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不過是成了你的工具

前言

“你怎麼能考不及格?”


“等你長大了,發現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想想吧”


莉迪亞沒有還嘴。面對沉默的女兒,瑪麗琳一遍一遍重複著各種可怕的警告——“你覺得找個男人結婚就可以了嗎?這就是你全部的人生計劃?”

以上的情景,我想,在中國的家庭並不少見。你跟自己子女的相處方式也是這樣嗎?

看完《無聲告白》後,我的心情很沉重。今天想跟女性就“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是在利用孩子”談談家庭教育。

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不過是成了你的工具

《無聲告白》是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伍綺詩寫的,是她的處女作,她還憑著這部處女作奪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書中,莉迪亞遺傳了母親瑪麗琳的藍眼睛,因為這樣的外貌相似,也得到了母親更多的關愛。可以說,這樣得到母親寵愛的莉迪亞,還引起了哥哥和妹妹的嫉妒。

可《無聲告白》的開頭就是:“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按理說,瑪麗琳為自己的女兒莉迪亞付出了這麼多,莉迪亞應該能夠更快樂健康地成長,無憂無慮度過自己的青春才對,但其實,那些看似為她好的背後,實則是在利用她、直到莉迪亞死去。

莉迪亞以為得到了母親的備受關心,殊不知這只是瑪麗琳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淬

毒藥、裹著糖衣,一步步將她推入淹死她的小湖。

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不過是成了你的工具

01草率結婚,過早的結束自己的讀書生涯

母親瑪麗琳從小就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熱愛物理,在每次考試中都名列前茅。她追求與眾不同,在學校做化學實驗的時候

“她的實驗結果是最精確的,實驗報告是最完備的。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她已經在每次測驗中取得了第一名,講師也早就收起了原來對她嘲弄的笑容。她一直都喜歡用這樣方式讓人刮目相看。”

她想成為醫生。考上了哈佛之後,她從頭開始學化學,主修物理,做好了向醫學院進軍的準備。

但是,在她讀大三的時候,她遇到了一個男人——詹姆斯。不到一週的時間,他們成為了戀人。幾個月後,兩人結婚。就在瑪麗琳開始為自己的大四生活做計劃的時候

“接著一個更大的驚喜降臨了:瑪麗琳懷孕了。”

瑪麗琳不得不休學,她想院長請了無限期的長假。她也安慰自己:

等孩子長大一些,你可以捲土重來,完成最後一年的學業。

但是,這一耽擱,就是八年之後,之後等她想重返校園的時候,她又再次發現自己懷孕了。這一次,她是徹底地與自己的讀書生涯說再見了,那穿著白大褂,腳踩高跟鞋的夢想也因此幻滅了。

然而就在這時,瑪麗琳認為:自己雖然趕不上了,但是莉迪亞還來得及。這時,莉迪亞就開始淪為母親實現醫生夢想的工具了。

她會幫助莉迪亞實現她力所能及的目標,她獎傾盡餘生指引莉迪亞,庇護她,像培育觀賞玫瑰一樣,幫助她成長,用木棍支撐她,把它的莖稈塑造成完美的形狀。

於是,她把自己因草率結婚,過早結束自己讀書生涯而未能的夢想寄託在女兒莉迪亞身上。至此,莉迪亞的噩耗開始了。

因此,女人結婚生子之前一定要慎重,特別是生孩子。

因為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裡,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牽絆住你。孩子不可避免的影響你的學習和工作,瑪麗琳就是以此過早結束自己的讀書生涯,後面才造成女兒悲劇的發生。

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有的人生了孩子之後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並表現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麼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很顯然,書中的母親瑪麗琳就不是這種。

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不過是成了你的工具

02以為女兒天賦異稟,逼迫莉迪亞學自己不喜歡的科學

“數學,七月四日那天,她想到了這門課程;我的女兒需要數學。”

於是,瑪麗琳不停地問莉迪亞一些問題“袋子裡有多少個小麵包?”“烤爐上有幾根香腸?有多少是沒有夾在麵包裡的?”女兒每答對一次,母親就摸一下她的頭髮,讓她靠在自己大腿上。莉迪亞一整天都在做算術。

