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對於2020年即將畢業的藝術生們來說,這或許是最難忘的一個畢業季,當寒假大部分同學們還在擔心“能不能開學”、“如何更好上網課”的時候,他們不得不操心“能不能好好畢業”。

畢業創作對於每位美術生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人生經歷,既是學業的總結,也是一次重要的亮相,有時候甚至關係到今後的工作,所以大家都會認真對待,但受疫情的影響,對於本屆畢業生來講,他們真的“太難了”!

一般來講,美院畢業生的畢業創作,都需要良好的、完備的工作室環境和基礎設備,即便是繪畫系的同學,也需要比較大且安靜的空間來進行創作,更別說那些雕塑系、工藝美術系、版畫系以及各種設計專業、影視專業等等,在缺乏場地、工具、材料的情況下他們是如何完成畢業創作的?而對於畢業創作他們又有哪些想說的呢?

連吳楚與王望:在多重實驗中找到方向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連吳楚

連吳楚是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研三的學生,2019年下半年開始,他就著手準備自己的畢業創作,並且也完成了開題報告。由於近兩年來吳連楚一貫運用生物材料螞蟻進行創作,而在此之前,他也養了很多年的螞蟻,所以畢業創作他依然打算沿用這種創作材料,創作一件與自然主題有關的作品。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作品名稱:《巢穴No.32》作品材料:螞蟻、裝置、影像 作品尺寸:可變 創作年代:2019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巢穴No.32》局部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巢穴No.32》影像靜幀

“螞蟻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生物,他們的行為對我很有啟發性。我特別喜歡用觀察的方式來養動物,我喜歡用第三視角觀察它們的行為。螞蟻是一種社會性生物,它們的很多行為都是一種社會行為,這非常有意思。比如螞蟻在對待老弱病殘這個群體的時候,與我們人類社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講要尊老愛幼,而在螞蟻的世界,它們是要去幹最危險的事情,因為即使是逝去了生命,對群體的影響是最小的,它們會保留那些最有生命力的個體。”連吳楚講到。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作品名稱:《界》 作品材料:影像 作品尺寸:1分鐘 創作年代:2019

他是從本科的時候開始養螞蟻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打算用螞蟻做一些作品,他養過的螞蟻的品種有很多,具體養過多少種連吳楚自己也不太記得了,“我們都是按照一窩一窩的算的,最多的時候會同時養二三十種,數量有好幾千只。”除此之外,他還養過蜘蛛、蜥蜴。連吳楚表示這些動物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恐怖。“如果深入的瞭解它們的話,就會發現有很多可愛的地方。”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深山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疫情開始時常去的山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疫情期間第一次上山的工作地點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家鄉

在主題確定後,連吳楚做了很多的小稿,嘗試很多的效果並不斷地與導師溝通,但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寒假改變了之前所有的計劃。

受疫情的影響,學校不能開學,隔離在家的連吳楚還要繼續畢業創作,但這時候快遞不通,買不到材料,而之前創作所需的材料基本上都放在了學校,怎麼辦?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和父親一起搬運木材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在山上收集材料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收集木材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收集木材

連吳楚不得不改變選題。連吳楚的家鄉在福建的農村,離家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山,疫情期間他基本上每天都會去爬山,山裡沒有人特別安全,不用戴口罩,空氣還特別清新,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受,吳連楚很享受這種感覺,看這這片熟悉的環境,他就在想是不是可以以此入手來進行創作。

於是在爬山的過程中,他會撿一些自然材料回到家中進行試驗,比如腐爛的樹枝,在實驗的過程中,他發現其實外表看似完整的樹枝,其內部別有洞天,不僅僅有非常有意思的空間,還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小生物,這種自然生態一下子讓連吳楚找到了畢業創作時的感覺,與他最初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最初的設想裡面,是讓螞蟻創造一個生態,然後再在其基礎上進行創作。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將作品運回森林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和朋友一起將作品搬回森林

