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好的、收到”秒回領導未必滿意,這樣回信息才皆大歡喜

我是@職場潭松

,專注職場深度好文,為你提供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的職場文章,歡迎關注交流發言。

篇幅雖長,值得深讀!

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網絡辦公變得更加頻繁,微信成為許多人辦公的必備工具之一。

許多領導也喜歡通過微信下達命令、佈置工作,因此如何回覆領導的微信,成為必要學習的技巧。

有些人看到領導信息,能做到第一時間回覆,有的喜歡回覆“哦”,有的喜歡回覆“收到”,有的喜歡回覆“好的”。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回覆領導是否滿意?是否達到溝通的效果?

今天,我就從三個方面探討微信回覆的話題:

1. “哦、好的、收到”回覆的心理是什麼?

2. “哦、好的、收到”回覆的本質是什麼?

3. 我們在微信中如何回覆讓領導滿意?


“哦、好的、收到”秒回領導未必滿意,這樣回信息才皆大歡喜

01

“哦、好的、收到”這樣回覆的心理是什麼?

回覆越簡單,心理活動越複雜。

1. 從領導角度來看,下屬的回覆經過大腦思考?

當領導精心編輯了一段信息,佈置當前的工作並且發佈給下屬,這時下屬快速回復一個“哦、好的、收到”,從心理層面來說,領導還是非常高興,下屬反應這麼敏捷,尊重領導。

可是細心想一下,我編信息都花了大半時間,你看都還沒看清楚,就回復我了,你有沒有思考?你是不是在敷衍我?

比如:領導要求下屬在一個星期內設計一個產品廣告,下屬及時回覆了。

領導就想,下屬收到了我的任務,可是廣告的設計方向是什麼?怎麼設計這個廣告?我要達到的效果是什麼?作為下屬怎麼不詳細問問?有認真思考並完成任務嗎?

所以這樣回覆,領導未必很滿意。

2. 從下屬角度來看,這樣的回覆是在初級思考。

當我們接到領導的工作任務信息後,作為下屬又是在想什麼呢?根據四象法的任務劃分4個層次:


“哦、好的、收到”秒回領導未必滿意,這樣回信息才皆大歡喜

緊急重要任務:接到這個任務時,我們首先第一時間回覆領導信息,不過回覆後就有可能會抱怨,這麼緊急是要累死下屬嗎?不能多給點時間嗎?沒有商量餘地?

緊急不重要任務:緊急的事,先回復。由於緊急,所以不得不插進自己的工作安排中,心理不免抱怨領導不和自己商量,不問問自己手上有沒有工作。

重要不緊急任務:比如,“請所有幹部職工於2月17日正式返回單位上班。”這種機械操作性的任務時,我們及時回覆,讓領導知道我們知道這個信息。不過關於“上班有什麼新要求?有什麼新任務?”等深度信息,我們的心理沒有去探索,而是在等待。

不重要不緊急任務:看到這個任務時,我們在回覆的時候就會想,無關緊要的事情,領導就知道叫我做。

從這些可以看出,下屬在這要回復時,並沒有深度思考,僅停留在表層,甚至不願意接受。

3. 從詞語意義上來說,三者表達的意思完全不一樣

當你的下屬回覆“哦”的時候,顯然他沒有做好準備,還在思考怎麼辦,甚至可能對你的任務有所反感,不太願意接受,用“哦”簡單表達一下態度。

當你的下屬回覆“好的”的時候,這時候他是比較聽話,樂意接受你的任務,不過任務執行的方法是否明確、執行效果是否可知等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當你的下屬回覆“收到”的時候,僅僅表示對這一工作任務表示收到,對於完成任務的態度、意願、動力方面是否強烈等方面有所隱藏。

02

“哦、好的、收到”回覆的本質是什麼?

“哦、好的、收到”體現出了領導和下屬不同的心理想法和傳達出不同的含義,我們再深挖一下,“哦、好的、收到”回覆的本質又是什麼呢?體現為三個方面:

1. 這是一場心理博弈的過程。

我們在上面已經分析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領導和下屬的心理博弈的過程。

一方面,領導在佈置工作任務,希望下屬認真執行,並且把工作做好做出色。

另一方面,下屬接到上級任務後,有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有的可能爽快的接受,有的可能會在心理抱怨,有的甚至可能產生抗拒,但因領導權威而不得不執行。

這其實就是一個靜態博弈。

所謂的靜態博弈,指在博弈中,兩個參與人同時選擇或兩人不同時選擇,但後行動者並不知道先行動者採取什麼樣的具體行動。對雙方來說,容易形成混沌的行為重組。

作為領導,不知道下屬採取什麼行動計劃,心理沒有數,容易形成混沌狀態。


“哦、好的、收到”秒回領導未必滿意,這樣回信息才皆大歡喜

2. 這是一場情感交流的過程。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複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

