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理財,到底靠不靠譜?

1995年的“327國債事件”至今讓人唏噓不已。

從1994年開始,與股票市場的低迷不同,上海證券市場上的國債期貨十分吸引人。

1995年1月,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1992年發行,即將於6月份到期的3年期國債是否要加息?

當時萬國證券總經理、後來被譽為“中國證券業教父”的管金生認為,由於宏觀經濟過熱,金融秩序紊亂,監管層會實施相對保守的金融政策,國債不會加息,於是選擇做空“327國債”。

管金生的最大對手方有“中國經濟開發總公司”,財政部唯一獨資的信託公司,國債加息不加息是由財政部說了算,呵呵!當時中經開的操盤手叫魏東,魏東的父親是中央財經大學的教授,財政部是公認的中央財經大學的後花園,呵呵2!

當管金生瘋狂地賭上所有身家獲得最終的勝利之後,上交所發文稱,由於萬國證券存在違規交易(事實上多空雙方都違規了),最後7分47秒交易取消,“萬國證券”鉅虧60億,管金生輸得一塌塗地,並因此鋃鐺入獄。

管金生的失敗卻成就了一大批百萬富翁,他們分別是周正毅、劉漢、魏東、袁寶璟等。

當然,這些人的下場都不怎麼好。劉漢、袁寶璟被執行死刑,魏東自殺,周正毅身陷囹圄。

327國債的贏家似乎都沒有好下場,其中有一個人原本可以打破怪圈,可最終也沒有幸免,這個人就是戴志康。

P2P理財,到底靠不靠譜?

01

戴志康與管金生出身頗為相似。

兩人都來自農村,一個來自江蘇海門,一個來自江西清江;兩人同樣品學兼優,一個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一個曾經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深造;兩人都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一個曾經進入胡潤百富榜第57位,一個把萬國證券經營成為擁有所有B股交易量,70%A股交易量的證券公司。

最終,管金生折戟“327國債”,戴志康最終毀於P2P。讓人不禁感慨:時代終究能夠成就人,而人需要順應時代,順勢而為。

戴志康身上的頭銜很多:五道口學院,92學派,掌管中國第一家公募基金,喜馬拉雅FM創始人……

戴志康憑藉在“327國債”中與管金生做“對手盤”大約賺600萬,撈得人生第一桶金;然後以2000萬資金撬動2億進入股市,賺取1個多億;

2000年他抽身股市進入房地產市場,兜裡只有幾個億就敢以92億拍下外灘黃金地塊。中間過程雖一波三折,2015年總算全身而退出房地產行業;

後來,戴志康佈局P2P。他說自己看好金融脫媒,看好去中介化,這次他卻沒有看準時間節點,因為金融發展不僅要烙上時代印記,更要烙上國家特有印記。

2019年8月份,上海證大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旗下“挖財寶”出現兌付危機,戴志康一再表示“不甩鍋、不跑路、不失聯”,最後他的確兌現自己的承諾,只不過是以比較另類的方式,他選擇了自首。

02

P2P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剛一出生就亂象叢生,後來很快陷入“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窘境。

2015年,P2P平臺e租寶暴雷,震驚整個金融圈。

e租寶成立短短505天就瘋狂攬財747億,涉及投資人90多萬。

e租寶的宣傳方式非常瘋狂,從地鐵、公交到網絡、電視,廣告無處不在,360度無死角。特別是電視廣告,安徽衛視、湖南衛視、北京衛視……額!當然也包含央視為其做宣傳。

筆者作為一個金融工作者,在此期間對於e租寶的宣傳不以為然,但當看到央視出現e租寶的廣告就心動了,投了500塊大洋,至今這500塊錢下落不明。

e租寶創始人丁寧有一個美女高管團隊。這些團隊成員都是其通過一個ENZO貴族聚會圈網羅過來的,這些美女高管除了美之外,對金融幾乎一無所知。

丁寧待這個美女團隊不薄。就拿“互聯網金融第一美女總裁”張敏來說,丁寧就先後獎勵其5.5億人民幣。

P2P理財,到底靠不靠譜?

