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昨天去表姐家,表姐和女兒丫丫對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

“你是最棒的”

丫丫吃飯,媽媽誇她是所有孩子裡吃飯最好的,丫丫彈琴,媽媽誇她是所有小朋友裡彈得最好的,後來,丫丫玩拼圖時,一個部分總是拼不好,於是她很煩躁。表姐走到女兒旁邊微笑著說:“丫丫,你是最棒的,媽媽相信你,一定能拼好。”丫丫半信半疑地繼續拼,可是還是拼不好,她生氣極了,索性把所有拼圖全部拆掉,跑到房間生悶氣。

表姐雖然愛鼓勵女兒,卻也不像今天這樣呀!問了後,終於知道了原因。

丫丫馬上上一年級了,表姐為了女兒上小學後能繼續保持自信、樂觀,於是,她從暑假開始就每天把“你最棒、你最好”掛在嘴上,希望給女兒建立強大的自信心。

表姐的做法在好多家長眼裡是正常的好方法,畢竟我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雖然比起打擊孩子,表姐的做法算正向的,但需要警惕的是,一個從小被帶上類似“你最棒”的帽子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固定型思維”的人,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他們面對各種事情時報以消極的態度。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遇事總想著尋找方法。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01、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美國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說:“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是“固定型思維”。反之,相信人的才能是可以發展的,即為“成長型思維”。

表姐一直強調女兒“你是最棒的”,其實就是在給女兒套上“固定型思維模式”,即你的才能是最棒的,不管努力與否,你都能成為最好的。生活中,父母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的語言有哪些呢?

你真聰明,簡直就是天才!

你的智商真高,不用怎麼學習,都能學好。

你天生就是學習的料,不費勁都能考好。

你生來就笨,所以學不好。

女生上了初中,就沒男生學得好了。

事情都是命中註定,人無法逆轉。

家長以為前幾種話能鼓勵孩子,後幾種表述可以讓孩子認清事實,但大量研究表明,誇孩子聰明、智商高,或告訴孩子生來不如人、事情都是註定的,都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這些孩子認知裡,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註定的,因此,他們面對事情時採用的是靜止的眼光看問題。但“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父母給他們從小灌輸的思想是,成功是通過努力獲得的,遇事要尋找解決方法,因此,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凡事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02“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面對事情反應差別很大!

上面講了兩種思維方式的定義,以及孩子形成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原因,那麼持“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面對生活具體有哪些不同的反應呢?

  • |對自身的評價不同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要麼認為自己是優秀的,要麼認為自己是無用的,總之,個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一塵不變的,他們不崇尚努力,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與努力無關。當他們遇到事情時,會用這兩種認知看待自己,而不是根據事情的難易程度對自己做出正確判斷,所以他們很容易出現對自己過高或過低的評價。此外,“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很容易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內化為自己的評價,造成自己認知出現誤差。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會給自己下定義,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發展的個體,評價自己時,往往依據客觀事實,既能看到自己優點,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持“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不是固定的,他們能根據自己近期的表現對自己做出合理的評估,然後適時改變自己。此外,他們不會輕易被外界的評價左右自己,不會把外界評價當成對自己的認知。而是通過外界評價發現自己的問題,對自己有清晰,正確的評判。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 |面對挑戰的心態不同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把每一次挑戰看成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們面對挑戰很難有愉悅的心情,總是想方設法爭輸贏。成功的挑戰,對於持這種思維的孩子,意味著可以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卻也時常被勝利衝昏頭腦。事實上,“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選擇挑戰時,時常選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他們不會選擇有挑戰性、有難度的活動,因為他們害怕活動任務不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應對挑戰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他們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迎接挑戰,享受挑戰的過程,而不是把挑戰當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選擇挑戰時,不會總是選擇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他們喜歡有難度,有挑戰性的活動,希望通過挑戰,戰勝自己,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讓自己在原有水平上更進一步。挑戰成功了,他們會開心的同時總結成功經驗,挑戰失敗了,他們會尋找失敗原因,接著再戰。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 |學習方法不同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學習時常常照本宣科,不動腦子地死記硬背,他們認為學習就是把別人傳授的知識記下就行,不會主動地去探究知識,也不會尋找靈活的學習方法,總是被動接受知識。持“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學習的目的大多是應對考試,而不是獲得知識本身,因此,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把學習當作獲得知識的過程,他們主動探索學習方法,不需要被監督。當面對枯燥的知識時,他們會尋找有趣的方法,讓自己保持動力。在學習時,他們常總結規律,分析知識產生的過程,從而高效地掌握知識。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 |對失敗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把一次失敗看作是自己這個人的失敗,甚至認為自己沒有做成事情的潛力。持這種思維的孩子,往往不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面對失敗,他們首先感到的是自己的自尊受到傷害,感到強烈的羞恥感,然後把失敗歸結為種種外界原因,通過找“替罪羊”讓自己擺脫失敗的挫敗感。失敗對“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意味著重創,失敗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優秀,而是讓他們變得更固步自封,更糟糕。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雖然也會認為失敗是一件令人心情糟糕的事情,但一次失敗不意味著自己這個人是失敗的。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敗的情緒中走出來,緊接著找出失敗的原因,然後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尋找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方法。持“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會把失敗看成洪水猛獸,失敗不等於沒尊嚴,他們能用正確的心態面對失敗,始終相信,掌控人生的不是失敗,而是自己。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03、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讓他們正確看待自己,應對生活

