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在家喝個可樂要被罵。

週末睡個懶覺要被罵。

掃地遲了一點要被罵。

找不到東西也要被罵。

……

不論你是三五歲還是三五十歲,在父母面前彷彿就只有捱罵的份。

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一直特別火,很多人都在講自己小時候在家裡受到的傷害,其中有些人哪怕30多歲,家庭也是他不能反抗的內傷。

一杯可樂在我們眼裡是清涼解渴的快樂水,但在父母眼裡那就是一杯冒著泡泡的毒藥。不管你是醫學博士還是營養專家,他們也只會相信朋友圈裡的謠言“震驚!年輕人常年喝可樂,竟不幸患上骨癌!”

喝可樂被罵表面是可樂的問題,深層次的原因是家庭內部的平等交流和觀念的問題。

沒有可樂會有啤酒,沒有啤酒會有方便麵,沒有方便麵會有其他零食,甚至會喝不喝粥的問題。

不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光在可樂上發力是沒有用的。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01

過度的愛反而成了冷暴力

“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不得不承認,現在有一些父母,覺得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的飯都多,熱衷於掌控一切。小到喝可樂吃外賣,大到人生的重要決定,他們都要來奪一奪控制權,但卻從不知道孩子真正想的是什麼。

這種控制慾最典型的表現就在就業方向。我們常常調侃說“在父母眼裡,除了醫生、教師、公務員,其他的職業都是野雞職業”,但是父母們對這些調侃向來是免疫的。

我這些年接觸過不少客戶都已經為人父母,這其中的百態也十分耐人尋味。


即將高考的部分父母表示,“我家孩子肯定是要報考學醫或者老師,到老了都是鐵飯碗”;孩子按照個人意願學習、工作的父母則表示,“孩子不聽我的話非要選奇奇怪怪的專業,我看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趕明就要來求我。”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在二十多年前有一部情景喜劇叫《我愛我家》,裡面有一句歌詞叫“原來無心的傷害全是為了愛。”

不少父母有一個思維定式:做一個事情之前最優先考慮的是“有沒有用”。3萬塊的鋼琴可以買,3塊錢的可樂不能買。人往往都會站在一個所謂第三人稱的視角去審視他人,而不會設身處地的把他人的視角帶入自身去思考。

有一個燈塔理論是說,“你們看到一片花海,我作為燈塔上的人,我看到的是花海里的毒蛇以及花海邊的懸崖。”

孩子很大了,父母還對雞毛蒜皮的事喋喋不休多半是父母沒法再做出什麼精神上的幫助和指導卻還不願意放手。

這是雙向的束縛,無解,始於天然的愛,終於過度的責任。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02

拒絕“被標籤化”


可樂殺精,咖啡上癮,外賣致癌……很多東西在父母眼中彷彿就是豺狼虎豹。

一些90、95,甚至是00後都有一個特別的回憶:小時候揹著父母偷偷買辣條吃,偷吃完還要小心翼翼地擦乾淨嘴,互相看看牙齒上有沒有沾上辣椒。因為父母覺得,辣條影響長身體,吃多了身體會發育不良。

父母想掌控孩子的同時,殊不知孩子也給父母們貼上了許多標籤,比如老頑固、暴躁狂、控制帝……但其實,我們都被這些思維定式給固定住了。年輕人並不幼稚,老一輩也並不等於“老迂腐”。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我有一個朋友的媽媽六十多歲了,她以前經常會對我吐槽說,母親總認為她拿起手機就是在不務正業打遊戲。後來她給母親換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機,當她媽媽也開始學會手機視頻通話,學會用抖音拍短視頻的時候,就知道了年輕人除了用手機打遊戲還可以工作、放鬆,也就不再數落她了。

其實,兩代人之間的爭論就彷彿是甜粽與鹹粽之爭,粽子還是粽子,生活也還是生活,只是彼此都沒有嘗過另外一種不一樣的味道。

而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也要問問自己,當我們成為父母,或者當我們未來成為老人的時候,會改變嗎?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後,或者長到青春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空間和尊重嗎?當我們成為老年人的時候,界限感到底應該如何把握?會怎麼面對一切呢?

所以不要強求他人改變,你覺得什麼東西好,就去帶他體驗,他會有自己的判斷。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

別試圖給別人講經驗,該走的彎路,一米都少不了。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03

你只是因為喝可樂被罵嗎?

不是。

你是因為你沒有達到罵你的人對你的要求和期望而被罵的。

父母對孩子總有“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如果你成了鋼,他們又希望你成銀、成金。只要你沒有達成這個期待,那被罵就永遠都是常事。

還在讀書的年輕一代永遠伴隨著一個“鄰居家的好孩子”,工作了的又會被拿來與親友家的孩子比誰的工資高待遇好。父母的攀比心理我們無法控制,但是我們可以拼盡全力去成為那個參照物,去做那個“鄰居家的好孩子”,去成為那個工作非常優秀的同齡人。

我們的煩惱通常都是因為既改變不了世界,也改變不了自己。父母的想法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變優秀讓他們無錯可挑。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如果你已經自食其力,你足夠厲害,你的成就比批評你的人都大,那時候冰鎮可樂會隨時在冰箱準備著等你喝,而且還有人主動續杯的。

因為你一直表現的像個孩子,所以就會受到孩子的待遇,與可樂無關。如果你表現的像個大人,別人自然就用對待大人的方式對待你,喝什麼都沒關係。

所以,從現在開始努力吧,每一點點的提高,都是我們將來喝可樂“噸噸噸”的底氣。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04

有時候被罵也是身在福中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打是親,罵是愛”。父母也總是會說,“你要不是我孩子,你看我管不管你,好像誰愛罵你似的”。

離開家,我們也會聽到許多讚揚與批評,但那都不是因為愛你,或許是出於工作利益的鼓勵與斥責,也可能是逢場作戲給你捧場的誇獎,其中蘊含的真心不及父母罵你時的一點點。

別等到不能相見才開始後悔,屆時就算你拎著酒瓶坐在路中間哭喊著說,“媽,你再罵我兩句”,能回應你的也只有風聲。

人總是有一種奇怪的心理,觸手可及的東西從未去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可上蒼並不會再給你一次機會。

我希望等我到了七老八十的時候,我的老媽還在對我恨鐵不成鋼,還在絮絮叨叨的說著我這麼懶誰願意要。

珍惜吧,趁著一切還來得及。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希望家和父母對所有人來說,是溫馨的避風港,是心中的美好。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作者:Darren Li,浙江大學工程學士,前世界500強央企項目經理,CPB認證私人銀行家,現任世界500強金融保險公司(香港)高管。

諮詢境內外保險產品測評、家庭理財建議、職場人生規劃,歡迎關注公號“明與喬木”。

我,30歲,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