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传统的断裂与接续(之四)传统的回归:德云社与相声传承

作为来自民间的相声艺人,郭德纲及德云社在拜师、班社管理、艺术传承等方面上几乎全盘接纳了相声的“旧”传统。“相声的拜师分授业和拜门两种:授业是从头教起,至少要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师;拜门则是带艺投师,拜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相声艺人的表演资格,一般一年算毕业。”2004年,郭德纲拜师侯耀文,与1938年侯宝林拜师朱阔泉颇为相似,两人都是带艺投师,算是“拜门”,为了取得正统传人的身份,在相声家谱里留下名字,取得作为相声艺人的演出资格。郭德纲对师承关系极为看重,作为弟子,他对侯耀文、金文声及张文顺等前辈艺人推崇备至,甚至在德云社后台供奉遗像,“初一十五,后台老少纷纷叩拜”。而德云社在相声传承中保持着磕头拜师的传统,而且恢复了建国后已相对少见的“引保代”三师。郭德纲门下弟子按照“云鹤九霄龙游四海”这八个字排序、取艺名,在演出时多以艺名登台,而不称本名。

相声传统的断裂与接续(之四)传统的回归:德云社与相声传承

侯耀文与郭德纲

人员管理方面,德云社确立并维系了家族式的班社制度。2016年,《德云社家谱》公布,《家谱》中详列相声门、西河大鼓门各科弟子艺名、本名、籍贯等,更追溯历史,绘制了《德云社相声演员师承关系》图表。同时强调了“德云社十大班规”:“一不准欺师灭祖,二不准结党营私,三不准在班思班,四不准狂妄无耻,五不准误场蹲工,六不准刨活阴人,七不准带酒上台,九不准赌博嫖乱,十不准打架斗殴”。在介绍各科弟子时,《家谱》以红笔加了“备注”,言辞颇为激烈,如在“云”字科之后,家谱云:“另有曾用云字艺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儆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又云:“X云X,几进几出颇多反复,念有悔改之心,摘字查看,望自思过。”在“鹤”字科的介绍中,又有“X鹤X……欺师灭祖手段卑劣,革除师门。X鹤X……背师行事性质恶劣,清门。X鹤X……违背行规,清门。X鹤X……违背行业纪律,暂留查看。”从这些颇显江湖气息的班规和处罚方式上,可见在德云社的管理及日常演出中,师徒父子的江湖道义实际超越了现代契约精神。尽管在经历了各种风波之后,德云社有意识地由“班社”向“企业”转变,但并不是很彻底,德云社艺人之间依然以班社为平台,以师徒父子的道德观念来维系和约束。在师徒关系上,郭德纲的弟子往往是与郭德纲同辈的于谦、高峰等人的义子,而于谦、高峰的弟子又往往拜郭德纲为义父。作为师傅、班主和义父,郭德纲在德云社艺人中拥有绝对权威。

相声传统的断裂与接续(之四)传统的回归:德云社与相声传承

郭德纲与于谦

在传承方式上,德云社仍崇尚口传心授的方式。郭德纲曾直言:“我认为相声传授必须遵守口传的独特方式,不能使用流水线形式的教学方式,否则是不可能领略到这个行业独特的魅力的。不同的剧场、不同的氛围、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服装,同样一句话都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很难。”这种传承方式,与郭德纲个人的艺术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而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等相声名家的成长确实不是通过“流水线式的教学”来完成的。

相声传统的断裂与接续(之四)传统的回归:德云社与相声传承

郭德纲与于谦

德云社对相声传统的接续是全方位的,不仅反映在对传统段子的整理、演出上,也反映在对班社管理、传承方式的延续上。

本文节选自《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