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知道景谷和景東的普洱茶怎麼樣?

用戶4489427935244


作為一個新人,需要在核查的過程中,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標本庫。

推薦三款茶堪稱普洱的標杆。

1、標杆茶——大益7572、7542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問世至今,7542和7572珠聯璧合,這一生一熟,源自國營勐海茶廠的經典配方茶,引領普洱茶界風頭,深受茶友青睞。

7572、7542在業內被譽為“評判普洱生、熟茶品質的標準產品”,7542與7572從大益品牌的象徵,走向普洱茶標準口味的象徵。

勐海茶廠投入了全部精力和技術力量,在研究如何拼配中發現,普洱茶的口感,尤其是甜度而言,七級茶最好。

7572採用金毫細茶撒面,7級青壯茶青為裡茶,經過了精心的發酵和拼配,把不同層級茶的有點發揮到了極致。而它的餅型線條優美,壓制鬆緊適度,極有利於該茶的後發酵,也便於起茶。

出湯後色澤深紅透亮,飲之滋味醇厚、滑潤、口感豐富、甜香中透著糯稻香;泡完後觀葉底,烏潤髮亮、筋骨感強,捏之彈性十足,雖為全發酵茶,但發酵度掌握得恰到好處,不燒心。

1976年,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茶會議,基於出口需要規範了普洱茶嘜號。餅茶用4位數,前兩位為該款茶最早開始生產的年份(即配方的創始年份),第三位為此產品的茶葉綜合等級,第四位為茶廠編號。(昆明茶廠為1,勐海茶廠為2,下關茶廠為3,普洱茶廠為4)。7572的意思就是75年的配方,綜合茶箐等級7級,勐海茶廠生產。7527、7542被譽為熟茶的標杆。


2、黎明普洱

八角亭普洱茶是黎明茶廠的註冊品牌商標,與下關沱茶堪稱瑜亮,此茶精選了雲南景邁山生態茶製作。湯色黃中略見明亮,滋味清甜可口,層次變化明顯,既有普洱的厚實,又不失其香甜,生津回甘度佳。八角亭普洱市老牌的普洱茶,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3、下關沱茶:甲沱、特沱

名動天下的下關沱茶,主要以雲南勐庫、鳳山、博尚和景谷產區的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材料。解放後,下關沱茶產量大增(1959年總產量達3060噸),由於擴大生產的需要,原材料增加了臨滄、思茅、保山、德宏、版納等地州。2000年,又增加了大理、紅河、文山等地州。

首先此茶的性價比比較高,沒價格管控前,1個大概是十元前後,沱茶沒有餅那麼好炒。從入門茶來說這個價格戰友一定的優勢

其次,下關甲沱以濃味取勝,茶味非常濃烈,經過一定時間陳放後,又會轉為醇厚,刷新你的味蕾。

第三,就是下關沱茶的煙味。這種特殊的煙味生茶,堪稱下關沱茶的極品。

此茶緊結端正,呈碗臼狀,早期甲沱極為堅硬,需要配備一定道具工藝去開,色澤烏潤顯毫,幹茶肥壯,油潤鮮亮,早期茶條細碎,後期茶條完整,一般有鋼印印出的類似G字的標誌(其實不是G字是下關的標誌),夾有內飛,煙香顯著。

4、六堡茶

在普洱茶翻天覆地之際,雲南旁邊的廣西六堡茶卻沒趕上普洱茶的風頭。它的產製歷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到了清嘉慶年間,六堡茶更是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逐漸風靡起來,尤其是東南亞的華人,特別喜歡喝六堡茶。

六堡茶屬山茶科常綠灌木,葉呈長橢圓披針形,葉色褐黑光潤,間有黃花點,葉底紅褐。六堡茶素以“紅、濃、陳、醇”四絕著稱。

製作分為鮮葉萎凋、揉捻、切碎、渥堆、烘乾等工序。該茶特色在於"蒸"制,即將烘乾的茶葉,分等級再投入大木桶中蒸軟,然後攤入特製的方底圓身形竹簍中,進倉自然乾燥,最後存放一兩個月進行陳化,即為成品。其湯色紅濃,滋味濃厚醇和,含檳榔香氣,風味獨特。