以“固定型思維”面對生活的孩子,是固步自封的,他們不會多角度看待問題,常常陷入死衚衕到不到出口,長此以往,自卑、消極、偏執成了他們的代名詞。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面對任何問題,都會主動的尋找方法,面對生活,他們充滿信心和動力。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從小內心開放、理性呢?

1、多方面評價孩子,拒絕貼標籤,讓孩子形成“刻板印象”

百度關於“刻板印象”的解釋是: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許多家長輕易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貼標籤,比如:你真聰明,簡直就是天才。或者相反的,你簡直比豬都蠢。

類似的語言,會讓孩子對自己整個人形成固定的認識“我聰明或者我很笨”,他們會把這種單一的認識延伸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認為自己幹什麼都是行或不行,沒有改變的餘地。

父母評價孩子時,既要說明孩子的不足,也要看見孩子的閃光點,切忌用單一的認識評價孩子,給孩子貼標籤。多方面評價孩子,能讓孩子看見真實的自己,知道人都是不完美。這樣,在他們遇到事情時,就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消極應對,而是尋找方法。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2、刻意營造“成長型思維”環境

生活中,不管小孩還是大人,更容易得到單一的評價,比如一件事你沒做好,別人只會在乎結果,不會去看你能從這件事裡收穫什麼,長時間如此,一個人就容易成為“固定型思維”的人,片面看待事情。

家長可以給孩子營造“成長型思維”的環境,比如,孩子拿著100分的卷子讓你看,嘴裡還驕傲地說我厲害吧!首先你應該表揚孩子,肯定孩子的成績,然後不要停留在表揚上,問問孩子為什麼這次能拿到滿分?從這次考試中自己收穫了什麼?接下來的規劃是什麼?家長通過這樣的發問,孩子能明白這次考的好的原因,並制定計劃繼續努力,不會把一次成功當成次次會成功。

家長給孩子營造“成長型思維環境”就是刻意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學會全面分析問題。讓孩子從成功的事情裡,看到自己可以更進一步的方法,從失敗的事情裡,發現寶貴的經驗,總之,不讓孩子只會盯著一個面看。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3、教給孩子正確的“成敗歸因”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提出“成敗歸因理論”。他把人所經歷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六種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外界環境。

孩子由於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不足,很容易單方面看待問題,除了我們常提到的孩子覺得自己能力天生不夠,於是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外,孩子還容易因為其它5種因素形成固定型思維。比如總是抱怨工作難度過高、自己運氣不好等,長時間這樣歸因,孩子遇到任何事都會這樣想。

家長教給孩子面對成敗時要正確歸因,客觀分析自己的成敗。

例如:孩子在鋼琴考級中失敗了。

錯誤的歸因是:孩子單方面的認為自己努力不夠、運氣不好等。

正確的歸因是:看看自己的努力程度夠不夠,努力夠了,那是不是自己今天身體狀況不夠好,導致發揮失常,或者身心狀況出現問題,自己太緊張、太焦慮導致發揮失常。

家長教給孩子成敗歸因方法,可以讓孩子在面對成功或失敗時,多角度看待自己,衡量自己。孩子通過各種因素所佔比例,看清自己成敗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進行突破。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4、利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孩子走出“固定型思維”模式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固定型思維”,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走出這種思維模式呢?家長可以利用“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主要通過改變主體不正確、扭曲的思維模式、行為,形成對自己正確、理性的認識。

比如,孩子在一次考試失利後“認為自己很笨,永遠也成不了優秀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行為認知療法”,先讓孩子找出能過證明自己笨的證據,然後讓孩子找出自己行的證據。孩子會發現,自己有成功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他就能明白,一次失利不能說明自己是“笨小孩”。針對孩子認為“自己永遠成不了優秀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列舉一個優秀的孩子應具備哪些條件,那肯定是用學習、性格、為人處事等各方面來評價的,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評價自己的方式是不合理的。

當孩子習慣用“固定型思維”方式評價自己時,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的這種自我認知肯定是不正確的。家長可以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孩子理性看待事物,去除孩子錯誤的認知,從而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

孩子開學,比起表揚、鼓勵,幫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更有價值

一個聰明的孩子並不意味著可以生活得很好,想讓孩子面對生活不急不躁、坦然豁達,家長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這樣,當他們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考驗,就不會是怨天尤人,而是抓住機會,活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