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停課不停學”教學實踐,對未來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基於“停課不停學”教學實踐,對未來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祁門縣胥嶺學校 孫祁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和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近日聯合發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初中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最高,地理空間上直轄市市區和省會城市郊區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最高。就平臺使用、技術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影響關係而言,教師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與在線教育認可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教師使用綜合輔導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正向影響顯著,但教師使用社交工具型、公共資源型和學科內容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負向影響顯著。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實現教育現代化、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三通”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校校通”是基礎,“班班通”是關鍵,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實現的目標。

基於“停課不停學”教學實踐,對未來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2012年我在胥嶺學校網校發表的《身處E時代,老師!您out了嗎?》一文中就提出:未來學校的差距,不是硬件而是師生素養的差距,尤其是信息素養的差距。一個只會用手機娛樂和碎片化,淺層化閱讀的老師,他的信息素養是很難確保他在未來教學中游刃有餘的。身處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為我們教師自身的成長提供了很多優質的資源和平臺。大數據,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不斷更新的活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樣的教師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2013年我校開始配備班班通設備,當時為班班通是否應該連接互聯網,還引發了一場爭議。而兩年之後,班班通必須連接互聯網已成為明文規定。面對新技術,我們害怕、擔憂甚至排斥,擔心新技術的引進是否會增加我們教師的負擔,是否會對我們學生的學習形成負面影響。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未來的教育將越來越多地以非正式學習的形式實現。從“互聯網+教育”概念的提出,到翻轉課堂、微課的實踐,讓我們確信在不久的將來,開放課程的技術將走進我們的學校。突破和超越傳統的課程講授方式,異地非同步的學習方式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擺脫了學習上所受的時間及空間的限制。

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這種改變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細胞中。作為離不開人的教育活動自然也在這場技術帶來的變革之列。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老師擔心,家長擔憂也在情理之中,但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我們,堵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智能手機,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不讓孩子上網無異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既然堵不住,倒不如主動去疏導。

  

有人曾經這樣比喻,現在就學的兒童,基本上都是出生在數字時代,可以謂之數字時代的“原住民”,而我們這些後期接觸的則謂之“移民”。那麼,作為教師的“移民”,如果仍用我們熟悉的教學方法手段,可能沒辦法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移民”如何與“原住民”打交道?如何主動學習信息技術,利用技術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則應該是每位教師應該思考並付諸努力的問題。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誰能強化教育信息化建設意識,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誰就能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未來學校的差距,不是硬件而是師生素養的差距,尤其是信息素養的差距。自《語文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沒有打破“學科本位”的藩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也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無論是從時代發展的需要還是個人終身發展的需求來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又怎麼能為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務?

基於“停課不停學”教學實踐,對未來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互聯網時代,各種新媒體、自媒體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湧現,信息來源日趨多樣化。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則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媒介內容往往更貼近日常生活,因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生活即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提升“語文素養”的不二法門。語文教學生活化,網絡化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得關心,讀得懂生活,才能學好語文,學好語文,才能更好地生活。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優良傳統,語文必須生活化,也只有生活化的語文才是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從報紙、雜誌、電視、互聯網及日常交際等現代人常處的語言環境中選取語文材料,從語文材料中感悟生活百態,在生活中關注語文,在語文中關注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另一個趨勢。

互聯網時代,海量的信息在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的同時,也為我們建構自己的閱讀體系造成了選擇困難。生活碎片化使“碎片化閱讀”漸成趨勢,閱讀平面化、娛樂化、淺層化漸成流弊。有人把淺層化閱讀歸罪於手機,其實,碎片化知識沒有“原罪”,無意義的信息是碎片,是垃圾,而“碎片化知識”在關聯和整合後完全可以組成我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錢惟演說:“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古已有之。甚至有人預言,“知識碎片”在未來有可能成為“知識流動”的主要方式,網絡課程,幕課、視頻公開課、微課正在向我們展示這個前景。你把時間用在了哪裡,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為適應“知識爆炸”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重構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

然而,面對生活碎片化,工作效能化,信息海量化,有些人變得茫然,對外部世界不再好奇,對內心世界不再有完美的動力,對新鮮知識失去渴求,每天對著電腦和手機該做的不做,卻又不知道該幹什麼,最終還是看看視頻,玩玩抖音和遊戲,娛樂至死,反而說手機害死人。手機何罪之有?正如歹徒的刀是殺人的,醫生的刀是救人,你成為什麼樣的人,與手機無關,而是取決於你都用手機做了什麼。而另一些人則感嘆,知識太多,時間不夠用,知識的盲區變得越來越大,併為此焦慮,其實大可不必。莊子不是早就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身處“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是無限的,要知道,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尤其是獨立的思維判斷力和創造力,卓越者與平庸者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進行深度思考。

據騰訊微信的數據,用戶主要關注的不是新聞,而是情感資訊、生活百科和文化旅遊三類。顯然,讀這樣的文章,是不需要思考的。需知“看書”不等於閱讀,能讓人開啟智慧,提升境界和能力,並能提供完整的思維工具和方法論指導的書,不進行深度閱讀是不可能有收穫的,而閱讀淺層化,平面化,娛樂化,分不清資訊和知識,缺乏深度閱讀,尤其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才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重點關注的。面向未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打破“知識本位”,死記知識,記死知識,只能是記知識者死!試問,是否知道馬鈴薯是何時何地傳入中國的?有何意義?倒不如去研究一下馬鈴薯的引進對生活和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基於“停課不停學”教學實踐,對未來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來臨,語文教學網絡化的時代背景下,“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21世紀,缺乏“媒介素養”的人將會成為新時代的“文盲”。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為媒介素養規定了以下幾種基本能力: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製作能力以及思辨反應能力。媒介素養教育起源於英國,它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傳播學和教育學,還牽涉到新聞學、美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知識。顯然“媒介素養”不在我們目前任何一門學科的素養範圍之內。怎樣打破“知識本位”“學科本位”,重構“大語文”的內涵,是當前語文教學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語文教學生活化、網絡化、綜合化是未來的語文教學的大趨勢。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服務?從“終身發展”這個長遠目標來看,網絡信息化時代,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區分和抵制大眾傳播媒介錯誤影響和掌握抵制腐蝕的方法上,負有應盡的責任,培養學生“質疑”或“批判性思考”的媒介素養和能力則更為重要。判斷能讓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看清方向。方向錯了,越努力越糟糕。媒介素養課程的目標就在於通過學生對自身及所處世界中的問題重要性、真實性和相關性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批判能力和決策能力。面向未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將走向何方?要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服務?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須積極面對,認真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