其條索長整緊結,湯色紅濃,香氣陳厚,滋味甘醇可口。正統應帶松煙和檳榔味,葉底銅褐色。


遊戲檔案


雲南普洱市是“世界普洱茶源、中國普洱茶城、雲南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的中心地帶,也是雲南普洱茶的原產地之一。說到“茶馬古道”,就不能不說到雲南普洱市,雲南思茅就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出現於景谷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茶樹始祖),還有擁有活標本2700年的鎮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樹王”和上千年的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1800多年的景邁山萬畝人工栽培古茶園,足以證明雲南普洱茶茶葉在雲南普洱市歷史上的重要性。雲南普洱市野生茶樹群落分佈廣泛,主要在雲南無量山、雲南哀牢山和雲南瀾滄江兩岸。

雲南普洱市茶山分佈

雲南普洱市史上有名的八大茶區,即雲南景邁山、雲南邦崴山、雲南千家寨、雲南無量山、雲南板山、雲南佛殿山、雲南營盤山、雲南牛洛河,分佈在雲南普洱市的東西南北四方。從行政區劃來說,主要茶產區有云南思茅,雲南景東,雲南景谷,雲南瀾滄,雲南鎮沅,雲南江城等,還要提到目前逐步被髮掘的雲南困鹿山。

雲南景谷縣:古稱“勐臥”,意為“有鹽井之地”

雲南景谷縣,地處雲南無量山脈西南側。

雲南景谷縣歷史悠久,是唯一發現茶樹起源始祖寬葉木蘭化石的地方,至今約3540萬年。雲南普洱茶沱茶(團茶)原創地。全縣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園3萬畝,野生茶群落面積6.2萬畝,主要分佈在正興鎮黃草壩、通達,益智鄉曼竜、蘇家山,鳳山鄉順南光山,景谷鄉文山、文東等地,其中又以景谷鄉(小景谷)古茶園面積為最多,品質也列於前茅。小景谷各村基本都有古茶園分佈,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氣最大的是苦竹山和文山頂兩處古茶園片區。

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縣無量山古稱蒙樂山,以“高聳入雲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景東縣。

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縣產茶歷史悠久,屬雲南普洱茶老產區。雲南景東野生茶樹分佈面積28.6萬畝,其中雲南無量山居群23.5萬畝,雲南哀牢山居群5.1萬畝。栽培古茶園3.71萬畝。其中老倉福德古茶山1.6萬畝,主要分佈在安定鄉、文龍鄉;金鼎古茶山0.75萬畝,主要分佈在林街鄉、景福鄉、大朝山東鎮;漫灣古茶山0.3萬畝,主要分佈在漫灣鎮;御筆古茶山0.5萬畝,主要分佈在錦屏鎮、文井鎮;雲南哀牢山西坡古茶山0.56萬畝,主要分佈在花山鄉、大街鄉、太忠鄉、龍街鄉。雲南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縣、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兩縣境內,地處雲南無量山狹長山地的中上部。雲南無量山兩坡氣候存在一定的差異,氣候垂直分佈明顯。

唐代樊綽《蠻書》卷七:“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按現在行政區劃,“銀生城界諸山”包括西雙版納和思茅,古茶園主要分佈於景東、鎮沅、景谷、普洱、瀾滄、勐臘、景洪、勐海一帶,以勐臘境內的曼撒、易武、蠻磚、倚邦、革登及景洪境內的攸樂古“六大茶山”最負盛名。而臨滄、鳳慶一帶的茶園,據考證始於明萬曆五年(1597年),由普洱傳入茶籽大面積種植。可見,臨滄、鳳慶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要晚於普洱一帶。至清代普洱茶全盛時期,勐臘、景洪境內的古“六大茶山”已成為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中心。

在普洱茶圈,山大王可不少。在這些山頭中,實力雄厚者,振臂一呼,引來無數茶客、茶掌櫃。這些茶客與茶掌櫃們,像是辛勤的青鳥,殷勤傳播著普洱茶山頭的魅力。

就這樣,普洱茶的蹤影,遍佈大江南北。普洱茶的名號,家喻戶曉。在廣東,更是普洱茶的伊甸園。

而乏善可陳的小山頭,則被大山頭所了吞併,湮沒在茫茫茶山當中,其形象漸漸淡漠,好像加上了一個很快的轉場,飛快淡出硝煙四起的舞臺,安心為附屬村落。

將這些山大王進行劃分,依山而治,被分為三大茶區。

普洱、西雙版納、臨滄,是它們的統帥。

三大茶區鼎足而立,背景換到東漢末年,那不就是三國志麼。

這三大茶區,宛若魏蜀吳。在統帥麾下,各懷絕技,登臺亮相後,一片叫絕。

這些部下,能喊得出名號的,不在少數。

且讓王小團製作一張關係圖,讓你在最短年時間內,快速理清三大茶區的實力。

山頭之戰,誰能拔得頭籌?