再看看,我們在微信中回覆“哦、好的、收到”,對於領導而言,下屬的態度直接反映在生理上一種較複雜而又穩定的評價和體驗,產生喜悅、平穩、失望的體驗。

對於下屬而言,領導佈置的任務對於自己而言,是否能接受?是否好完成?是否難度適中?這些都可以通過回覆中體察到你的情感體驗。

領導和下屬的彼此互動,形成一個微妙的情感交流的過程。

3. 這是一個信息反饋的過程。

百度百科中對信息反饋是這樣解釋,由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結果返送回來,並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的作用,以達到預定的目的。

領導發佈任務信息出去給下屬,下屬對領導的信息進行簡短反饋,不過到此結束。

因此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信息反饋環,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反饋環,也就是沒有把領導的任務發生的作用結果反饋回去,比如任務完成與否?完成得怎麼樣?

所以,這種信息回覆是信息反饋環中的一個小環,不完整的信息反饋環。

我們知道了“哦、好的、收到”信息回覆的心理活動和本質,那麼我們在工作中如何進行回覆,讓領導滿意呢?

03

我們在微信中如何回覆讓領導滿意?

信息回覆就是和領導溝通的過程,我們要做好信息回覆,就是好要做好溝通,保證信息暢通,從3方面入手:非正式溝通、正式溝通、補充溝通。

1. 非正式溝通,建立彼此信任關係

為什麼要提非正式溝通?

前文我們已分析了,“哦、好的、收到”信息回覆其實是領導和下屬的心理博弈過程。而這種博弈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之上。如果彼此間非常熟悉和信任,那麼也就不用看今天這篇文章了。

我們日常接觸中多以工作交流為主,包括微信發送信息和回覆信息,這些都是正式溝通,專注地討論工作。

那如何通過溝通彌補信任關係呢?那就是非正式溝通,非正式溝通非常有助於建立信任感。

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傑克·韋爾奇曾經在通用公司內部引入“非正式溝通”的管理理念。

非正式溝通是指辦公室在正式溝通渠道之外進行的各種溝通活動,一般以辦公室人員之間的交往為基礎,通過各種各樣的社會交往而產生。

傑克·韋爾奇認為,非正式溝通是隨心所欲的,從而增強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感情交流。


“哦、好的、收到”秒回領導未必滿意,這樣回信息才皆大歡喜

非正式溝通的形式有多種多樣。

現實辦公中,茶水間是大家非正式溝通的重要場合,打個水、聊幾句,非正式溝通一下。或者走廊間、吸菸室,甚至廁所裡等,都可以作為非正式溝通環境。

網絡辦公中,賈森·弗裡德等人所著的《重來2:更為簡單高效的遠程工作方式》推薦了一種遠程辦公的“虛擬飲水機”。37signals網絡公司編寫了一個專用團隊聊天程序。它的用意就是開闢一塊獨立的聊天室,人人都可以在裡面聊聊天,輕鬆一下,為大家提供一個社交空間。

事實上,我們可以利用微信群建立一個工作之外的非正式溝通群,在這個群一般少談工作,多談生活、娛樂、家庭,藉以拉近彼此心理距離。

在非正式溝通中,我們要把握幾個分寸。

以詢問替代命令。美國的心理學家雷德認為,對下屬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而要用詢問的方式。命令一個人做某件事情是容易的,但接受命令的這個人是否願意做好某件事就不確定了。領導最好能夠採取詢問的方式對待下屬,這樣既可以瞭解下屬內心的真實想法。

以平等態度對待領導。反過來,我們不要因為對待領導而感到緊張、拘謹、自卑,要顯得大方自信有度,除說話本身的內容外,還可以通過語氣、語調、表情等細節體現出來。

世界著名的談話藝術專家費爾特說過,“你應該時常說話,但不必說得太長。切忌妄自尊大,平常的話要避免爭論。外表應該坦白而率直,內心應該謹慎而仔細。”

以愉快心情溝通。有些人認為非正式溝通就可以想說什麼就什麼,特別喜歡評論他人的短處,說人的風涼話。這當然不可行,說壞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不能給人任何持續的滿足。心理學家提醒我們,說別人壞話是一種高風險的運動,可能很快就淪為粗鄙,因此有必要努力避免。

2. 正式溝通,讓領導得到滿意回覆

正式溝通,是指組織中依據規章制度明文規定的原則和渠道進行的溝通。

如何通過微信進行正式有效溝通呢?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的有效溝通的“四項法則”。

法則一:溝通是一種感知

溝通需要讓對方感知到你的表達基本內容和基本含義。

比如和一個半文盲員工交談,你就要用對方熟悉的語言進行交談,否則溝通無法進行。

同樣和領導溝通時,我們既要感知到領導的意圖,又要讓領導感知到我們的態度和決心。

德魯克說:“人無法只靠一句話來溝通,總是得靠整個人來溝通。”

法則二:溝通是一種期望

我們在進行溝通中,要了解對方的期待是什麼?