2018年7月底,草根理財暴雷。草根理財用僅僅4年的時間,投資總額達到860億,涉及投資人13萬人,借款本金餘額將近100億。

2018年8月,知名綜藝植入廣告的P2P平臺“愛投資”暴雷。牽涉資金130億,11萬投資人,6家上市公司與該平臺有扯不清的關係。

……

2019年3月23日,已經上線運營10年,累計出借4519億元的P2P平臺紅嶺創投宣佈清盤;

2019年7月,陸金所宣佈退出P2P業務;

陸金所的退出,似乎預示著一個我們要向一個野蠻時代徹底說再見了。

這時候,我想起馬雲曾經說過的一句話:P2P從第一天起,就不是互聯網金融,它是一個有了網頁的非法集資產業。

03

國家對於P2P的定位是信息中介,為何在中國異化成為非法集資產業?

專家解讀原因是,這個行業缺乏監管。這麼說沒錯,但是P2P行業在中國缺乏存在土壤是由中國的行業特徵決定的。

長期以來中國賴以生存的行業是中低端製造,這就需要規模經營。比方說,生產一支粉筆能夠賺一分錢,利潤很小,但是如果生產1億支粉筆呢?數量上來了自然利潤就多了,1億支粉筆就能夠掙100萬。

在中國,只要對原材料加工之後,還能掙一丁點錢就行,這樣的話,就可以利用規模經濟掙到錢。

然而,隨著產品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可以開拓的外來空間越來越少,這個行業可分配的利潤就越來越小。

假如生產水筆的企業平均利潤是1毛錢,有了企業生產技術高,能夠掙1毛5,有了企業生產技術差,只能夠掙5分,有的企業能夠掙到平均利潤1毛。

但是,隨著生產水筆的技術壁壘越來越低,更多的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大家只能一起獲取平均利潤,平均利潤會越來越低,一直低到趨於0為止。

這樣的話,就會有企業尋求轉型,尋找能夠獲取高額利潤的新行業,而能夠獲取高額利潤的行業就是高端製造業。

當前,中國正處於由中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轉型的過程中,許多企業出現經營上的困難就求助於P2P,結果往往是與P2P公司同歸於盡。

為什麼呢?

P2P理財,到底靠不靠譜?

其一、從行業來看,利潤無法覆蓋成本。

P2P給到投資人10%的收益,加上各種成本就得15%,無論是自己設“資金池”做買賣(目前中國大部分P2P公司存在資金池與期限錯配問題),還是借給別人做買賣,收益都必須是在15%以上,否則就會出問題。

當前的宏觀大背景之下,想找到賺15%以上的行業並不容易。

當前我們中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進發,前期對於中低端製造而言,要麼夠本,要麼賺平均利潤,要麼賺超額利潤。但是,隨著中低端製造進入存量時期,企業都普遍集中在平均利潤。

我們的GDP增速在7%以內,而向P2P借款的成本是15%,你覺得會不出事嗎?

其二、不知風控為何物?

控制P2P風險,一定要從“第一還款人”是否安全來看,而不是從“第二還款人”(風控)來看。

說白了還是第一個問題,借款人的資金成本是15%,就看第一還款來源能否掙到15%以上的利潤,掙到15%以上才能夠說風控是安全的,其它都是扯淡。

如果對方掙不到15%以上利潤,即使他承認欠你的錢,但是卻沒有還款能力,那又如何?

其三、P2P投資標的不能看行業前景,要看當下能否還錢。

P2P模式是債權性質的模式,不能跟股權扯上關係。P2P行業一定要尋找穩定發展的企業,而不是尋找未來有可能賺很多錢的企業。

結語:

2019年4月,監管層對於未來P2P平臺的註冊資本、風險準備金以及風險補償金提出明確要求。

這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我就不告知大家了,翻譯成通俗的話就是,99%的P2P平臺必須退出市場。

2019年7月,監管層明確網貸整治時間表。條例已經明確指出,不符合要求的P2P一定要全部清退,清退完畢之後再提備案的事情。

但是,大部分P2P企業不死,備案不會出來。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新一代經濟學人(leonbaiyunli),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