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吉祥觀念。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而直白的幸福追求,表達了老百姓對生命的關注,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對身身社會價值的追求。

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主要是通過禮儀和吉祥物等形式,完成善的、美的道德教化。現在,吉祥文化已經滲透到人的活動的各個方面,在語言、民俗、圖畫,甚至數字中,幾乎都有吉祥文化的痕跡。而這財神文化,就是起源於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之中的“財”,財富是吉祥的一個必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