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舉行“發展靈活就業應對抗疫長期化”線上研討會

西南財經大學舉行“發展靈活就業應對抗疫長期化”線上研討會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韓清華 ■郭曉宇

4月15日,記者從西南財經大學獲悉,西南財經大學“發展靈活就業應對抗疫長期化”線上研討會4月9日在北京舉行,來自政府、媒體、學界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齊聚一方屏幕,共同圍繞“靈活就業與抗疫長期化、靈活就業與新業態、靈活就業與新技術、靈活就業面臨的新問題”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

本次活動是西南財經大學北京研究院聯合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的一次線上研討會,與會專家不僅分析了當前的就業形勢、趨勢和相關政策,還對靈活就業的頂層設計、學術研究、制度保障、技術支持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同時對高質量靈活就業的推進和實施提出了諸多參考性建議。

會上,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司長萬東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新華社高級記者胡梅娟等從多個角度分析了當前的就業形勢。新冠疫情正在對就業產生超出預期的影響,雖然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顯著,但疫情防控的長期化和常態化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穩就業原本就有不少難題,現在又受到疫情影響,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形勢。2020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在1500萬人以上,受疫情影響,招聘用工總量下降,就業主要指標出現波動,就業增長放緩,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環比上升0.9個百分點。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疫情突發正值春季招聘期,導致整個市場需求下降,畢業生求職就業受到較大影響;受影響較大的還有農民工,目前農民工總量達到2.9億人,其中外出務工1.7億人,跨省流動7500萬人,農民工多數是生產服務一線普工,靈活就業較多,受疫情衝擊更為直接。

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會長、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介紹了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對全國有代表性的3143戶家庭進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專項調查”情況;調查顯示,受疫情衝擊,居民對就業形勢預期較為悲觀,30.8%認為所在企業會採取裁員措施,低收入群體受疫情衝擊更大;他建議,應該採取包括靈活就業在內的各種措施,切實提升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消費能力,將被疫情阻斷的產業鏈激活,讓消費能夠成為拉動經濟復甦和增長的主動力。國家發改委《改革內參》主編劉學軍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雜誌總社社長牛志偉同樣認為,經濟形勢與就業形勢正相關,疫情造成需求收縮,面對就業市場巨大壓力,多渠道靈活就業是必然選擇,也是可能的新趨勢。但是市場究竟能提供多少靈活就業崗位、哪些行業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哪些人需要靈活就業等問題還需深入研究。

對此企業界代表談了他們的認識。西南財大湖北校友會會長、文鼎集團創始人王華偉認為,企業首先要活下來,才可能提供就業需求,相對靈活就業,靈活用工也是企業自保的一種方式,企業需要適應新形勢,打破組織邊界和人才邊界,採取相應措施,掌握和運用好疫情期間國家出臺的大量政策紅利,主動應對疫情帶來的困境。北京四川企業商會駐會秘書長蒲元彬認為,靈活就業的前提是靈活創業,政府需要對企業創始人和負責人進行必要的靈活創業的培訓,加強對這種新理念的認知,同時出臺倡導、支持靈活創業的相關政策。

靈活就業並不是簡單地解決供需問題,在中央黨校張偉教授看來,這實際上體現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頂層設計的問題,疫情要重視,抗疫的同時要有效的復工復產,這對政府是一種考驗。中央黨校的另一位教授郭強認為靈活就業需要靈活的制度,要給小的平臺經濟的成長和生活服務型企業提供更為寬鬆的生存環境。中國人民大學陶然教授同樣認為,疫情之下,有必要反思對中小型服務企業的管理,要制定政策,讓服務型經濟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要對中小型服務企業出臺優惠措施,讓居民消費財富流到中低收入人群,為此,城市管理、街面規劃以及提供可支付的商品房和租賃房都方面都需要新的舉措。《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編輯部副主任楊萬東在會上做了主題為“靈活就業的技術可能性與適用行業”的發言,北京交通大學唐代盛、劉盾和西南財經大學的歐陽俊等三位學者也分別發言,從學術的角度,對靈活就業的科學定義、內涵外延和制度促進等做了深入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