確定了方向之後,連吳楚在網上訂購了三百斤的石膏,由於不能發快遞,只能走物流,等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才收到,接著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實驗。在創作的初期,連吳楚都是撿一些小樹枝實踐,當確定了自己的想法可行之後,他的材料對象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大,其中最大樹木的直徑將近兩米,因此他不得不找人去到山上,將腐爛的樹木從森林裡面拖出來,然後再用車運回到家裡。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臨時工作室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清洗木材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木材中鑿出蟲子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將蟲子飼養起來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在木材中澆灌石膏

創作時,他將石膏澆築在木頭中,把其內部不可視的空間形態以實體的形式剝離出來,使自然物的自然狀態與非自然狀態相互嵌合,最後再將這些“雕塑”放回森林。因為在野外的環境中作品的觀眾不只是人還包括一切自然物,蜘蛛在上面織網、白蟻在其中築巢、河水將它們沖刷,每一種自然物以它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與干預這些作品。

對於連吳楚來說,在家鄉的環境裡面做東西,與校園的環境完全不一樣,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還挺慌亂的,但反過來講,也是疫情給了一次打開另外一扇創作大門的機會,雖然限制很多,但還是倒逼著自己去創造條件,適應環境。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作品拍攝

“在北京我是不可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的,這對我今後的創作幫助將非常大。”

王望是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本科畢業生,他的畢業創作也與生物有關,不同的是他關注的對象是“微生物”細菌或黴菌。

創作的想法與重慶的天氣有關,王旺自幼生活在重慶,小的時候在外面經常會發現,一些地方突然就長出很多真菌出來,非常的好看,對王旺有著特別的吸引力。到了大三創作課的時候,王旺就嘗試著創作相關的作品,畢業創作他也同樣選擇這種材料來進行創作。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原方案初稿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更改後的方案初稿

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他一邊學習菌類培養的相關知識,一邊實際操作,可寒假期間突然爆發的疫情,讓原本都在正軌的創作不得不戛然而止,同時學校不開學,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放假前培養的“菌”可能已經都死掉了。在這種情況下,王旺也是選擇更換創作選題,由於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在家與父母相處,他與父母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同時也發現很多生活中的細節,這使得他產生很多創作的想法和靈感。尤其是父母工作之後,一個人在家的王旺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思考。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購買材料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購買材料

他漸漸的將目光聚焦到了自己身邊的事物上面,想要創作一件轉化實驗室的作品。比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有其獨特的功能,像燈的功能是發光,但在發光之前有一個能量轉化的過程,這期間還會消耗掉很多的能量,於是王旺就設想如何運用這些被損耗掉的能量做作品,比如電燈在發光的同時也在發熱,但我們只使用了它的發光功能,而熱能就被損耗掉了,但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物。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初稿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初稿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創作環境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創作環境

如何將生活中常常忽略的一些能量轉化成一件裝置作品?當確定了新的選題之後,王旺就來到住所周邊的建材或者五金市場淘買材料,然後來到自己找到的臨時工作室中進行創作,由於不能打擾到別人,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的進行,不斷反覆地實驗。李林澤:總是留有遺憾的畢業創作魯迅美術學院2016屆影視專業畢業生李林澤的畢業創作,因為無法開學而處在停滯狀態。他畢業創作選擇的主題是黑色幽默題材的劇情片,是一個關於家人逝去的故事。“疫情爆發前在一位朋友的歡送會上,他告訴了我們他過去幾個月發生的事,大概就是他的父親去世了,而由於種種原因他的父親並沒有死亡證明,而為了繼承遺產他不得不在各種渠道想方設法弄到一張屬於他父親的死亡證明書,而每次他拿著新的死亡證明書去公安局辦手續時都會因為格式問題被勸退回去重新弄。最後,終於通過了,手續辦完後結果他卻繼承了他父親的一屁股債務。聽完這個故事後,我當場就問他:‘如果我把它拍出來,你會介意嗎?’而我的這位朋友不僅不介意,還成了我們劇組的攝影師。”