普洱茶區

普洱茶區,佔了個好彩頭,咱們現在口耳相傳的普洱茶,就是取自“普洱”二字。

其實力,也不容小覷。

普洱茶區海拔在317-3370米之間,中心城區海拔1302米,年平均氣溫15℃-20.3℃,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雨熱同季,土壤肥沃,茶樹一年四季都能較好生長。

普洱茶區下,包括三個重要的產區。瀾滄縣、景谷縣、景東縣。

其中,瀾滄縣包括邦葳、景邁兩大茶區。

景谷縣中又有千家寨、景谷助力。景東縣,則以無量山名頭最為響亮。

因這些茶區,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

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孕育的普洱茶品質自然不差。景邁這一茶區索所產的茶,以香氣著稱,幹茶時期就能捕捉到蘭花的香氣,滋味酣暢,回甘清甜,唇齒留香。

西雙版納茶區

西雙版納茶區,屬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溼潤區,東西面與江城縣、普洱市相連;西北面與瀾滄縣為鄰,東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鄰近泰國和越南。

系大葉種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鄉。

此處,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年降雨量1136-1513毫米。溼季期間,雲雨多,風速小,日照少,氣溫高,溼度大。乾季期間,雲雨少,光照強,霧露濃重。西雙版納年平均氣溫18.9℃-22.6℃之間。

而西雙版納茶區的疆土之大,是普洱茶區所望塵莫及的。

其名下,就有七村八寨、六大茶山之多。

六大茶山包括:易武、倚邦、蠻磚、莽枝、革登、攸樂

七村八寨更是演繹出了“人多勢眾”的氣勢。

七村: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張家灣村。

八寨:颳風寨、倮德寨、舊廟寨、大寨、丁家寨(漢)、丁家寨(瑤)、新寨、曼撒寨。

在這些茶區裡,在江湖上有排名的,可不再少數。

其中,易武的名號響亮,令人不可忽視。

其中古老原始茶種種類豐富,其滋味醇厚,香氣好,苦澀味低,有著湯柔水甜的特點。

臨滄茶區

臨滄產區是雲南產茶最多的茶區,是滇紅茶之鄉,號稱天下茶倉。

成就臨滄的美名,少不了其茶山所孕育的品種,這些品種,也為普洱茶奠定了如今的江湖地位。

其中,勐庫大葉茶可不能小瞧。

1902年,用臨滄曬青毛茶生產的雲南沱茶問世了。1916年,以雙江勐庫原料為主料製作的沱茶出盡風頭。

對比西雙版版的茶區版圖,臨滄茶區,並沒有密密麻麻的山頭加持。

許是它貴精不貴多。

且來看看,臨滄的茶區,都有哪些!

普洱茶的山頭,看似涇渭分明,實則密不可分。

這些山頭,共同組成普洱茶的江湖。

但這些山頭上所產的茶,又都個性分明。

這些個性的養成,只因雲南地形氣候環境特殊,區域性差異明顯,垂直變化顯著。

普洱茶的主要產區分佈在雲南西南部的瀾滄江中下游流域。按口味主體特點分類,可劃分成四大板塊:

西北茶區(剛)

東南茶區(柔)

東北茶區(苦)

東南茶區(澀)

古樹茶群落分佈區域特徵:

(1)東、北部地區較少。

(2)西、南部地區較多。

(3)沿瀾滄江兩岸平行分佈。

(4)迴歸線以北受自然條件影響,茶樹品種變異明顯。

(5)大理州以北地區為大葉種向小葉種過渡區域。

100度茶

以東經100度附近茶葉原料為最佳。瀾滄江進入大理州後一個急轉穿越了100度經線,在這一線軸上從北到南貫穿了鳳慶、大雪山、勐庫、雙江瀾滄、景邁、巴達、布朗山等著名茶區,生長在這些地區的茶被稱為“100度茶”。

