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儺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泉,是經濟發展走向繁榮的符號,其所表達的願望體現了大眾百姓的精神追求。在平城,有十九座廟宇,儒、道、釋三教齊全。廟廟有舞臺、廟廟唱大戲、廟廟有迎神賽社活動,最有名的是:
一、正月十五接香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元宵節的接香是自己有過難事,許過到南硤山(珏山)燒香還願的活動,如果有還願的人,在三個月前到西宮上(祖師廟)登記,去燒香的人數不等,有的年,多時十幾個,有時候七、八個,經過社頭(去燒香的負責人)的編組,兩個人一組,從頭年的臘月二十三日起,在平城的大街小巷,作傳鑼活動,每天一組,早晚各一次,直到過年後的正月初九日告結束。
正月初十日送香,早五點鐘,各街的八音會和送香的親友,都來到西宮上,香會頭人在七點鐘後,由吹打領頭,各八音會排著,樂器齊奏,經上街十字,元陽觀東路,玉盛當門口,小廟前街,向前經小堂廟出券到老河臺前,直奔東官道,上到坡下停行,朝拜後,這些燒香者,開始向南腳山出發,進行朝山進香的活動。
送香走後,各街巷和平城周圍的二十多個村,就準備各種文武故事和八音會等。正月十四日來平城接香,有紅龍、烏龍、武故事(即練拳的,玩刀槍的),文故事有旱船、小車、高蹺、臺閣、扛莊、跳轎、十不瞎、老背少、扭秧歌等。故事的內容各式各樣,都有所不同。分別集中在老河東廟河一帶,隨時表演。下午兩點許,開始遊行表演,路經三皇閣後,東街十字上,小廟後,廣興成門口,元陽觀上街十字上,白天遊行表演完畢。


晚上又連上元宵節,大街小巷都張燈結綵,明亮非凡,最為壯觀。各大商店門口都生有大小型的礦火。從此又開始了在各街進行各種文藝表演,這些文藝故事,在較大的商店門口表演完後,該商店就端出早備好的黃酒給他們喝,還有的送些核桃、柿餅、棗、點心、香菸,也有給些表演費。這樣的熱鬧活動進行三天,從十四開始到十六完畢。
更壯觀的是紅龍、烏龍及三米高的高蹺,裝扮判官,到處飛舞表演,更獲得老百姓的歡迎和讚揚。還有的放由炮店師傅製作的土煙花,這都是由商家購買燃放。
二、二月十五寨堖老君廟打鐵花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寨堖廟會每隔三年,要舉辦一次大型的打鐵花活動。這種活動是比較危險些,這是把生鐵砸碎放在十個甘鍋內,用大型風箱將鐵化成1000度以上的鐵水,然後將鐵水盛在用柳木做成的長槽型勺,站在一塊高地上,用右手向柳木槽勺猛擊,從而鐵花飛濺夜空,非常壯觀。在平城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鐵花飛濺景觀,故平城人都盼望每年能看到打鐵花的壯舉。
三、五月十三券口關公磨刀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商人們祭奠關老爺的日子。傳說在五月十三這一天,是關公磨刀的日子,青龍偃月刀只有在五月十三日打磨,才能顯出神威,所以,天公必降甘霖,這個傳說,對於處於乾旱地區的平城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老百姓便在這一天,雲集平城,拜拜關帝,燒燒高香,祈求豐收,在五月十三前後,老河老臺要上演三天戲,同時老河也有個小貿易市場,這個活動是商家贊助的。貿易市場成交量也不小。
四、七月初七拜三皇閣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農曆七月初七是以三皇閣為中心的廟會,是晉冀魯豫周邊的客商巨賈及其平城周圍各村的農民必要趕來參加的盛會,來這裡購買各種農具及生活用品的時候,還必須要看三到五天的大戲,才算滿足。平城周圍各村農民到平城參加商貿會,同時觀看唱戲。老百姓到三皇閣(即東廟上)內求子求孫給送子觀音燒香求拜。這個廟會是平城最大的廟會,有時五天十天還散不了。產品貿易額估計超過一萬五千(白洋)以上。廟會結束後,如剩下的貨物,就批發給平城各類商家。
五、七月十五祭山神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是在行坡山神廟內拜祭山神的日子。演一次戲,乞求山神爺,不要使那些狼蟲虎豹傷害老百姓和秋收的糧食。
六、十月初一拜神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這項活動是農民秋收後,一方面一年來神靈保護農民沒有出什麼大事,另一方面糧食獲得了豐收,表示祝賀的意思。這項活動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由鄉鎮社頭(領導人)操辦這項活動。在元陽觀正殿擺上豐盛的供獻及掛紅燈,貼對聯。看起來真是熱鬧非凡。每天有響器(音樂)伴奏,三拜九叩,同時還有十個供齋兒童(十五歲的當廳孩),跟著社頭返來複去端齋(這些當廳孩都穿新做的棉袍馬褂,頭戴插著金花的氈禮帽),手捧齋般往返接送齋食。初一日除在大殿接送齋食外,原班人馬還要到玉盛當、廣興成門口、小廟前頭由商家準備好的豐盛齋供,接送齋茶,並有細吹細打的音樂陪伴著,同時有很多的男女農民跟隨他們看熱鬧。


七、民間工藝
1、油匠,紙紮

平城古鎮的儺文化

迎神賽社活動催生了為之配套的如畫匠紙紮等民間手工藝的發展。裱糊、油紙紮三為一體,有東街王郭的,上街有趙群松,板店有郭根珠,王福順,王志先,王志連。他們作裱糊、字畫、中堂、條幅、糊頂棚、裱窗戶、裱絹畫,此外,主要是作辦喪事用的金銀、服侍、馬、轎、白鶴、紙牌樓、紙牌房,這些都拿刻刀,刻制工藝細緻,堪稱藝人,還有用千穗谷,糖稀烤制各種花盆花卉、牌坊,各種有戲內容的烤食人物,也作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百鳥朝鳳。也要做油漆匠,承攬大小廟宇的整修,還給婚喪嫁娶的搭棚工程。也就是說在他們的工藝範圍內,戶主要什麼就作什麼,這些藝人真是多才多藝,一般人對這些人非常欽佩。


2、插蜜樓及蜜牌坊
這種藝人不多,僅有南街的郭來金全家,郭成先,郭成富,板店院的郭根珠弟兄們及小井衚衕任石孩,主要是辦喪事及寺廟敬神之用。這種藝術品的主要原料,面、糖稀、蜂蜜、油。製作時,將和好的面擀成很薄的片,大小寬窄,什麼花樣是按預先作好的模具,用各種刻刀進行操作,一種牌坊需要二百多塊做成的蜜樓塊,再去用戶家插搭,做成後成黃色,既好看又好吃。
再有就是排傘(一種油炸食品,因狀如傘骨而得名):將面和成做拉麵那樣,用筷子來煮,在油煎時千萬掌握好火侯,老了嫩了,都不成功。
此外還有做供、出席、文武故事、執事、先生等專門為迎神賽事服務的各種職業。有的已經失傳,有的正在失傳,亟待有新的傳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