李林澤身兼導演和編劇兩個職務,為了增加劇本的說服力,他查閱了許多資料,比如國內各個地區死亡證明辦理的流程、法醫的申請渠道、遺產與債款的繼承等等。當然,更多的還是與攝影師的直接溝通,因為從當事人那兒取得的信息更加準確與真實,例如死亡證明書的格式,他在網上一直沒有找到正確的格式,而他的朋友直接將那張通過了警察層層檢驗的死亡證明書的照片發給了自己,有趣的是,那張死亡證明書的格式也是在網上找的。

受疫情的影響,他們的製作團隊每週會定期開線上會議圍繞著劇本討論,因為除了前期準備工作以外,他們什麼也做不了,尤其是一切實際進展都無法順利推進,連堪景都無法進行。此外,他們還通過老師找到了幾位專業的演員,但考慮到疫情之下的來回行程,也基本都沒有了後文。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討論

如果還能開拍的話,李林澤打算設備“租廠裡的阿萊或RED,因為想追求一下黑白畫面的質量,所以放棄了最開始的輕便為主的拍攝計劃,於是決定用廠裡的專業配套設備,資金預算與人手都會增加,但為了成片質量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還能開拍的話。”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動態分鏡截圖

雖然目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身為導演的李林澤還是繪製了一份動態分鏡,目的之一是為了優化將來的拍攝過程,之二就是,如果還能開拍的話,他希望這部“樣片”能夠喚醒大家畢業創作的向心力以及創作欲。

疫情期間,李林澤及其團隊也曾想過改變選題,創作與疫情相關的作品,但無奈事與願違,當他的朋友要買票帶著設備找他的時候,這位朋友家對面發現了兩例確診,而那位朋友家所在的小區當天就被隔離了,計劃也因此失敗。“無法克服,沒法解決。”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朋友在臥室窗口拍攝的照片,工作人員正對居民樓進行強制隔離

其實,李林澤與他的團隊從一開始就對畢創充滿了期待,那時候他們都計劃著畢業創作要“幹一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直以此為最終目標而努力著的。而疫情爆發後到現在,他們也已經慢慢接受了現實,應該是再也拍不成了。因為如今已經完全沒有時間拍攝了,返校後估計馬上就畢業了,而離開學院後再進行拍攝將會困難重重,失去學院資源的支持在社會上建劇組進行拍攝對於畢業生來說無疑是舉步維艱的。

“這次畢創我與我的組員必然是充滿遺憾,並且將會永遠遺憾。”在最後,李林澤講到:“朋友們,來日再相逢。”毛華磊:探索美育之路從鄉野藝校開始

福建省前汾溪村,是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的一個自然鄉村,總人口800餘人,實際居住人數僅150人左右,且主要是老人和小孩,是個典型的“留守”鄉村。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毛華磊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前汾溪村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2020屆畢業生毛華磊大二時去寫生,沒想到就此結緣。鄉村、鄉情、藝術、教育等詞讓同來自鄉村、自認“求學經歷比較曲折坎坷”的毛華磊產生了高度認同感,他和同學們在那待了近三個月,為融入當地,頗費心思,如辦展、舉辦鄉村電影節、組織孩子們晨跑等。他發現村裡小學只教語文和數學課,便想實實在在地發揮專業優勢和初心,“我們考慮的不是成功與否,最主要是先去做。”當下美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鄉村缺口巨大。因此在導師陳子勁的支持與幫扶下,毛華磊決定將畢業創作定為《鄉野藝校》,即在“五育融合”指導下傳播美育:“既然來了,就做些有情懷的事。”

只是沒想到,疫情席捲而至。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孩子們運用當地特有的石頭、樹葉、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獸”深受歡迎,形成獨特景觀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孩子們運用當地特有的石頭、樹葉、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獸”深受歡迎,形成獨特景觀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孩子們運用當地特有的石頭、樹葉、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獸”深受歡迎,形成獨特景觀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孩子們運用當地特有的石頭、樹葉、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獸”深受歡迎,形成獨特景觀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孩子們運用當地特有的石頭、樹葉、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獸”深受歡迎,形成獨特景觀