【西北茶區圖】剛

高山雲霧出好茶。生態好,古茶樹資源多,高緯度、高海拔,氣溫較低,雨量較少。受瀾滄江滋養,內含物質豐富,香高味濃,氣息剛勁,條形肥壯,水浸出物含量高,經久耐泡,是雲南普洱茶的重要品質標誌。

西北茶區:冰島、昔歸、勐庫、懂過、大雪山、南迫、糯伍、壩卡、大戶賽、小戶賽、壩糯、壩歪、地界、邦罵、亥公、坡腳、忙肺、茫麓山、邦東、娜罕、丙山、邦改、忙波、那賽、忙蚌、章外、邦協、邦木、邦丙。

【東南茶區】:柔

受三江包圍(金沙江、瀾滄江和元江),茶葉內含物質豐富均勻、香氣馥郁、入口爽滑,沒有太強烈的刺激感,具有“柔”的特點。

歷史上的古六大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分部在此區域。

東南茶區:易武、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困鹿山、麻黑、丁家寨、落水洞、颳風寨、彎弓、曼松。

【東北茶區】:苦

茶樹散佈、稀少。晝夜溫差大,茶葉的生物產量高。受紫外線影響,茶多酚、生物鹼合成較多,茶葉具有“苦”的特徵。

東北茶區:千家寨、茫芽、景東、鎮沅、小景谷、早蕎地、苦竹山、老烏山、無量、景谷大白茶、小古德、白鶯山。

【西南茶區】:澀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相對溼度大多在85%以上,溼潤潮溼的自然環境非常使澀味相對突出,所以有“澀”的特徵。

西南茶區:班章、那卡、景邁、布朗、南糯山、邦盆、賀開、巴達、老曼峨、曼糯、景洪勐宋、勐海勐宋、忙景、帕沙、上允、邦崴

雖然普洱市北部傳統上並非最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但是伴隨哀牢山千家寨茶樹王的發現,人們的目光開始逐漸關注這裡,而隨著人們對野生和栽培型普洱茶古樹群落的瞭解逐漸增多,人們對這片土地的興趣也越來越大。

老倉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灣古茶山、御筆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烏山古茶山、田壩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馬鄧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黃草壩古茶山、聯合龍塘古茶山、團結古茶山。

1.老倉福德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東縣北部的安定鄉和文龍鄉,無量山東坡,海拔1600-2100米,常年平均氣溫11.6-14.6℃,降水量1280-1390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夾有未風化砂礫。

主要產地:迤倉、中倉、外倉、河底、民福(以上為安定鄉),邦崴(注:和瀾滄的邦崴不是一地)、邦邁、義昌(以上為文龍鄉)。

茶質特色:老倉福德茶雖然樹齡不很高,但茶氣充盈,湯質飽滿,回甘持久,有無量山北部茶的山韻特點。

2.金鼎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無量山西坡景東縣林街鄉及景福鄉,海拔1800-2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0.6-14.6℃,降水量1292-1413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土壤沙性較重。

主要產地:巖頭、龍洞、箐頭、丁帕、清河(以上屬林街鄉),金雞林、公平、岔河、勐令(以上屬景福)。

茶質特色:苦顯澀弱,苦能化甘,湯質飽滿,山韻明顯。

3.漫灣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東縣漫灣鎮,無量山西坡。海拔1700-2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3.6-14.6℃,降水量1291-1307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夾有未風化石礫。

主要產地:漫灣、安召、溫竹等。

茶質特色:苦顯於澀,苦能化甘,山野韻明顯。

4.御筆古茶山

茶山地理:無量山東坡的景東縣文井鎮和錦屏鎮。海拔1700-2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3.6℃,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為紅壤,沙性較重。

主要產地:山心、丙必(長地山)、清涼村(以上屬文井),山衝、黃草嶺(以上屬錦屏)。

茶質特色:苦澀較重,回甘較快,回甘明顯,澀能生津,山韻一般。

5.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東縣龍街鄉、大街鄉、花山鄉,哀牢山西坡中上部。海拔1300-2100米,常年平均氣溫12.6-17.6℃,年降水量1180-1320毫米。土壤有赤紅壤、紅壤、黃棕壤。

