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惹上週鴻禕,天眼查們為何麻煩不斷?

需要對其利用公開數據的方式方法、運營的邊界加以規範。

文/《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鄔靜娜

天眼查惹了新麻煩。

近日,360金融稱準備起訴天眼查,理由是後者發佈了“嚴重不實信息”。從當天中午開始,網上出現了一系列文章稱周鴻禕已卸任360金融董事長。這個消息最早是天眼查發出的,也是天眼查發送給媒體的。

360金融認為,周鴻禕確實卸任了奇步科技的董事長,但他仍然是上市公司360金融的董事長。天眼查發佈的不實信息很可能導致公眾的不信任、降低其長期積累的商業信譽。

儘管在一些人看起來天眼查像個媒體,但實際上,它是做“商譽調查”的。

在中國市場,天眼查、企查查和啟信寶是“商譽調查”領域的三個主要公司。近年來的明星代言和鋪天蓋地的廣告,讓這個行業逐漸走入了普通人的視野。通過這些平臺,人們可以查詢企業、事業單位、基金會、學校、律所等的各類信息。

一位業界人士說,“瞭解一個機構從沒有像今天這麼方便”。這本是一個好事情,但很多人認為,有些地方它做得有些過了。

對天眼查們的不滿,360金融事件還只是個縮影。市場上甚至有一種擔憂,如果不對它們利用公開數據的方式方法、運營的邊界加以規範,這些公司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視覺中國”。

這次惹上週鴻禕,天眼查們為何麻煩不斷?

烏龍頻頻

對天眼查們不滿的,不止周鴻禕。

此前的4月17日,中國石化集團銷售實業有限公司也有過公開指責。該公司被登記為“中國海龍集團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這個信息在天眼查、企查查、啟信寶的查詢平臺都有展示。

在當日的聲明中,中國石化集團銷售實業有限公司要求上述平臺更正相關信息,因為他們和中國海龍公司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股權關係。

不滿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僅2019年4月,天眼查就曝過兩起大烏龍。

先是天眼查發佈信息稱,如涵控股上市後不足2月內,阿里巴巴等8家股東就退出了。實際情況是,機構投資者都受制於上市後180天的鎖定期,當時手裡的股份根本沒辦法出售或轉讓。

此後的4月20日,某電視臺對新能源項目投資騙局的報道中引用了天眼查的數據,結果光合集團與旗下光合華旅投資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無端被牽連。

光合集團後來發表聲明說,他們和詐騙平臺“光合華旅新能源投資平臺”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他們的工商資料被冒用了。為自證清白,光合集團截取了天眼查的信息,一一指出錯誤所在。

這也不是天眼查一家才有的問題。

2019年6月,螞蟻金服、螞蟻微貸曾把企查查告了。當年5月,企查查對外說螞蟻微貸破產了,依據是螞蟻微貸的清算組新增加一個人。但螞蟻清算組從2015年就成立了,成員信息也都公示好幾年了,到企查查這裡,變成了新增或新變更數據。

明星企業尚且有這樣的遭遇,一般公司的抱怨就更多了:涉及的問題不僅有商標、法人信息錯誤的;有法人、管理層電話被洩露的;還有普通人的電話被和企業關聯的,等等,五花八門。

信息不對?概不負責

面對360金融的指責,天眼查道歉了,卻不承認自己有責任。

在之後的一份公開說明中,天眼查強調並沒有憑空捏造事實、也不認為存在數據錯誤。因為奇步天下的工商資料確實顯示周鴻禕卸任了董事長一職,360金融的微博和微信賬戶認證資料都是奇步天下,360金融又沒有公示運營主體變更了。

一句話,天眼查會出錯,都要怪360金融公開信息不及時。

這麼“甩鍋”實際上是行業的普遍做法。三個平臺都強調,他們的數據來源都是公開渠道,包括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

另一個“甩鍋”的做法,就是這些平臺都堅持“數據一致性原則”,即他們的信息是有來源的。

比如,如果企業信息中出現了個人手機號,那肯定是因為企業在年報中提交了。而且如果錯誤在源頭就形成了,他們對此無能為力,“當事人不應該找我們,而應該去改工商資料。”

市場對這種說法並不買賬。“既然拿數據產品和服務掙錢,提供精準數據就是基本義務和責任。”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於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眼下行業內還沒有標準。

商譽調查公司們卻認為:掙錢是因為它們付出了勞動。

天眼查創始人、CEO柳超在多個公開場合說過,天眼查們的價值在於對數據進行分析、挖掘、聯繫,然後得出“洞見”型的結論。

然而,這種說法卻被360金融事件打了臉。天眼查的信息整合方式存在漏洞,得出的可能不是“洞見”,而是誤解。

杭州互聯網法院在螞蟻微貸訴企查查案件中指出,很多時候這種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這些平臺做些簡單核實。

在聲明中,天眼查表示已經在努力和360金融公關團隊聯繫。問題是,這樣的工作事前為什麼不做呢?

渲染、傳播:它們能這麼幹嗎?

更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失誤”的信息被天眼查大量傳播了出去。

360金融委託的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羅列了以下事實:天眼查首先在自己的網站密集發佈了一系列文章,標題和內文都著重指出“周鴻禕卸任360金融董事長”;天眼查還以“火焰標識+熱點新聞”形式,在網站顯著位置引導、推薦公眾用戶關注這一內容;同時天眼查還給多個媒體散佈、傳送了上述文章和相關信息。

看得出,天眼查和企查查已經算得上是資訊平臺了。不僅推送、同步企業的信息變動,甚至直接發佈相關報道;此外還為媒體提供新聞線索。

如果信息有誤,那大量傳播也將放大企業的困擾。而為了提高傳播度,天眼查們還可能會渲染出一些和實際情況不符的結論。

這也已經在發生。

天津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2020年該公司進行了法定代表人等幾項正常的工商變更,天眼查同步了具體信息,還將此整理成新聞快報發佈給合作媒體。“這引發了市場諸多臆想,公司不得不出來闢謠。”

途牛、飛鶴乳業等都表示遭遇過同樣的麻煩,公司的一些正常變更吸引了不必要的關注。多家企業表示,這給他們的正常發展造成了困擾,“不僅是成本和負擔的增加,還可能喪失可能的合作機會。”

但對天眼查們來說,這卻是提高知名度、帶來更多用戶的有效途徑。問題是,這是天眼查們能做、應該做的事情嗎?

本刊記者就數據質量、如何保證準確性等問題,詢問包括天眼查在內的行業主要公司,幾家公司普遍表示,在利用技術改進,但目前並沒有完善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