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清晨打开窗户,深呼吸一口,翠绿的校园,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望着窗外我面试的学校,仅一墙之隔,近在咫尺,但又感觉相距千里。等待面试结果的滋味总不好受,忐忑不安,思绪万千。期间打过两次电话询问,只是让再等一等,这样未知的等待真是一种煎熬,也让我不得不做其他打算。如果这次没能进入学校,接下来我该怎么办?是继续找寻其他学校,还是在我喜爱的文字上下功夫。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不间断的文字情缘

回首自己的过往,想起那些年,文字伴我一路走来,它与我之间的特殊情愫。可是,我似乎总是在最低落、最艰难的时候才想起它,想起我还可以依仗它,想起它能予以我慰藉与力量——不仅仅给予我知识文化,还有成长成熟,更难得的是内心的那份充盈与宁静!

我偏爱文学,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读书期间,喜欢看一些文学和历史类的课外书籍,闲暇之余会写一写随笔。毕业后因各种机缘巧合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并非学中文的我偏偏又从事了文字编辑工作。两年后离开杂志社进入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即使如此,我与文字之间的情缘也未能中断。除了本职工作之外,我还承担学院的宣传工作,主要负责学院公众号及网站稿件的写稿、审稿及推送。同时还兼任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负责党务文件、通知的草拟以及领导发言稿等相关事务。就这样,文字一直就在我的生活里,不曾离开,而我也是越来越喜爱和文字打交道,久而久之,我与文字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有感觉,也越来越有默契。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改变对文字的认知

工作上从没离开过文字,以至于我认为文字只是一种媒介载体、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沟通形式。但现在我发现,这样的认知是片面的、浅显的,文字背后的魅力与力量远不在于此。别看每个文字都是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其实它们都深藏不漏,就像一个个百变的精灵,不仅能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思想。

例如:“好”拆字为“子”与“女”,“子”与“女”从性别上看是男与女;从角色上看是儿子和女儿,也可以是父亲与母亲;从阴阳天地之道来看,“子”与“女”又代表天与地、阳与阴……而英语里“good”拆开仅仅是一个个字母,没什么特殊含义。中国文字远比外国的线形文字储存的信息多,一位日本汉字研究专家说:“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集成电路”,这是对汉字比较恰当妥帖的评价。

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总有一些非常有趣、值得玩味同时又让外国人抓耳挠腮、泪流满面的题目。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差点摔倒”与“差点没摔倒”、“好热闹”与“好不热闹”、“了得”与“了不得”、“气死他”与“气不死他”、“要你管”与“不要你管”……虽然后一句都加了否定的字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可见,中国文字真的很有意思、很奇妙,又非常灵动和活泛,具备“灵”、“活”、“动”三种特质,这是中国文字的灵魂,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都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它们赋予中国文字深刻寓意和强大影响力的根本所在。

“灵”——灵性、灵魂、神奇

《说文解字》记载:“灵,巫也,以玉事神”。灵是古代对巫的专称,也引申为神灵。文字的灵在于它与巫史文化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巫史是文字的创造者”这一说法。这里巫与史是古代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沟通人世与神界事务,之所以能连接人与神,就在于其具有文字能力。《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史就是主管文字记载的人。古人是非常敬畏文字的,文字在古代宗教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是沟通人与神灵的使者,文字的鼻祖甲骨文就是很好的例证。因而自文字问世之日起,天生就具有灵性。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甲骨文是商朝人祭祀先祖时使用的文字,大多是占卜方法和卜辞。

不过,文字的灵更多地体现在它是有灵魂的,源于对人类祖先原始思想的折射及内心深处的刻画。在文字产生之前,先民多用结绳、石头、刻痕记事,这些并不具备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文字出现后,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才得以被逐渐放射出来,文字也就在与先民的思想碰撞中产生了灵魂。从文字起源来看,它与易经八卦同源,《易经·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先民造字遵循“取象于物”的原则,“以类万物之情”,囊括世间万千物象,自然涵盖先民的生活经验、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智慧思维等。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八卦”、“图画”、“书契”、“仓颉造字”。

可以说,每一个文字的产生都代表一层含义,一个道理,一种文化,甚至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

例如:“人”的一撇一捺间就隐藏着造字之理、立身之规。人,象形字,古文字像侧身而立、手臂稍微前伸的人形。在文字隶变、楷化以后,人字形像一个人在行走或两脚跨立的姿态。“人”由一撇一捺互相支撑而成,其中蕴藏着人要聚集而居、互相支撑才能生存的道理。而且,将人字的一撇一捺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天与地、男与女等方面的关系,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才符合中国“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这样阴阳平衡才有了人,有了人类。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人”字从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的变化过程。

中国文字是神奇的!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正所谓“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

“活”——全息、表意、融通

文字的活,在于它具有全息性。文字源于对自然、对生命的创造,是天、地、人合一的产物。《说文解字•叙》中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颃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造字时,赋予了每个文字神奇的全息性,让每一个文字都浓缩着不同时空的相应信息,让中国文字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历史的不断演进和顺应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意文字。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文字的活,在于它的表意特质。从空间上来看,尽管我国不同地区方言读音有着天壤之别,但并不影响方言区的人对文字有共同的理解,这就在于各方言区的人都始终使用着相同的文字意义体系,共享着相同的字形和字义。从时间上来看,即使一些字的发音古今有所不同,但文字本身仍是这些字,表达的意思也没变,所以丝毫不会影响对字形和字义的理解。这也就是孔子时代的古籍,后世的人们依然能看懂的原因了。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

文字的活,在于它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早期文字大多是象形的,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中国绘画的写意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文字起源来看,文字有来源于原始图画的说法,这说明文字本就与绘画同出一源,自然也决定了早期文字的写意特征。而且,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也不得不得益于早期文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从甲骨文到楷书,每种字体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字发展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正因为中国文字与中华文化元素有着高度的适切性和融通性,这才使得文字能有机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

“动”——强大的生命力

文字的动,体现在它强大的生命力上。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距今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历经社会动荡,朝代更迭,民族融合,文字却能一脉相承,绵延至今,始终是记录语言与承载中华文化的符号。究其原因就在于文字系统与时俱进的自我调节和自觉优化机制,在保持文字总体系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调适渐变、逐步优化,更好地顺应时代的需要。这就是中国文字具有如此绵长和旺盛生命力的内核所在。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文字的动,体现在它对国家统一的助推力。文字对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从而结束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国家的统一不仅依赖于政治与军事力量,更多则依赖于文化和思想的统一,而文化和思想的统一,其关键因素就是文字的统一。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文字,行之数千年,所以糅合种种异分子之国民而统一之者,最有力焉”。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文字的动,体现在它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最长寿又最具活力的文字。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不仅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深刻地影响了韩国、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历史,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时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国内的“国学热”与国际上的“中华文化热”交相辉映。目前,全世界已有三千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汉字文化的自信,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那些让老外泪流满面的汉语考试的背后

中国文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伟大的创造力与巨大的影响力,推动着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灵”让中国文字有了高度,有了灵魂;“活”让中国文字有了厚度,有了活力;“动”让中国文字有了温度,有了生命。如此,中国文字才会与中华文化几千年相伴而行,同舟共济,延续至今,仍傲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