我們的心智模式會使我們強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圖,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通常是不會被接收的。

法則三:溝通產生要求

溝通會產生需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分佈工作任務,下達指標等,它總是要求接受者要成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種理念。

“哦、好的、收到”秒回領導未必滿意,這樣回信息才皆大歡喜

根據彼得·德魯克的溝通前三個法則,我們進行微信回覆。

比如,領導發來一條信息:小王,為了迎接更好開展新年招聘諮詢工作,請你5天內完成一份大學生跳槽調查報告。

如果你回覆“哦”,你想想領導會想什麼?也許他在心裡想,小王行不行?能不能完成任務?

根據上面的三項法則,我們來做個分析。

感知領導的意圖,這個任務是建立在更好開展新年招聘諮詢工作基礎上,事關公司新年工作開局,領導把這個任務給我,是對我的信任。

領導的期望,是希望我完成一份調查報告,而且是更好開展新年招聘諮詢工作,質量必須是上乘的,數據可靠,不可馬虎了事。

領導的要求,時間相當緊急,5天內就要完成,而且不可以拖延。

根據這些對信息的解讀,我們就要一一作出回應:

“好的,領導。我將馬上著手安排展開調查。我初步思考了一下,我將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方面,安排小溫等人對我們的合作企業聘用跳槽情況進行調查;另一方安排小伍等人制作發放網絡調查問卷;第三,安排小金等人對市場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為了趕時間,我們將加班加點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到時呈給您審閱。”

這樣的回覆,一一回應了領導的感知、期望和要求,表明我特別重視這次任務,深入思考提出思路確保質量過硬,加班加點保證完成任務。

彼得·德魯克提出溝通的第四個法則:信息不是溝通。

這不是前面的相沖突嗎?

溝通以信息為基礎,但和信息不是一回事。

而溝通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信息是中性的,而溝通的背後都隱藏著目的。

真正的溝通還應建立的各種表情、感情等基礎之上,僅有微信這種信息發送與回覆,顯然難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因此,就需要在微信回覆反饋基礎上,進行補充溝通。

3.補充溝通,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面對面溝通的作用遠遠大於微信溝通,因為通過面面溝通,可以感知到對方的真實想法、情感流露、工作態度、情緒等各方面,而這些有利於促進雙方的深入溝通,促進更好開展工作。

特別是這種領導在微信里布置了工作,而我們做出了正面回應,然後就需要面對面溝通,及時反饋我們工作的進展和結果,從領導那得到正面或負面反饋,以此修正工作。

《哈佛學不到》作者、美國作家馬克.麥考梅克說,對於領導而言,誰能很好地彙報工作,誰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誰不好好彙報工作,誰就沒有努力工作。


“哦、好的、收到”秒回領導未必滿意,這樣回信息才皆大歡喜

我們怎麼進行事後工作彙報呢?

在日本作家大石哲之《靠譜》一書中,作者根據自身多年諮詢行業經歷,提出了PREP循環模型,這是一種“先講結論”的方法。

  • P(Point)先講結論,擺明內容主旨。
  • R(Reason)提供依據,有理有據驗證結果。
  • E(Example)列舉事例,用必要的實例、數據論述觀點。
  • P(Point)重申結論,最後點明內容主旨,徵詢領導意見。

根據PREP循環模型,我們向總經理彙報我們的調查報告。

(結論)總經理,根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跳槽頻率明顯縮短,特別是95後的大學生,平均7個月就選擇跳槽。

首先讓領導有一個明確的清晰的印象。

(依據)

經理,我們通過對合作企業的調查、發放網絡調查問卷、市場隨機調查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調查,得出這樣一個數據。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到90後驟降到19個月,95後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辭職。

(事例)經理,您看,這是我們調查的詳細數據(相關數據及統計圖表),也可以提出一些比較典型的事例,比如剛剛畢業於江西南昌大學的趙宇,本科畢業不到一年就已經換了五次工作。

(重申結論)經理,這個調查顯示,年輕大學生對自己的就職沒有固定的認知,跳槽頻次明顯更多。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請領導對這次工作提出意見。

針對領導的反饋,需要及時作出新的反應,採取新的改進措施。

比如領導提出市場調查樣本太少,代表性不強,那我們應該擴大樣板,增加代表性的調查對象。

結束語:微信回覆不能簡單了之,為做好微信溝通,我們需要做好非正式溝通、微信正式溝通和事後補充溝通,邏輯層層遞進,讓領導下發的任務及時落實,也讓我們的回覆得到領導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