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疹的發病機理與治療

玫瑰痤瘡是一種好發於面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單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酒渣鼻”也是其中類型之一。2015年俄羅斯與德國聯合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病率分別為12.3%-5.0%,美國為 2.0%~2.3%。目前缺乏中國人群玫瑰痤瘡患病率的研究。在《中國玫瑰痤瘡診療專家共識(2016)》中將發病機制歸結為天然免疫功能異常、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神經脈管調節功能異常、多種微生物感染、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和遺傳因素6大類。由於病因不明,治療效果極差。

筆者通過臨床研究發現:玫瑰痤疹的發病機理類似於神經性皮炎。即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致。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分為兩種:1.精神性交感神經功能亢進,類似我們常說的“壓力”;2.軀體性的交感神經功能亢進,這個問題常常被忽略。發生的機理是由於椎體的半脫位(T1-L2)卡壓皮膚血管的傳入神經,機體的負反饋調節導致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皮膚末梢血管痙攣,造成皮膚缺血、損傷,激活免疫反應,甚至繼發細菌感染,發生嚴重的皮膚炎症。

頭面部的交感神經節前纖維來自脊髓T1-2節段,胸1-2椎體半脫位卡壓到交感神經傳入神經 ,可造成的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卡壓到交感神經傳出神經,可導致交感神經功能被抑制。幾乎所有的臟器都接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支配,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平衡失調)而導致臟器功能失調而產生疾病。頭面部也不例外。例如,過敏性鼻炎、青光眼等等頭面部疾病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當然,免疫反應只是疾病的過程。造成交感-副交感平衡失調還可能因為星狀神經節(C7、T1頸椎)、頸中神經節(第6頸椎)和頸上神經節(第1-2頸椎)的問題刺激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

在軀體性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的基礎上加上精神性的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無疑是火上澆油。玫瑰痤疹發病往往有失眠、精神打擊等誘因。

治療的機理就是矯正半脫位的椎體,恢復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的平衡,避免組織缺氧、產生抗原而激活免疫反應。

案例:女性、52歲、商人。因面部反覆起疹1年餘,加重8天於2020-1-17就診(附就診時照片)。X檢查發現:胸椎:T1PRI-T;頸椎:C6PRS C3PRS-Inf;寰枕關節半脫位:PL-LS-LA。治療措施:1.停用所有藥物;2.定期矯正半脫位椎體3-6日/次,直到現在。療效見照片,無需描述。

鳴謝!解剖圖來自《奈特人體解剖學彩色圖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