“那時我們都回家了,怎麼辦?轉變模式:能不能巧妙地轉化成線上?”同時,他也反思:我是老師嗎?“其實不是,而是組織者、策劃者及鼓動者。”如當地3月3傳統活動由於疫情取消,“便讓學生提出想法,我們引導,再安排學生執行。他們做出的景觀裝置實質就代替了3月3的傳統活動。”他們也會聯繫家長指導,“更希望通過孩子和家長的合作完成,因為我們的初衷是讓學生在行動中思考與學習,遇到困難學會求助。”目前,孩子們運用當地特有的石頭、樹葉、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獸”深受歡迎,形成獨特景觀。

面對自己的畢業創作,毛華磊想法多元,如將收集的200多幅學生作品做成定格動畫;作品在每家展示,整個村將化身鄉村博物館;將團隊的生活點滴做成紀錄片;他還關注了村裡大部分人的抖音:“好隨時通過這個視角關注,再創作一個視頻。”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疫情期間孩子們的創作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疫情期間孩子們的創作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疫情期間孩子們的創作

這次的深度接觸,帶給毛華磊的最大感觸是“開心”,這種既樸實又真實規律的生活讓他體會到了“真實”:“不管以後做成或不做成,我一定會走教育這條路。”

這一年,他24歲。拓展想象之可能,延伸生活之覺知。立足當下的毛華磊,不僅在發掘故事,更在探索美育的發展方向。這,無疑是美好的。

張靜嫻:創作計劃被打亂但創作未受影響今年面臨畢業的張靜嫻來自西安美術學院,她現階段基本完成了她畢業創作的其中一個攝影作品《零號櫃》。“疫情打亂了我的創作計劃,所以剛好利用此段時間在家裡進行實驗拍攝”

張靜嫻的畢業創作方向屬於“行為影像”,在春節結束後她就開始準備。她的家在西安,“疫情期間封閉在小區裡,所以主要是在家裡進行拍攝。”

2020年畢業創作故事:我們太難了

《零號櫃》2020 張靜嫻 攝影 60X60cm 數碼微噴

“我剛開始計劃是要去山裡拍攝,場景設定全部是在大自然裡。在那兒用自己的身體進行一些行為創作,用攝像機記錄,最後以影像的方式呈現”,這是張靜嫻剛開始的設定。因為疫情所有的一切計劃全部打亂,進不了山,也沒有人來幫她拍攝。於是她改成在家自拍做一些實驗。於是,“把我臥室的床拆了,先留出一個空間來進行實驗。拆的過程中,因為房間裡有很多傢俱。拆的時候會鑽進去,就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可以用這些傢俱來進行創作。”最後,張靜嫻直接把臥室清空,選了一些傢俱,自拍了幾百張照片,最後用電腦合成15張成片。作品的名字叫《零號櫃》。

張靜嫻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來拍這一系列15張作品,期間指導老師張亞謙也不定期開會和學生們溝通。“老師們會給我一些建議。但是現在是拍出來了,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如果這些拍攝道具再考究一點就更好。之後我會重新找一些新的傢俱或場景,再去完善這個作品。這一次的拍攝其實算是一個實驗的過程。”

張靜嫻現在的作品是室內部分《零號櫃》,還有室外的動態影像部分,:“最近在進行影像部分,我還是喜歡大自然,最近要出去拍。”

“疫情期間大家都在有限的空間裡做著各自的實踐,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張靜嫻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梳理個人創作線索的時期。不妨利用現有的時間去做做實驗。

郝永博:搞畢業創作的同時記錄現實同樣來自西安美術學院的郝永博,他的畢業創作是在老家菏澤的一個小村子進行,同時也在拍一個長紀錄片。

“我的作品是聲音裝置,目前在聲音實驗的階段。”郝永博的畢業創作從上學期開始確定方案的時候,就一直在推敲,到今年2月份的時候開始材料部分的實踐。指導老師是崔凱敏。

郝永博畢業創作的作品擬定題目《耳鳴》,“在方案建立之初,我打算針對的是新聞媒體,用現成的媒體播報的聲音來完成。在推進中剛好疫情爆發,所有的主流媒體都朝著這個方向在發聲,所以我的創作也是自然而然的向這個方向靠攏。”郝永博這樣闡釋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