主要產地:東山、和哨(以上屬龍街),大街、氣力、三營(以上屬大街),文崗、營盤、撇羅、文岔、蘆山(以上屬花山)。

茶質特色:苦顯於澀,苦能化幹,湯質飽滿。

6.振太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振太鄉,無量山西坡,海拔1377-1857米,常年平均氣溫16.0-18.4℃,年降水量865-127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紅壤、紫色土。

主要產地:山街、抬頭、界碑、興隆、塘房、沙河、文怕、長安、小寨、黃梨。

7.老烏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按板鎮,海拔2057-2240米,常年平均氣溫14.1-15.2℃,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土壤為紅壤、黃棕壤。

主要產地:文立、羅家、那布等。

茶質特色:老烏山茶湯質飽滿,茶氣渾厚,山韻悠長,香氣低沉。是優質的高海拔高古普洱茶品種,也是茗壽堂栽培與過渡型高齡古樹的重要產區。

8.田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田壩鄉和按板鎮。海拔1770-1816米,常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1180-1215毫米。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

主要產地:老海塘、茶山箐、民強、瓦橋(屬田壩),聯盟(屬按板)。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湯質飽滿,杯底香顯,苦顯澀弱。

9.勐大古茶山

茶山地理:鎮沅縣勐大鎮,海拔1428-1910米,常年平均氣溫15.8-18.1℃,年降水量920-191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主要產地:大井、文況(砍盆箐)、文蒙、文開、文卜。

10.馬鄧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者東鄉,海拔1760-1810米。常年平均氣溫16.2℃,年降水量1118-1205毫米。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主要產地:麥地、馬鄧。

茶質特色:杯底留香,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湯中帶甜。大麥地茶和馬鄧茶類似而苦澀稍顯。

11.文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分佈於景谷縣景谷鄉,海拔1610-2010米。常年平均氣溫20.3℃,年降水量1296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文山(文山頂、大石寺)、苦竹山、景谷(即小景谷)、文召、雲

盤、文聯、團山、文東。

茶質特色:山韻較好,湯質飽滿,香氣幽長,回甘較好,湯中帶甜,甜中有涼。

12.秧塔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縣民樂鎮,海拔1110-1780米,常年平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主要產地:大村、白象、桃子、民樂。

茶質特色:香氣濃郁,甘香明顯,回甘細膩。

13.南板黃草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縣東部鳳山鄉和正興鎮,海拔1710-2350米,常年平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黃草壩(大尖山)、平田、順南、南板。

茶質特色:黃草壩茶香氣幽長,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湯質飽滿。

14.聯合龍塘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谷縣威遠鎮,海拔1510-1760米,常年平均氣溫20.1℃,年降水量1341.8毫米,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

主要產地:龍塘、聯合。

15.團結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谷縣永平鎮團結村,海拔1090米,常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41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

主要產地:團結。

其實,普洱茶的故鄉——彩雲之南,一村一景,一山一味,又何以能區區篇幅所道之一二,踏足這片神奇美麗的沃土,定不負春光,不負詩與遠方!


好郎不吃肉


景谷的普洱茶我喝得不多,只知道用景谷大白茶(茶樹品種)製作出的普洱茶和白茶都很不錯。

對於景東的普洱茶相對了解得要多一些,特別是老倉福德古茶山的。

老倉福德古茶山的普洱茶生茶,條索粗長野性自然,湯色黃綠透亮,葉底綠黃,品味的主要特點是清香風格突出,表現為清、純、柔、甘,香氣清香高雅,滋味純正柔順、微苦易化,回甘持久生津,有山野氣韻,杯底留香。

如果說有什麼欠缺,也許是茶氣過於柔順,缺少所謂霸氣,市場知名度不算太高。

其實,普洱市作為普洱茶四大主產區,冠有“普洱”之名,但轄區內的山頭比起相鄰南部的西雙版納和北部的臨滄的山頭,在熱度和價格上還是略遜一籌。不過這反襯出普洱市各山頭普洱茶具有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優勢。

茶無第一,適口為上,我們可以從這些普洱茶的價值窪地慢慢尋找適合自己的“口糧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