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根問祖記——廣東韶關

原創張莉華

千里尋根問祖記——廣東韶關

俗話說 樹有根、水有源,中華民族每一個姓氏包括客家姓氏都有自己的根和源,這個根和源不是別的,正是客家人得姓始祖及他們為了生存和繁衍,而與天鬥、與地鬥、與自然環境斗的奮鬥史。

為了弄清楚儀隴張氏先民播遷繁衍的來龍去脈,從2006年起至2012年,我與儀隴先教育科學研究室退休教師、縣客聯理事張朝松及儀隴中學退休教師張剛(名紀), 分赴河南濮陽、湖北麻城、山東清河、福建上杭、廣東韶關等省、市尋根訪祖後,又於2012年6月1日至7日,應儀隴縣客家聯誼會的邀請,懷抱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成化七年(1471年)七月初七手抄的《張氏宗譜》, 與時任縣委統戰部副部長、縣工商聯黨組書記、縣客聯常務理事長梁量及梁恩華夫婦一行4人,赴廣東韶關乳源縣尋根訪祖。

千里尋根問祖記——廣東韶關

我們從南充機場乘機飛抵廣州白雲機場,下機後受到儀隴樂興籍客家老鄉佛山市英格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安明及其堂叔梁發武等人的熱情接待。其後我們至韶關,韶關市精細化工廠廠長梁劍峰夫婦和廣東省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主任、樂昌市林業局黨組書記梁榮華以及樂昌市政協副秘書長梁炳春等客家老籍的鄉親與我們如同故人,相談甚歡。晚宴後,大家經認真比對家譜表明,韶關所是的張、梁兩姓與我們這次去尋找的張、梁兩姓不但同籍同鄉,而且還同宗同線。

千里尋根問祖記——廣東韶關

第二天早餐後,大家懷著激動的心情分頭行動。我在乳源縣大橋鎮巖口村委會主任張日平(鐵龍頭村人)的陪同下,前往鐵龍頭村張氏祖居地。路上,據張主任介紹,鐵龍頭村約有70餘戶人家,常住人口300多人,全村村民都姓張,沒有一個外姓。由於該村地處高山,山勢陡猛,水流落差大,處處可見小觀水利發電站,因而該村以水力發電為其主要經濟來源。家家小磚房,戶戶有存款。當我們驅車至張氏門宗祖墳時,但見老祖依山而葬,前面幾十米開外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湖泊,我不由連聲讚歎:“好地方!好地方!”張主任介紹說:“這裡村莊密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西京古道貫通其間,現在的鐵龍頭村除了地名沒有變,舊時的一切都變了,百年前的張氏祖居地就在眼前的湖泊下。20世紀50年代,因當地修建水庫,祖居地和祖墳均被湖水淹沒,故而張希祖、張希隆兩位老祖的墳墓搬遷至如今的位置,族親們則已遷至四公里外的新址。每當水位下降時,昔日的斷壁殘垣就會部分浮出水面。”我們虔誠地祭拜完老祖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鐵龍頭村。剛進村時,一股火藥味夾雜著香火的味道撲面而來,當下車來到張氏門宗祠堂,只見祠堂古樸典雅,威嚴肅穆,堂外菸花滿地、火藥味瀰漫,堂內香火通明、煙霧繚繞,讓人眼目不清,

千里尋根問祖記——廣東韶關

原來這是祖居地的族人專為我這位遠道而來的貴客祈福所致。待煙霧消散,但見神龕上供奉著張氏列祖列宗的神像,他們姿態各異,猶如在天之靈,庇護著鐵龍頭村。拜過祖堂,行過大禮,我便來到張日平主任的老家,彼此寒暄後,再次進行家譜對比,背誦族譜字派,用客家方言交流,進一步證實在“湖廣填川”前,我們真的是同宗共祖,同屬一家人。我比張日平主任晚一個輩分,我稱他為叔,他稱我為侄女。他的父母我叫祖父母,他們叫我孫女,大家緊緊相在一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千里尋根問祖記——廣東韶關

同宗祖輩族叔,一見如故,族人們熱情地招呼我,說我。是“老閨女回孃家”。族人們熱情地遞茶、叫座,左鄰右舍的。族人們也都趕來看我這個從萬里之遙的四川回到孃家的“老閨女”。不一會兒,整個庭院就擠得水洩不通,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問寒問暖。有的問我家有幾口人?都在幹什麼?有的問四川好不好?氣候怎麼樣?環境如何?其所問內容無所不及,我只能是傾盡所能一一作答。由於時間關係,下午4點過,我必須趕回乳源縣與梁部長他們前往佛山,族人們聽說我要走,都挽留我多住幾日,其實我從內心上講也想在這住上一晚,只可惜時間不允許。張先福祖父和黃好蘭祖母聽說我要走,還特意為我包了有名的“客家粽”, 我無法拒絕老人家的心意,便提著香噴噴的“客家粽”, 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鐵龍頭村。臨行時,族人們緊緊拉著我不肯放手,我也眼含淚水熱情的邀請族親們到儀隴做客,溫湯發電站副站長兼鐵龍頭村村主任張火勝還親自駕車將我送到乳源縣城。

在佛山的兩天時間裡,我收到了梁安明等鄉親的盛情款待。在此,特以本文向熱情接待和盛情款待我的親人們,表示深深地謝意!遺憾的是,因數碼相機發生意外,拍攝的所有圖片資料全部丟失,故無法登載,敬請各位族親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