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壹——

說起控制感,大家第一反應的可能是朱雨辰媽媽那樣,憑實力讓兒子30多歲的一直單身且脫單無望的: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也可能是一些控制慾爆棚的讓身邊的人忍無可忍的人,比如知乎上這位答主(作者:李莞莞):


前天我媽媽讓我幫她取個快遞,在電話中她跟我說了取件碼和快遞名稱,我答應她掛了電話立馬去。


掛了之後,她又給我發了兩條消息:

1.你就跟她說,我取一下xxx的快遞,號碼是xx,韻達。

2.你跟她這麼說,我取一下xxx的快遞,號碼是xx,韻達。


最後我把快遞取回來了,並告訴她我對快遞員說:“取快遞韻達xx號。”這一次,她沒有罵我。

說到這裡很多人覺得奇怪,既然快遞已經取回來了,有什麼好罵的?


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年冬天離家出走過幾個小時,最後快凍僵了,被我爸爸找回來了,事情起因非常簡單,我媽媽讓我打電話給我大伯說一件事,叮囑我一定要這樣說,接起來之後跟我大伯寒暄了幾句,最後說到正事,沒有用她教我的語句,而是用同樣意思不同表達說出來了。


就比如她讓我說:你跟他說,我們的那個事情辦的怎麼樣了?我跟我大伯說:我們的那個事情有結果了嗎?電話還沒掛,她就大發雷霆:“我不是讓你這麼說嗎?!”我說:“那你既然有空,你為什麼不說?你自己來打電話就好了呀。”最後我倆大吵一架,我負氣出走。

但,這只是極端案例,叫做爆棚的控制慾。程度正常的,我們會稱之為:控制感。

——貳——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一系列複雜的需要,按其優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階梯式的層次,從下而上依次為: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 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五個層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們與生俱來, 並構成了不同的等級水平,只有當下面層級的需求滿足之後,才會依次產生上面層級的需求。

這個圖中,其中處於第二層的“安全需要”,是人類對於“安全、穩定、依賴、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的需要”,它是比較複雜的一種心理需求。

安全需要呢,又被劃分為“確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個層級。

也就是說,達到控制水平,人們會感覺到最安全,心理也會得到最大滿足,控制感是人的安全需要的最高層次。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最大的恐懼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類最強的動機之一就是擁有對我們生活的控制,獲得並保持一種控制感。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控制感,所爆發出來的主觀慾望,就是我們說的控制慾了。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跟控制慾相伴隨的是控制力,也就是你能實現自己控制目標的能力。


一個高控制慾,低控制力的人,會覺得世界充滿不可控因素,變成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比如,有的人就是見不得老公在外面喝酒應酬,但又管不了人家,所以就喪失安全感,頻繁地電話查崗,甚至焦慮失眠,暴躁抑鬱。


而低控制慾,高控制力的人,自己明明能控制的事件卻認為超出自己能力之外,會表現得極度不自信,也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

說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健康的控制感,其實是個需要跟自身控制力匹配的東西。

二者配合適當,方能有益身心健康。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在科學家的一次研究中,研究者們讓養老院裡的老人有更多的支配權,老人們可以自己決定如何佈置房間、如何打發時間等,認為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控制感。

結果表明,擁有支配權組的老人總體情況表現得更為良好,身心都更為健康,並且與沒有支配權組的老人來說,存在明顯的差異。

所以,為什麼姥姥奶奶們一來到咱們家,就喜歡先把一切按她們自己的習慣重新佈置一番?她們在打造自己的安全感,為了她們的健康,由她們去吧。

——叄——

從育兒角度講,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控制感,避免他們出現控制感和控制力不匹配的情況出現,二者失衡,會出現2種情況:


