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當年沒有誅殺袁崇煥,袁崇煥有沒有可能兌現5年復遼的諾言?

塔布里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多角度認識一下袁崇煥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袁出生於1584年,35歲時中進士,從此進入大明的官僚體制內部。初為福建省某縣令,縣令任上業績較好,同時也很關心遼東戰事。上京述職之時,被舉薦留京,任兵部主事。

1622年,努爾哈赤向廣寧進攻,廣寧失守。明廷為此處死了主將熊廷弼。派遣何人領兵抵抗後金是當時兵部急務。恰在此時,袁崇煥這位主事忽然失蹤,幾天後他回來時人們才知道,這幾天,他獨自一人到山海關外調研去了。

袁崇煥向時任兵部尚書孫承宗彙報了調研情況後,主動請戰。此時大明的其它官員畏懼不出,關外抗金之責就落到他的身上了。明熹宗批給二十萬餉銀,讓他負責督率關外明軍。至此袁崇煥踏上了抗金第一線。

袁崇煥到任後力排眾議,堅守寧遠。1626年在寧遠重創敵軍,致使努爾哈赤受重傷而亡,史稱“寧遠大捷"。努爾哈死後其繼任者皇太極又來攻打寧遠,最後也大敗而去。

此時,在朝廷內部袁崇煥受到魏忠賢的排擠而辭職。

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其弟朱由檢即位。他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崇禎即位不久除掉了魏忠賢及部分黨羽,為東林黨人平反,並再次啟用袁崇煥。授袁崇煥兵部尚書職,督師薊遼,統領遼東軍事。

崇禎召見袁崇煥時,問他有何計劃。袁答:給我指揮權,朝廷各部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復遼東。崇禎授尚方寶劍,準他便宜行事。

袁崇煥的五年復遼東之說能否兌現,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後來發生的事情導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冤死於1630年。

袁崇煥被重新啟用到被處死只有3年的時間,其中,獄中關押時間達8個月,主持遼東軍務只有兩年時間。如果再給他三年時間,能否實現當初的諾言,這是我們要討論的話題。

我個人認為:五年復遼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諾言。

1、袁的五年復遼東之說是一句討皇帝寬心的大話,是隨口一說,並非深思熟慮的結果。事後有人追問此話,袁崇煥則一臉茫然。

2、此時遼東的形勢遠非袁崇煥想象的那麼簡單了。自1616年努爾哈稱汗以來,經過薩爾滸之戰等數次爭奪,到1627年金人已佔東北大部分領土,建帝都於奉天(今瀋陽)。陸地上只有寧遠,錦州的防務還在明軍控制之下。另外,明朝時所說的遼東實指東北大部。五年時間內恢復原有邊界和秩序,談何容易?

3、袁崇煥復出後所犯錯誤也使五年復遼東的願望成為泡影。袁重返遼東後,殺掉東江總兵毛文龍。此舉就是嚴重過錯,直接導致東江將士譁變投敵,東江島緊臨朝鮮,地理上在金兵的後方,是金兵南下的最大威脅。對於袁崇煥來說也許是沒有想到的後果,其實還有更嚴重的不良後果。後方威脅己去,使皇太極敢於出重兵繞過山海關一線,走大安口(河北遵化北)長途奔襲,直撲北京。袁措手不及,朝野震驚,這年是已巳年,史稱已巳之變。後雖被袁帶兵化解,此事為崇禎心生疑惑埋下伏筆!皇太極成功利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跟袁的錯誤表現有直接關係。

4、內部環境也無法實現五年復遼東的願望。明末各種矛盾積重難返,天災人禍一併降臨。袁崇煥重返遼東之時,大明財政已枯竭,遼東軍響已累欠多日,數額巨大,土兵譁變,前任主帥被逼上吊自盡,軍心不穩。1628年前後,內地多處饑荒,農民起義呈風起雲湧之勢。大明王朝的財力雪上加霜。處於內部平寇與外部拒敵的兩難之中。朝廷上政治昏暗,宦官餘黨未除盡。袁入獄後多方誣陷,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

綜上,袁崇煥的五年恢復遼東之說,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景而已。


微笑東東


袁都督他究竟還能不能行?我猜最想知道這個答案的,對此思慮最多的,怕正是崇禎本人。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煥在北京被捉拿,他不是馬上被處死的,而是在擊退清軍侵襲後,在天牢又關押了長達數月之久。在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才以“擅主和議,專殺大臣(指斬毛文龍)”兩項主罪名予以定罪。這八個多月時間,再怎麼也夠崇禎左右權衡,反反覆覆思前想後,掂量清楚了。

袁崇煥慘死,身後留下遺詩稱:“身中清白人誰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痛切之情,確實讓人淚目。

