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瞭解人民解放軍戰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支軍隊是極其講究戰術的,而且特別愛打殲滅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就不斷貫徹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理念,打了很多精彩的殲滅戰。而在之後的戰爭歷程中,打殲滅戰也是無數指揮員們所追求的目標。

人民軍隊為什麼喜歡打殲滅戰呢?這個要分兩個層面來看。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第一,殲滅戰能壯大自己(主要是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

自1927年起的長期戰爭中,在武器裝備和體量上,敵強我弱是基本情況,人民軍隊的武器彈藥絕大多數需要消滅敵軍才能得到補充。比如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錄提到了仙人橋戰鬥,這次戰鬥屬於第四次反圍剿中的黃陂之戰,國軍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被殲。

戰鬥之前楊成武當時所在的32團最好的武器是花機關,這次戰鬥中該團繳獲了30多挺捷克式機槍,除了給團裡每個連配備1挺外,還支援了兄弟部隊近20挺,極大改善了紅軍的裝備。如果一場擊潰戰,消耗了一萬發子彈,打死打傷了上千名敵軍,但是繳獲極少。那麼這樣的戰鬥即便是我軍損失很小,也是不願意打的。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因為沒有武器便不能生存下去,這樣的勝仗打幾次就把彈藥消耗完了,總不能用冷兵器去消滅敵人吧?

而殲滅戰則不然,敵軍的武器裝備及彈藥、補給往往會被我軍全部奪得,可充分補充我軍,並且有利於發展新的部隊。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除了獲得武器彈藥外,殲滅戰更容易俘虜敵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殲滅戰俘虜的國軍士兵經過動員後還會加入人民解放軍,還會充實我軍力量。

比如淮海戰役,我軍兩大野戰軍戰後兵力都得到極大增加,其中相當多的兵員就是解放戰士,有的連隊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戰士都是解放戰士的情況。經過教育和整訓後,這些加入人民軍隊的解放戰士戰鬥力也是非常強的。

第二,殲滅戰能削弱敵人

一場相持戰鬥,也可能會打死打傷很多敵軍,打死固然是對對方戰鬥力的絕對消耗,可是擊傷則不然。對於有著優質醫療資源的敵軍來說,只要不是直接致殘,那麼大部分傷員都會被治癒並歸隊。這些傷員恢復身體後戰鬥力往往比戰前更強些,反倒不好對付。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實戰中,陣亡與負傷的比例通常為1:3,也就是說擊斃1000名敵軍,擊傷3000名敵軍的話;這3000名傷員中很大一部分還會重返戰場,敵軍的絕對損失可能就只有不到2000人了。

而殲滅戰則不然,其除了陣亡損失外,則是被俘,損失了1000人就是實打實的絕對損失。比如平型關伏擊戰,日軍損失1000餘人,這基本上是絕對損失,因為絕大部分是被打死了(平型關之戰除伏擊部分外,還有陣地攻防戰)。

而臺兒莊大捷雖然斃傷日軍上萬人,但是其中很多傷員治癒後還是會重返戰場的,這就比較麻煩。所以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為了消滅一支日軍部隊,經常要集中10倍以上的兵力確保殲滅。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如1939年初的香城固伏擊戰,八路軍集中了3個團打日軍的1個加強中隊,最終將其全部消滅;1940年百團大戰時期的關家堖之戰也是打算全殲日軍的,只不過最後沒能得手。

當然了,關家堖之戰也說明,打殲滅戰一定要在各方面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施成功的概率才大,否則可能就要吃虧。所以,之後對日軍建制部隊的打擊多以大隊之下的目標為主,這樣的仗打多了,積累起來勝利也是不小的。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而到了解放戰爭中,大規模殲滅戰就比較多了,一開始是整團整旅地消滅,到後來就是整軍、整個兵團地消滅,淮海戰役中的陳官莊,還圍殲了30萬人的重兵集團。大戰打完後,往往能繳獲很多武器裝備,大量俘虜主動加入解放軍,使得解放軍的殲滅戰打得越多、越大,國民黨軍就越弱,我軍卻更加壯大。

這樣的打法打了很多年後便真的是習慣成自然了,到朝鮮戰場上依然如此。運動戰時期,志願軍每次作戰計劃都是穿插、包圍、殲滅。習慣了一線平推的美軍就非常不適應這種打法,只要志願軍穿插到美軍側翼,那麼正面的美軍就要撤退。

我軍最初是想全殲美軍師級建制的,但是美軍火力太猛,除了二次戰役殲滅一個團級戰鬥隊外,被圍的美軍團以上部隊往往能憑藉火力和突擊力突圍而出。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很多人都知道砥平裡之戰,認為當時如果先打砥平裡的話,第四次戰役的走向就能改變。但實際上砥平裡的美法軍配屬了大量輔助兵力,總計有6000人之眾。按照我軍當時的火力配置,其實即便先打砥平裡,其實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拿下。

到第五次戰役時,戰術性包圍達成過10多次,但除了少數幾例外,大多都未能全殲(主要是第五次戰役時白天時間太長,在敵空炮火力掩護下,我軍活動窗口被大大壓縮,在空地火力支援下,被圍之敵容易突圍)。

儘管如此,我軍打殲滅戰的習慣還是沒有改變,只不過把胃口放小了些:殲滅韓軍的要求是師團建制,而對美英軍則將目標下到了營級。一個營、一個連的殲滅戰雖然不大,但是整條戰線上攢起來,那就比較可觀了,這就是著名的“零敲牛皮糖”戰術,積小的殲滅戰為大的殲滅戰。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其實這種戰法我們在抗日戰爭中就廣泛使用了,積小勝為大勝,能打贏的戰法就是好戰法。最後,誰先撐不住是一目瞭然的。美軍為了避免自己遭受過大損失便將韓軍推到了一線,韓軍本以為經過整訓後戰力提升很大,但到了1953年7月,一次戰役就被打殘了4個師,算是吃了大虧。

其實無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之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軍最初都是弱小的一方,但卻總能創造優勢打出殲滅戰來。

打“殲滅戰”,解放軍首創?


而到了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時,我軍武器裝備及兵員素質都佔優勢,結果打出了被稱為是“熱刀子切黃油”式的經典殲滅戰,印軍王牌第7旅、第62旅都被包了餃子。一直到了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很多穿插行動也是為了配合殲滅戰的,只不過越南地形複雜,穿插很困難,削弱了殲滅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