一種是習得性無助。這是控制感缺失的極端例子。


在心理學家Seligman 著名的動物實驗中,有兩組狗狗都要遭受同樣電擊,但是一組可逃脫而另一組不可逃脫。結果表明,不可逃脫組的狗很快就放棄了逃避的嘗試與掙扎,並且當不可逃脫組的狗處於新的環境時,即便它們有能力逃脫——做出控制行為——它們也會放棄,它們已習得了無助感。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然而將先前可逃脫組的狗轉移到不可逃脫的條件下,它們會不斷地嘗試去逃脫,並沒有像另一組的狗那樣那麼快就放棄了嘗試。隨後大量的重複實驗證明,人和動物一樣都容易受習得性無助的影響。

習得性無助的人,會被動消極、絕望悲觀、坐以待斃、學習某些成功行為極為緩慢、體重減少和社會性退縮等行為,甚至會導致心理抑鬱和身體健康狀況下降。

育兒過程中,為了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我們往往需要幫他們一把。當他們充滿鬥志地去挑戰一項任務,野心勃勃,卻屢屢受挫時,如果這一任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在在努力後能實現的範圍,則需要家長適時伸出援手,幫助孩子去感受通過自身努力達成願望的喜悅。

比如寒假來了,跟孩子做個閱讀計劃,設置幾個階段性目標,完成了就能拿到獎勵。當孩子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完成,我們適時PUSH一下,幫助他們按預定計劃達成目標,讓他們感受到自律的能量,會潛移默化地增強孩子的執行力。


另一種就是不願走出舒適區。


這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問題,不喜歡挑戰稍有難度的作業,或者不喜歡玩競爭性的遊戲,明明有足夠的控制力卻喜歡呆在舒適區,不願設置高級別的控制感,缺乏進取性和創新性。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陪伴他們去體驗高控制感從設置到完成的全過程,並在過程中適當的推動,以完成目標。

比如我的兒童高情商訓練營中,有個遊戲是爬梯子的遊戲,是針對特別容易害羞的孩子設置的。

我們可以拿2張A4的白紙,家長和孩子每人一張,畫成梯子的形狀。在梯子上,我們跟孩子分別寫上自己感到害羞的事,從底部開始,按害羞程度向上逐漸爬升。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可以跟孩子約定,在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都去嘗試勇敢地挑戰一下。每完成一個,我們就劃掉一個格梯子,同時跟對方分享自己的感受,並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那麼,低齡的小寶寶們怎麼辦呢?

有一本低齡寶寶特別喜歡的繪本,我研究之後總結,它其實在幫助小寶寶們,以自己的能力打造內心的安全感。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打開書的每一頁,綠色大怪物都會有一個與形狀和色彩有關的變化:黃色大眼睛、綠色鼻子、血盆大口、鯊魚般的牙齒。巨大的綠色怪物就這樣出現了。隨著寶寶小手一翻,可怕的東西又走開了,給小讀者帶來一次視覺上的奇妙之旅。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孩子們都害怕怪物,怕他們猙獰的相貌,怕他們恐怖的聲音,怕他們龐大扭曲的身體,怕他們無惡不作的行為。

但是,這次與怪物的直面與以往任何一種經歷完全不同——眼看怪物如何慢慢浮現,又眼看怪物如何灰飛煙滅,整個過程,將會由孩子們自己掌控,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每個閱讀這個故事的孩子,都會反覆去讀,而且喜歡自己來控制翻頁的速度,讓綠色大怪物在自己可以掌握的節奏之下,“出現”或者“消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一種因為控制而帶來的安全感。

不論如何,我們都需要認清當前的局勢,知道哪些因素是自己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既能提高控制感,又能達到維護和促進身心健康的目標。

控制感和控制力,相伴相生,它們的最佳狀態是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但這實屬不易,需要我們有很強的情緒調節能力。要相信“謀事在人”的同時,牢記“成事在天”。比如,馬上要春節了,這時候人們在減肥上的控制力會因為外界因素明顯削弱,就不適合設置過高的目標,打破內心的平衡。你們說對吧?


為什麼說控制慾並非壞事,甚至還要適當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