但很明顯,崇禎既然反覆考慮之後,依然決定要殺他,那就是已經完全不信袁崇煥能夠五年平遼事了(這時還有三年)

其實崇禎可以算最後知後覺的一人,按我所知曉情況,出於各種原因瞭解一些遼事的明官,貌似只有崇禎一個曾相信過五年平遼這句話,像做夢少年一般,以為有朝一日它說不定能兌現成真。

明朝崇尚口才,愛講大話的文人武士、顯貴大臣,可以說比比皆是,一點不稀奇。五年平遼這話之所以出名,也並不是因為袁崇煥說的,而是因為崇禎信過。

諷刺的是,連袁都督本人都未必信,跟同僚講起只說是“聊慰上意”。不過崇禎元年(1628年)在殿前奏對這樣隆重的場合,這個五年平遼的牛皮,就這麼從他嘴裡輕鬆地吹出去了,結果一個主宰著帝國命運,最不應該輕信的人,居然就這麼信了。

回顧一下袁崇煥御前奏對的要點:

我方優勢有十。一、此時崇禎皇帝,英睿聖明;二、內閣基本由東林黨組成,團結穩定;三、七卿也基本由東林黨組成,能幹;四、他袁崇煥自任統帥,可靠;五、戶部供應糧餉;六、工部供應器械;七、吏部用人支持;八、兵部調兵遣將;九、言官不亂彈劾;十、兵略有效可行

彼方劣勢有四。一、天命汗努爾哈赤敗死在袁崇煥手下;二、皇太極新登汗位內部不穩;三、皇太極寧錦之戰敗在自己之手;四、後金統治區的漢人普遍不滿

友軍因素有二。一、蒙古察哈爾林丹汗對後金不滿;二、朝鮮國王李倧對後金不滿

聽起來有沒有點道理?有,然而都是虛飄飄的口號而已,真的落不到實處。光工部供應器械這一條,就全然的指望不上。而反觀皇太極的全國預算,沒有袁崇煥遼東軍費三分之一多,這就是傳說中的放空炮。

想起五年平遼這四個字的諾言,在我們今天看起來,就像個掛在樹枝上蒼涼的笑話。

說到這裡,原諒要再囉嗦兩句,這段歷史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麼?

我一直同意金庸先生意見,堅信袁崇煥不是奸臣甚至叛臣,確確實實是一位大明忠臣。但同時,我也認為他死得真心不冤,死因是坑蒙拐騙欺君誤國。唯一不忍心的,就是死法太過慘烈,讓人難受。

即便崇禎放他官復原職,再給他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他也不可能平遼,兩年之前,他肯定也做不到這一點。

他不是一個戰略家,他只是在忠實按照孫承宗制訂的大方略,一步步向前推。但對手不是木偶,是會動的。遼東明軍必需要一位絕對高位面的軍事天才,才有可能拉近雙方在野戰上的巨大差距。而袁都督只是一個意志堅定的戰術執行者,缺乏戰略層面的思考佈置,完全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還是差距很大的那種,大人欺負小孩那種。

尤其1629年7月,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金少了一個巨大的隱患,主動優勢瞬間拉大到無法彌補的程度。滿清不斷在蒙古、朝鮮、山西,進行有價值的運作,變化多端,當年年底,皇太極就引軍繞道蒙古察哈爾部入關了。

而袁崇煥呢,這位擁有皇帝無比信重,拿著百姓血淚軍費支配大權的遼東一把手,他甚至都不知道對手的幾萬主力在幹嘛,要幹嘛。直到清軍打下邊城,他才如夢初醒,倉促揮軍勤王。一比之下,簡直可以用呆若木雞來形容。

袁都督幹不了遼東一把手,壞了菜,但歸根到底,錯的還是不成熟而妄信的崇禎。


竹史鐵驪


下面依次對上述進行分析

1.就袁崇煥個人而言,再努力也無法挽救大夏將傾的明王朝,因為一個王朝走向覆亡,絕大多數是因為各種弊端積累而形成的,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2.正如《萬曆十五年》所言,明王朝走下坡始於明神宗萬曆皇帝,到崇禎已歷半個世紀,而崇禎皇帝即位之初,中國便遇到小冰河時期,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據陝西巡按馬懋在公元1630年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 。等等事件說不勝數,可以說崇禎皇帝的即位,預示著明朝一步步滑落深淵。

3.關外遊牧出生的清朝政權以及因無法滿足生活的而起義的農民,在二者的的打擊下,明王朝註定獨木難支

總結

綜合上述可知,崇禎即使沒有誅殺袁崇煥,袁崇煥也不可能實現五年復遼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