在母親瑪麗琳自己重返校園學習最後一年的課程時,她的無聲消失令莉迪亞失望,她的重返讓莉迪亞以為是上帝聽到了自己的禱告。

因此,作為報答,她許下自己的承諾:做到母親吩咐的每一件事。

莉迪亞不聽的在母親的鼓勵和要求下,計算生活中跟數量有關的東西,比如計算粥碗的量,寫字母......隨著時間的推移,莉迪亞讀的書不再有插圖;要解決的題目越來越長,越來越難;算術裡會出現分數、小數和指數;玩的遊戲越來越複雜。

各種知識在她周圍盤旋縈繞後來,緊抓著她,每天只增不減。無論她去哪裡,它們都在那裡。然而,每當母親吩咐下來,她只會答應“是的,是的”。

瑪麗琳回到家之後,拒絕做飯,這是她重現出現所付出的代價,因為她要暗自籌劃,給莉迪亞買些什麼書,科學展覽,暑假輔導班“只要你感興趣,”他每次都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願意。”他們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

而莉迪亞注意到了。“是的。”她說,她每一次都會說“是的,是的。”因為只有聽到這兩個字,她母親的呼吸才會恢復正常。

瑪麗琳在心中用金錢為女兒莉迪亞編制了一個華麗的未來,她相信女兒也希望擁有這樣的未來:

莉迪亞穿著跟跟鞋和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莉迪亞站在手術檯前,周圍的一群男人敬畏地觀摩她嫻熟的技術。對瑪麗琳而言,每過一天,這個未來彷彿都變得更加真實了一些。

莉迪亞死後,母親瑪麗琳對丈夫詹姆斯說了這樣一段話:

“做別人都在做的事。你一直都這麼告訴莉迪亞,交朋友、適應環境。但是,我不希望她和別人一樣。”她的眼角精光閃爍“我希望她出類拔萃。”

瑪麗琳作為孩子的母親,真的瞭解莉迪亞喜歡的是什麼嗎?是科學嗎?

“其實莉迪亞自始至終,愛的並不是科學。”

莉迪亞只是不想母親再次離開自己和家庭,可她也想有個快樂的,屬於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啊。瑪麗琳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也意識不到女兒的需求。

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不過是成了你的工具

03把關注都給了莉迪亞,看不到其他孩子

不久,瑪麗琳生了第三個孩子——漢娜。可是,她卻對漢娜缺少關心。

他們把漢娜的搖籃搬進閣樓上的臥室,那裡堆放著他們不再想要的東西,甚至等漢娜長大一點之後,他們也會時常忘記她的存在——比如有天晚上,瑪麗琳在餐桌上擺了四個盤子,知道漢娜來到桌邊,她才意識到自己少拿了一個。

生活中,很多母親在吃飯的時候,即使自己不吃,也會先把自己的小孩餵飽,擔心自己的小孩餓著苦著。而瑪麗琳,竟然還能在吃飯之時忘記漢娜的存在,可見她有多忽視這個孩子,而把過多的關注放在了莉迪亞身上。

漢娜也彷彿明白自己在家庭這個宇宙中的位置,她從安靜的嬰兒成長為善於察言觀色的小孩:她喜歡躲在角落和櫃子裡,還有沙發後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視野和腦海,從而確保家中的領土劃分不會出現絲毫的變動。

從中可知,作為最小的孩子,

漢娜得到的不是大家最多的關愛,反而在家庭的位置最卑微。不僅遭到哥哥姐姐的忽視,甚至連把她帶到這個世界的爸爸媽媽都忽略她的存在。

所以,當姐姐離家出走的晚上,她不是想著去關注姐姐想幹什麼,夜裡出走會不會有什麼危險,反而是想著姐姐如果不在,她可以擁有餐桌上最好的位置,在那裡看丁香花;睡樓下的大臥室;吃飯的時候,大家把土豆傳給她,父親會給她講笑話,哥哥向她傾吐秘密,她也能得到母親最燦爛的微笑。

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內斯同樣也沒有受到母親太多的關注。收到哈佛大學寄來錄取通知書的內斯,不是開心自己有所成就,獲得別人的認可,而是

“他想:終於實現了。我做到了,我做到了,我要走了。”

如果不是在這個家裡待著不快樂,他又怎會想著走呢?說明家庭愛的缺失,他感受到的“壓迫”,讓他想要離開。

因為莉迪亞的物理考試不及格,她就被母親訓斥:“等你長大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想想吧。”

