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群體免疫就是放任感染,即便有了抗體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一個醫學概念進入人們視野:群體免疫。

專家:群體免疫就是放任感染,即便有了抗體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群體免疫究竟是什麼?它真的能通過“無為而治”讓病毒自然消失嗎?我們專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放任人群被感染的賭博是駭人聽聞的

記者:英國叫停群體免疫策略的原因是什麼?

吳尊友:群體免疫策略的制定者當初忽略了幾個方面問題。第一,約80%的輕症病人,如果不能獲得及時醫療照顧,其中有相當比例的病人,可能會發展成為重症或危重症病人,甚至死亡。

第二,這些由輕症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的病人,使得需要醫療服務的病人總數,遠比原來預計的需要醫療照顧的病人數要多很多。這樣,會發生醫療服務“擠兌”,造成醫療系統癱瘓,病死率就不只是1%。鄰近國家的粗病死率已經說明,醫療服務在無法滿足就診病人的需要時,病人的病死率會大幅度上升。

做一個簡單的測算,英國6000萬人口,假設60%感染,則有3600萬人會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如果照病死率5%計算,則將有180萬人死亡。如果輕症病人有一定比例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那麼病死率可能攀升到10%,那麼就將會有360萬人死亡。

第三,有效的預防措施(比如,不聚會、不扎堆、戴口罩、保持距離、勤洗手等)雖然不是特效藥,但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斷新冠病毒傳播,預防民眾感染髮病。

第四,在可以實施有效措施的情況下,政府不積極組織實施,眼睜睜地看著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看著民眾受病毒肆虐而無所事事,在倫理道德層面更是讓人無法接受的。

為此,英國不得不終止其所謂的群體免疫策略。正如法國比塞特爾醫科教學及醫療中心的免疫學家尼古拉·諾埃爾博士稱:“當人民在不斷出現病情加重和死亡的時候,這種讓60%的人口放任被感染的賭博是駭人聽聞的。”

除英國外,瑞典政府也推行了不檢測、不隔離、不收治、不公佈的策略。但截至4月14日統計數據顯示,瑞典新冠肺炎死亡率已經達到了9%。

即便有了抗體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記者:對於那些自然感染病毒後產生抗體獲得免疫力的人群來說,是否就意味著安全了?

吳尊友:關於抗體,有人可能會認為,已經有那麼多的人感染過病毒後有了抗體,我們的生活應該暢通無阻不必過於防護了。這一看法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便有人有了抗體,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抗體是否具有保護作用、能保護多久,更何況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抗體。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應急專家邁克·瑞安表示,世衛組織不確定血液中的抗體能否全面預防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即便抗體有效,也沒有跡象表明大量人口已經產生抗體,可以向更大範圍人口提供所謂的免疫屏障。瑞安說:“我們獲得的大量初步信息表明,人口中完成血清轉化(即產生抗體)的比例相當低。有人期待大部分人可能已經產生抗體,但整體證據與之相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黃輝)

延伸閱讀

張文宏談西方國家群體免疫:人類歷史沒有傳染病通過群體免疫控制

4月15日下午,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在視頻連線歐洲時稱:“人類文明史上,沒有一次傳染病的控制是通過群體免疫的。有沒有見過群體免疫?有,麻疹、天花,而水痘還沒有完全建成。靠什麼?靠疫苗。”另外,張文宏表示,所有沒有建成群體免疫的病,每年過段時間都要來。

李蘭娟:“群體免疫”是對老百姓不負責

3月16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群體免疫”觀點,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鑑。

對於武漢疫情何時能結束,李蘭娟表示,到3月20日前後,武漢新發感染病例若為零,再觀察大約兩週後,可以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中。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

流程編輯:TF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