面對沉默的女兒,她一遍又一遍重複著各種可怕的警告——“你覺得找個男人結婚就可以了嗎?這就是你全部的人生計劃?”莉迪學著本該不屬於她這個年紀的課程,課程跟得吃力,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又因為不及格受到責備,我想,她是委屈的。

即使家裡知道了內斯收到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種快樂感並不能讓爸爸媽媽開心起來,因為他們只知道關注莉迪亞的學習情況。

“大家都忘了哈佛的事情,忘了內斯收到的信,還有內斯這個人。”

莉迪亞“公然違抗”遺傳規律,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這是莉迪亞成為母親寵兒的原因之一。

當然,她也是父親的寵兒,平時在家裡得到了父母最多的關心,而哥哥和妹妹的存在感太低,她什麼東西都享有優先權,是母親的寵兒,也是母親在學業上重點關注的對象,可想而知,莉迪亞的壓力有多大。

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不過是成了你的工具

04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杜絕孩子社交

莉迪亞失蹤之後,警察建議他們給莉迪亞的朋友打電話,瑪麗琳和詹姆斯列了份名單:帕姆•桑德斯、珍•皮特曼、謝莉•布萊爾利.....

雖然內斯沒說什麼,但他清楚,這些女孩從來都算不上莉迪亞的朋友。

因為內斯知道莉迪亞在學校的日子,見過她是如何沉默地坐在餐廳裡,而其他女孩都在閒聊,見過她們抄完了莉迪亞的作業,她是如何一言不發地把本子塞回書包。放學後,她都是獨自一人登上小車,安靜地坐在內斯旁邊。

莉迪亞從未真正擁有過朋友,她的父母卻從不知道這個事實。

為什麼莉迪亞沒有朋友呢?一方面,莉迪亞是混血人種,藍色的一雙眼睛讓她不會輕易和別人走得太近;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這些時間都被母親安排的學習任務所霸佔。

莉迪亞曾自我懷疑,可能是這些發呆的時光讓她失去了交朋友的機會,也可能無論如何她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你看,莉迪亞自己也能感受到自己沒有機會交朋友的原因。

“週末的時候,除非莉迪亞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家庭作業,否則瑪麗琳是不會允許她出去玩的——而等她完成的時候,通常已經是星期天下午了。”

即使某些星期天下午,莉迪亞可以出去玩,她會跟父親說,自己和朋友幾個去看電影,讓父親接送她。可是,父親卻從未見過任何一張電影票根。我們知道,莉迪亞根本沒有朋友,她有關跟朋友的談話和看電影,只不過為了滿足父親的“交朋友”,也是自欺欺人。

莉迪亞死後,在報紙上《師生紀念逝去的女孩》提到:

卡倫•阿德勒說:“她顯得很孤獨,她不和任何人來往。”


帕姆•桑德斯說:“她沒有太多的朋友,連男朋友都沒有。我不覺得有男孩們會注意到她。”


最底部,李的物理老師唐納德•凱利回憶道:“她是一個孤獨的高一學生,上著高二的物理課。”


凱利說“她學習努力,但是,她顯然不合群。”

一個十五六歲的花季女孩,在外沒有朋友,在家中因為哥哥妹妹小小的嫉妒,嫉妒與自己哥哥妹妹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學習上“討好”母親,在交際中“迎合”父親,她過得有多累又有誰知道,又有誰理解呢。沒有自我娛樂的時間,沒有選擇的空間。

愛因斯坦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這是在告訴我們朋友的重要性,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傾訴和幫助,需要理解和陪伴,而這些最好的來源就是我們真摯的朋友。

可是這些,莉迪亞都沒有。過多的學習壓力和束縛,她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結交朋友。瑪麗琳是自私的,她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忽視女兒的情感需要,也沒考慮孩子的社交。

你以為你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不過是成了你的工具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李賀

結語

劉瑜說,沒有幾個漢語詞彙比“望子成龍”更令我不安,事實上這四個字簡直令我怒不可遏:有本事自己“成龍”好了,為什麼要望子成龍。

望子成龍

”是每一位家長,每一個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可是,父母更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要讓孩子成為你利用的“工具”,讓你實現自己的夢想。

孩子的心聲其實是:終其一生,我只想實現自己對自己的期許罷了。

作為大人的你能明白嗎?我只願,生活中少一點莉迪亞這樣悲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